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化合物中,磷酸基与分子其他部分间的键为高能性的这种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键的形式有焦磷酸键(如ATp)、酰基磷酸(如乙酰磷酸)、烯醇型乙醛磷酸(如磷酸烯醇丙酮酸)、胍磷酸(如磷酸肌酸)等几大类。水解的标准自由能为7-5千卡/克分子。但由于在植物体内没有标准的状态,所以实际上游离的能都比这个高。无机物的焦磷酸或聚合磷酸,在细菌中也具有贮藏能量作用的例于。 ...
当人攀登高山时,因吸气中的氧分压随着气压降低而减低,引起血中缺氧(少氧血症)。这种由于组织内氧压低而发生种种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症状,称为高山病。但在高山长期持续生活时,由于红细胞的增多,心功能的增强等与之相适应,症状就不会出现。
基于垂直的植物景观及分布差异的植物带之一。是指从森林界线或乔木界线到恒雪带下限雪线的地带。但是也有许多认为是到达亚恒雪带下限的。此带具有低温、低压、强风、多雨和天气变化剧烈、晴天日照强烈、紫外线充足等特点。由于低温,植物可生长的夏季不足3个月。高山灌木林、高山草原、高山荒原等相当发达。生长着所谓高山植物。近雪线部分称为地衣带。动物除了所谓高山动物以外,也混有低地性和山地性的运动力强的种类。但一 ...
栖居于森林界限以上的地带——高山带和积雪带的动物。高山动物除能抵抗低温外,另外也适应缺氧条件。已经判明,这里的脊椎动物的红血球数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均有所增高,高山动物不往低处分布扩展的原因,多半是基于生存竞争而引起栖息地隔离。例如在喜马拉雅山的5500米以上的区域,有跳虫、螨类、蝇虎(蜘蛛类)等动物栖居(supra alpine ani-mal;L.W.Swan,1961)但在这里的植物完全不能 ...
寒带地方的极地植物和多分布于高山上的植物。耐寒性强,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均低。一般多为小形的多年生植物。长日照植物多,许多种类同时开花,经过短的生长发育期即结实。在低纬度地方的高山植物,多为低温地质时代生活的寒地植物的残留种。
以森林界线(日本中部约2500米)以上的高山带为生活基地的植物。可生长期很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幅度大,所以具有某种相应的形态特征。多为比较小形的多年生草本或小灌木。由于光强,节间短,叶小而厚,叶绿素显著减少。生长量小,一般地上部比地下部小。花比其他地上部大,花色大都鲜艳。许多种类的开花期彼此接近,形成“花圃”。在容易干燥的砂砾地上可以产生“干性花圃”,而在湿地上则可以产生“湿性花圃”。前者多 ...
将细胞(或生物体)浸入某种溶液中时,水从细胞向外部渗出,这种溶液显示高渗性,称为高渗溶液。相反,如果水向细胞内渗入,则表示溶液为低渗性,则称为低渗溶液。一般高渗溶液使细胞缩小(质壁分离),低渗溶液使细胞膨胀(胞质逸出)。
血红蛋白的氧化物。亦称正铁血红蛋白。血铁为三价的衍生物,呈赤褐色。在弱酸性条件下具有60纳米长的特异的吸收而呈现微绿色(酸性高铁血红蛋白),但在碱性条件下,这种特异的吸收消失,而呈现较深的红色(碱性高铁血红蛋白)。与二价铁的衍生物不同,不能与O2、CO2结合,但可以与CN-、N-3、F-、过氧化物等结合。在红细胞内氧血红蛋白可通过自氧化而产生,但主要是由于被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所还原 ...
以前亦称挺空植物。为C.Raunkiaer(1903)所定的生活型之一。是指具有耐低温和干旱的休眠芽位置在地表30厘米以上的植物而言。因为随着在地上的增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危害作用也增强,所以,纬度越高或是接近高处则受害程度越少,特别是在大形的和芽不具鳞片的常有这种倾向。高位芽植物分类如下:(1)肉质茎高位芽植物:多产于热带,肉质茎,有芽而没有保护性鳞片(仙人掌);(2)草质高位芽植物:多产于热 ...
