发现于多种动物的器官、组织和血细胞等细胞表面,为具共同特异性的异嗜抗原之一。福斯曼(J.Forssman)发现用豚鼠肾的水提液给兔施行免疫时产生的抗体对绵羊红细胞起着溶血素的作用,此种抗体特称为福斯曼抗体(Forssman’s antibody),其对应的抗原称为福斯曼抗原。福氏抗原(F抗原)并不存在于兔、牛、猪及大多数细菌中;但在豚鼠、马、狗、山羊、绵羊等器官组织以及某种细菌中被发现,抗原成分被 ...
复合蛋白质的非蛋白质部分称辅基。例如核蛋白及精蛋白中的核酸或糖,血红蛋白、黄素蛋白、脂蛋白等里面的氯化高铁血红素化合物、黄素化合物、磷脂等都是辅基。一般说在复合蛋白质中,蛋白质分子与辅基的结合比是1∶1,1∶2等简单整数比。辅基有时也具稳定蛋白质部分的作用,失去辅基的蛋白质容易变性,即使将之加入辅基溶液也不会生成原来的复合蛋白质。酶蛋白的辅基多与底物的化学反应有直接关系(例如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 ...
肌肉的调节蛋白。分子量约为9.5万的水溶性蛋白,与F肌动蛋白起反应发生凝胶化。系肌原纤维的Z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肌原纤维蛋白的2%。是江橋莭郎(1965)发现的。
广义上是酶的辅基。与酶的蛋白质部分的结合比较弱,处于可逆解离的平衡状态。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辅酶都没有单独催化能力,两者结合才表现出催化能力。辅酶与其酶反应有关,它参与酶的作用底物的化学基团传递,辅酶一般是耐热的有机化合物,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许多酶的共同的底物。这一点可以和单是激活酶的激活剂(activator)区别开来。如果把从酵母抽提出的酿酶(酶的混合物)进行透析,仅用透析内液不能引起发酵作 ...
酰基的受体,参与此类基因转移的酶,常简写成CoA。为表示巯基(SH基)的存在,也有写作CoA-SH(结合型是 CoA……,或 CoA-S……)的。李普曼(F.L.Pmann,1947)在研究生物体内的乙酰基化反应中起中心作用的活性乙酸的本质时,发现了含有泛酸的耐热因子,而将之称为辅酶A。以后从肝脏和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中被提取精制出来,通过弱氧化醋单胞菌(Acet ...
也可用辅酶型维生素B12、辅酶B12等词来表示。是由5-脱氧腺苷基取代氰钴胺素(CN-B12)中与钴连接的CN基而生成的,所以亦称钴胺酰胺辅酶。其中大多数是核苷酸中的碱基为5,6-二甲(基)苯并咪唑的二甲(基)苯并咪唑钴酰胺辅酶(dimeth-ylbenzimidazole cobamide coenzyme)和钴胺素辅酶,但也有碱基为腺嘌呤或5-羟基苯并咪唑所置换的B12辅酶。B12辅酶是H.B ...
除光合成生物的叶绿素a外(光合成细菌为菌绿素a)的同化色素。但是叶绿素a和菌绿素a大部分在光合成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传递能量,从这一点来看,它们也是辅助色素,辅助色素和“主要的”同化色素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功能上的差别。
在T细胞中,在免疫反应过程本身不是最后的功能细胞(效应器),而可辅助各功能细胞由相应的前体细胞分化出来,这种细胞总称为辅助细胞,亦称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辅助细胞的前体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可受A细胞的刺激而活化,分化为辅助细胞,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或T细胞分化为障碍性T细胞。但对一些抗原(革兰氏阴性菌的多核糖体、沙门氏杆菌的鞭毛蛋白和葡聚糖、肺炎球菌的多糖体等)来说 ...
一般是指附属于某器官的腺体,但在昆虫,则把雌、雄性器官附属的可产生蛋白质分泌物的外胚层性或内胚层性的腺体,单称为辅(助)腺。雄性的辅(助)腺开口于输精管或射精管,其分泌物可成为精液或精囊中的粘胶物质。腺体的数量可因昆虫而异,有的昆虫(如无翅类等)完全没有腺体,也有的昆虫(如蜚蠊等)腺体则相当多,呈总状。其分泌物可因腺体的种类而不同。雌性的腺体开口于阴道腔或输卵管,其分泌物可将产下的卵子固定在物体表 ...
