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的方法之一。将培养液加入密闭的铁或不锈钢的罐中,灭菌后接种需要培养的微生物或其它细胞,一面通入无菌空气,一面开动搅拌器进行培养。为了消除泡沫,需要加入豆油或含硅树脂。培养温度,霉菌需调节至20—25℃;放线菌27—34℃,植物细胞20—34℃。罐培养应用于生产抗菌素,柠檬酸等好氧性微生物的产物,和大量收集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如烟草细胞)。 ...
主要是指由于原子和低能光子的相互作用,入射光子消失并释放电子的现象。被释放的电子通过电离、激发作用对生物发生效应。由普通的X射线发生器产生的X射线和0.05MeV以下的γ射线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由光电效应引起的。 ...
光动力作用亦称光力学作用,是指生物体内同时具有氧和色素时,在可见光(该色素的吸收光)的照射下,生物体内分子产生的氧化作用。常用的色素是甲基蓝和荚氮蒽等,它们能使核酸和蛋白质受到损伤。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鸟便嘌呤和组氨酸容易受伤所致,但其详细过程还不十分清楚。现在由于有了可利用的比紫外线穿透力更强的可见光,只要用适宜的色素将生物组织块染色,用强的细激光光束照射,就能使所注意的靶的物质很有选择性的失 ...
指生物体在紫外线照射前,通过近紫外—短波可见光的照射,而使紫外线效应减弱的现象。曾施行于大肠杆菌和绿浓杆菌,其防护机制同间接光致活。
广义的视觉虽可作为光感觉的同义语,但前者往往仅指眼,即局部性光感受器的功能(称局部性光感觉)。与此相对应,光感觉一词也包括原生动物的非神经性光感觉及神经性光感觉、皮肤感觉等未分化的光感受形式。即使感受细胞发生变化,并聚而形成光感受器,其中分化低的(如眼点)在多数情况下仅涉及到对亮度的感觉。光感觉对这些分化低的光感受器通过光觉辅助装置和信息加工的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增加,才成为视觉辨认(形象视觉、空间觉 ...
如果一对性状各自发生的概率p和q相同时,分布是对称的。如生男孩的概率p=1/2,生女孩的概率q也为1/2,p=q=1/2我们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为例,性别的分布可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 概率 男 男 1/2×1/2=1/4 P(pp)=1/4 男 女 1/2×1/2=1/4 2 P(pq)=1/2 ...
光受体产生两种电位,一是早受体电位,二是迟受体电位(late receptor potential)。简称光受体电位时通常是指后者。这一电位亦称视细胞电位,这是因光刺激而在光受体发生的具有较长潜伏期的慢电位。在无脊椎动物中,对扇贝的单眼、昆虫的单眼、头足类的相机眼、节肢动物的复眼等的光受细胞已进行了许多的分析,其中以哈特林(H.K.Hartline)对舋的复眼、小眼的研究尤为著名。除了扇贝外感受体 ...
当光照到叶绿体上时,可激发叶绿体的两个光化不清楚。细菌型光合成只有一种光化系,而且其电子传递体及其排列方式也与藻类和高等植物不一样。
指光合成的光化学过程的一个光化学反应中心(photochemical reaction center)的同化色素系(光化系Ⅰ和Ⅱ)。光化系Ⅱ从水分子得到的电子,经过各种电子传递体,通过光化系Ⅰ传给NADP+。同时,伴随电子传递,ADP和高磷酸形成了ATP(光磷酸化)。这些过程中形成的NADPH是固定CO2的还原剂,ATP是固定CO2的能源。构成这种电子传递系的电子传递成分有许多种,如铁氧(化 ...
在生物营养方式的分类中,是指把营养物质(水、无机硫化物、低分子有机物等)作为电子供体,通过细胞内的光化反应系统进行氧化以获取能量的生物。是化学合成生物的对应词。被利用的电子供体是无机物时,称为有机氧化光合成生物。在光合成生物中,有的当生活环境由明变暗时,如果作为电子受体的氧等物质存在,也可作为化学合成生物来生活(例如非红色硫细菌等)。
亦称光化学反应中心(photochemical react- ion center),在光合作用中,接受聚光性叶绿素的电子激发能,变成电荷分离的能量系统,是由具有特殊的叶绿素的蛋白复合体构成产生的电子和电子穴,为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反应的动力。在高等植物叶绿体,每有400个聚光性叶绿素分子,则有反应中心Ⅰ和反应中心Ⅱ各一个。认为反应中心各有数个叶绿素分子,对于反应中心的实质不清楚之处很多。随着电荷的 ...