发育于盐类贫乏的低温高湿地方的沼泽。与低位沼泽不同,以水苔(Sphagnum cymbifolium W-arnst.)为特征,所以亦称为水苔沼泽。是草原群系之一。土壤因腐殖质和不饱和肢体而酸性化。忌避OH-的水苔类,在沼泽中央部位生长的比周围要好;草炭化旺盛,中央部位升高,状似钟罩覆盖,所以有“高位”之称。在日本中部,大约发育于1200米以上的地方,越往北去,下限越低。如八岛个原(雾个峰)、 ...
血糖比正常值异常升高的现象称高血糖。从食物中摄取多量的糖分后,正常人也可显示高血糖(食物性高血糖)。但在空腹时的血糖值如果也达到130毫克/100毫升以上,或者在吃一定淀粉性食物之后,即食物性高血糖显著升高,并且长时间持续下去时,则可认为是病态高血糖。胰岛素缺乏等所致的病态高血糖,血糖值甚至可达170毫克/100毫升以上,以至出现糖尿。多数病态高血糖,多少伴有各种血糖调节机制的继发性障碍。长期 ...
简称HG因子(hyperglycemic-glycogenolyt1cfactor)。是胰脏分泌的物质,其作用于肝脏可引起高血糖。但不作用于肌肉。可看做与胰高血糖素(glucagon)为同一物质。 ...
这是用比常压高的压力,把水的沸点升至100℃以上的高温,而进行液体或器具灭菌的一种高压客器。 ...
哺乳类其进入睾丸的动脉和由睾丸出来的静脉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动脉呈螺旋状,静脉则以许多细的分支呈蔓状缠绕动脉。两血管几乎粘在一起使它们具有很大的接触面积。哺乳类的睾丸温度一般比体温低得多,这是精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一般认为阴囊壁的特殊构造和通过这种动、静脉的热交换,有利于动脉血的预冷。
在雌雄异体动物的睾丸中,有时发现外观上和卵母细胞相似的细胞,即称为睾丸卵。这在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等动物上是相当多见的,另外通过实验处理,也可以有很高的发生率。严格地说,它是不是卵,虽有争论,但这表示生殖细胞存在着性的两态性。
哺乳类的睾丸完成一定的发育之后,由腹腔下降到阴囊。下降的时期不一定在青春期,例如人在出生时大多数下降完了。有阴囊的哺乳类,睾丸下降,使睾丸温度维持在比一般体温低的条件下是精子形成的必要因素。随着种属的不同,有的(象)睾丸一生停留在腹腔中;另外,许多啮齿类仅在生殖时期睾丸移行至阴囊。
用细胞膜内外的K 、Na 、Cl-浓度和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常数来描述神经和肌肉等膜电位的方程式,没有电流流动时的膜电位可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F是法拉第常数,R是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P是通透常数,01是细胞外,内的离子浓度。此式是在下列三种假定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1)如在溶液中一样,膜内离子也是在电场和浓度梯度的影响下移动的;(2)紧贴膜的细胞内离子浓度和与其邻接的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相等 ...
G.Gomori创造的许多组织学的、组织化学的、细胞化学的染色法的总称。 (1)碱性磷酸酶检出法(1939):通过酶作用使基质(pH9.4)中游离的磷酸离子,形成磷酸钙,最后以硫化钴(褐色)的形态被检出。对酶具有特异性,在局部有反应不准确的缺点; (2)酸性磷酸酶的检出法(1950):用pH4.7的基质,将酶以硫化铅(黑褐色)的形态检出。结果常不一致; (3)网状纤维镀银法(1947); ...
由革兰(C.Gram,1884)创立的细菌染色法。很早以来就被用了。以此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方法是把温度固定的细菌先用碱性染剂染色,然后用I2-KI混合溶液处理,用丙酮或乙醇脱色,再用不同的染色剂进行复染。把被最初染上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被复染染色剂染上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结核菌等)染色后呈深紫色,而阴性菌(大肠杆菌、赤痢菌、螺旋体等)则呈对比染色的颜色 ...
用革兰氏染色法染上最先被染色的细菌。有较厚的细胞壁(15—80纳米),但其外层多缺少脂多糖,时溶菌酶有极高的敏感性。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巨大杆菌等,一般产生外毒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