多数情况是与特异的阻遏物蛋白结合后,参予其本身生物合成或有关代谢酶形成的一种特异的阻遏物质。例如大肠杆菌的色氨酸合成系统的酶系统是一种抑制性酶,这时的辅阻遏物就是其最终产物色氨酸本身。色氨酸与对色氨酸操纵子特异的阻遏物蛋白结合后,就成为有活性的阻遏物,与色氨酸操纵子的操纵基因结合后,可阻止mRNA的转录,因而抑制了该酶系统的合成。
H2N(CH2)4NH2。相当于四甲叉二胺(tetrame-thylenediamine)。是利用鸟氨酸脱羧而产生的。作为一种腐毒碱(ptomaine)也存在于腐败物中,可是也作为生物体的正常成分而广泛存在着。是多胺(polyamine)的一种,含于核蛋白体(riboso-me)中。 ...
生物的遗骸、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氮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厌氧性分解的一种复杂的过程。高分子化合物在微生物的水解酶的作用下可变成低分子化合物,但供氧不足时则不能进行彻底的氧化,而是由各种厌氧菌进行不完全的分解作用。糖经发酵形成乙醇、丁醇、乙酸、丁酸、丙酸、3-羟基丁醇和丁二酮等,氨基酸脱氨基,生成低级脂肪酸与氨,氨基酸脱羧基,生成各种胺和其他含硫化合物等,因而产生恶臭。还生成二氧化碳、氢、甲烷 ...
亦称腐生性营养。通常指以生物尸体、尸体分解产物或生物的排泄物等为营养物的生活方式。有时作为死体寄生的同意词,即与活体寄生相对立的一种寄生形式;另一方面,对属于生活的生物体一部分的死组织和由腐生物本身的作用所杀死的组织进行腐生活动,则称为杀生性寄生或破坏性寄生,对此也可看做是一种腐生形式。
营腐生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它们都具有分解所摄取的有机物的酶。有很多与寄生菌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特殊的例子是著名的冬虫夏草,它寄生在虫草蝠蛾等的幼虫体内,幼虫死后便营腐生生活。腐生菌在自然界(生态系)物质循环中作为分解者而起着重要作用。
为腐生的植物的总称。一般高等种子植物大部分具有叶绿素而不进行腐生生活,其中拟水晶兰(Mo-notropastrum globosum)、日本水玉簪(Burma-nnia japonica)、日本盂兰(Lecanorchis japon-ica)等在森林腐殖土上营腐生生活,其根部有菌根形成。菌根植物中的腐生者亦称为腐生植物。
亦称腐生动物。即嗜腐食的动物。有海参类、蝇类的幼虫、马粪金龟子、埋葬虫和以腐肉为食的乌鸦等。大多生长在不长绿色植物的地方,从上部落下的遗骸容易堆积的地表,地中和深水底。非纯粹的腐生动物,有时根据食物条件,也有食活生物的。
主要是指由微生物的作用,使土壤中的动植物尸体变成暗色或黑褐色无定形腐殖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据认为是多元酚、醌类和氨基酸化合物缩合生成原始的腐殖质,再通过氧化缩合而成为真正的腐殖质。这一腐殖化过程,与土壤水分、通气状况、温度、氧化还原状况、碱性物质的多少和粘土矿物的种类等有关。
土壤腐殖质中呈暗色至黑棕色的一组无定形胶体状高分子物质。根据过去采用的土壤腐殖质分级法,溶于碱而沉淀于酸的级分称为腐殖酸(humic acid),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级分称为富里酸(fluvic acid),残留于土壤的级分称为腐黑物(humin)。其中腐殖酸和腐黑物的一部分相当于腐殖物质。腐殖酸的元素组成为C50—60%,H3—6%,N 1.5—6%,S1%,其余大部分为O,以苯、萘、蒽、吡啶等芳 ...
由于含有大量腐殖质而使水色呈黄褐色或褐色的湖。这种湖的营养盐类的含量没有一定,由于外部流入大量腐殖质的影响,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有时可见到鼓藻。此外有相当多的浮游动物,例如枝角类的水蚤(Daphnia)和桡足类的Acantho-diaptomus;底栖动物一般非常贫乏。腐殖营养湖多分布于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等寒冷地带,特别是在泥炭地带较多,但热带也有分布。
在细菌细胞质内,可与染色体同样独立增殖的质粒中,那些能插入细菌染色体内和染色体一起增殖的因子的总称;大肠杆菌的性别因子、大肠杆菌素因子以及某些溶原性噬菌体等都属此例。它们的化学实体都是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