若一对性状各自发生的概率p≠q,那么二项式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以隐性遗传病半乳糖血症为例,如果两个携带者婚配,只生两个子女,表型正常和患病的分布是:第一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 概率 分布 正常 正常 3/4×3/4=9/16 P(pp)=9/16 正常 患儿 3/4×1/4=3/16 2P(pq)=6/16 ...
指光合成生物靠光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与之相伴的ADP和正磷酸的ATP的合成。根据电子传递是循环的(环状)还是非循环的(链状),而分为循环的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的光合磷酸化两种类型。光合磷酸化发生的部位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以及光合细菌的载色体膜系统。 ...
指光合作用的固定二氧化碳(或产生氧)的速度。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也称同化速率。在高等植物中多以每10平方厘米的叶面积在一小时内所固定的CO2毫克数(mg CO2/10cm2/hr)表示。而分离的叶绿体多以每毫克叶绿素一小时固定的μmol CO2(μmol CO2/mg叶绿素/hr)表示。在光合作用中实测呼吸速率是很困难的,因此在黑暗条件中来求O2的吸收(CO2的发生)速率,在光照条件下测定O2的 ...
亦称同化率。是指光合作用时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氧的克分子比(CO2/O2)。(有时也指O2/CO2)。假如光合成产物只是碳水化物,其值应恰好等于1。光合作用产物如果是蛋白质或脂质,光合商分别平均为0.8或者0.7。光合商因植物的发育阶段和营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动。 ...
在无机氧化生物中,不靠化学暗反应而专靠光化学反应而进行其氧化的生物。它进一步可分为能还原同化CO2的光合无机氧化无机营养生物(绿色植物、藻类及红色硫磺细菌等),及只能利用有机化合物为碳源的光合无机氧化有机营养生物(如在给予苹果酸等有机化合物为同化原料时的红色硫细菌和非红色硫细菌等)。 ...
利用光能进行二氧化碳的光合成的同化,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细菌之总称。分非红色硫细菌、红色硫细菌和绿色硫细菌三群。这三群细菌在地面上极为普遍,尤其喜在沼泽地等处生活,当把植物性的腐败物沉放于水中时,这些细菌便会生长。光合细菌同化二氧化碳的作用和绿色植物不同,不能用水作电子供体,而是以S2-,S2O32-,H2以及有机化合物等作电子供体。起同化作用的色素,主要是类胡萝卜素和菌绿素(分a,b,c,d等种 ...
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质的过程。一般也可定义为,植物把光能变换成为生物学的可利用的自由能的过程。此过程是二氧化碳固定的代表性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可放出与所固定二氧化碳相等的克分子的氧。光合细菌也能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其中并不伴随有氧的释放。据估计,一年当中地球上由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达5×1010吨左右。其中陆地植物固定的量与水中藻类固定的量大致相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
指光合作用在强光下受阻抑的现象。在藻类中这种现象比较多,在阳地植物不多见,在阴地植物较为明显。这种阻抑机制虽有许多不明之处,但一般认为是基于激发叶绿素分子形成氧基,叶绿素开始作为类囊体膜的构成成分而被破坏。在茎(radical)的形成上,与叶绿素的三线激发态可能有关系。阴地植物比阳地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高,因而容易出现光破坏。 ...
指植物体通过一个光量子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分子数,或者通过一个光量子放出的氧分子数。用它来表示光合作用的能量效率。O.Warburg等人认为,量子产量与浓度无关,为0.25—0.33,而现在所指的0.1—0.125的值一般已为人们接受。照射680毫微米的光获得0.125量子产量时,合成有机物的光能利用率为35%。反之,有时用固定一个分子的二氧化碳、或产生一个分子的氧所需要的最小量子数来表示其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