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刺胞动物珊瑚纲多射亚纲 Isozoanthus属之浮游性幼虫。身体呈长蠕虫形,从身体前端由口往后有明显的纤毛列。中胶层中有单细胞藻类虫黄藻(Z-ooxanthella)共生,故虫体呈黄色。 ...
豆科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的种子中含有的毒性植物外源凝集素。注入小白鼠腹腔LD5040ng无血球凝集作用。为分子量6万5千的糖蛋白质。由A链(分子量3万,pI4.6,糖含量为0)和B链(分子量3万5千,pI7.2,糖含量7.4%)(重量比)以S-S键结合而成,还原后则二分。是蛋白质活体合成的抑制剂之一,其抑制机理与溶菌素相同。A链有使真核细胞60S核糖体亚单位失活的作 ...
指短时间内照射红光和远红光,引起生物体产生可逆的反应而言。这种反应是通过作为光受体的光敏色素(phytochrome)而引起的。1952年由H.A.Borthwick进行莴苣种子的光发芽试验时发现的。以后,根据各种酶的活性和不同物质的生物合成速度等分子水平的现象、又发现了细胞内颗粒的各种活性、向光性和向地性的敏感度、叶绿体的趋光性、光周期的暗期光中断、细胞分裂期的调节以及脱黄化等非常多的现象. ...
在光谱的长波部分,仅感觉到黄,而在短波部分,仅感到篮,即缺乏辨别红与绿能力的色盲。在两者中间的约490毫微米附近(及其补色),有一个不带色调而被看成为白色或灰色的部分,称为中性带。向这一中性带黄蓝双方均逐渐成为不饱和。在红绿色盲中,红色盲者看光谱的红端偏暗,视感度曲线峰值与正常人相比偏向于短波长,而绿色盲者的中性带略偏向于长波长。至于补色的无色区,也是红色盲者位于红部分,绿色盲者位于绛紫色部分 ...
放线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LD50为200—400毫克/公斤,作用机理在于与细菌的聚核糖体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 ...
热带和亚热带高温湿润气候下生成的红色土壤。由于高温多雨,矿物的水解作用激烈进行,土壤中不断地有盐基释放出来,结果使土壤在中性至碱性反应下遭受风化作用,硅酸转化为可溶态淋溶,赤铁矿和三水铝石等铁、铝二三氧化物则残留累积下来。腐殖质因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大而难以积聚。又由于赤铁矿的存在,土壤呈红色。其中有脱硅作用进行而可塑性高的称为塑性红壤(red loam),脱硅作用较为强烈,但缺乏可塑性而又易碎的 ...
又称红肌。脊椎动物的横纹肌中呈红色的称为红色肌。相应地,其色淡的则称为白肌(White musc-le)。心肌通常是红色肌,此外,高等脊椎动物的呼吸肌、咀嚼肌和飞行性鸟类的胸肌等需要持续性活动的肌肉,以及各种骨骼肌,特别是整天倒挂在树枝上的夜行性树獭的骨骼肌,一般认为都是红色肌。红色肌的颜色是根据其肌肉中所含的肌红蛋白和血液量的多少来决定的。在形态上,红色肌纤维的肌幅比白色肌纤维的窄,肌原纤维 ...
指不能辨红色者。又称第一色盲(protanopia)。 ...
色素细胞中呈红色的细胞。脊椎动物中,蝶呤体主要含有果蝇蝶呤(drosopterin)。
指热带及亚热带(印度-马来地区,非洲、美洲)海岸及河口一部分海水或淡海水的潮间带泥地生长的常绿灌木植物或乔木植物或者植被的总称。常见的有红树科的红树属(Rhizophora)、木榄属(Brugi-era)、角果木属(Ceriops)、榄李属(Lumnitz-era)、海桑科(Sonneratiaceae)的海桑属(Sonn-eratia)、马鞭草科的海榄雌属(Avicennia)、楝科的木果楝 ...
位于蝮蛇科(Crotalidae)、蛇(蝮蛇、饭匙倩、响尾蛇)的颜面两侧、仅对红外线敏感的特殊温度感受器。毒蛇在黑夜里,探测由对方发出的红外线,起着犹如双眼视觉的作用。在眼窝下呈小孔状,亦称孔器。其底部有类似中耳鼓膜样的薄膜,其后部也有空腔与外界相通,这与耳咽管很相似。在细胞质中存在着很多线粒体,在薄膜上三叉神经纤维密布如网而成末梢,外侧有许旺氏细胞包围。红外线一旦到达此薄膜,即与热量成比例地 ...
简写ESR,或BSG。将抗凝血液放入垂直的魏氏(Westergen)管内静置时,由于红细胞的沉降可明显地分成澄清的血浆层和红色的血柱。这红色血柱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速,简称血沉。红细胞沉降速的测定方法是1972年由国际血液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魏氏法作为国际标准法,抗凝剂使用3.088%柠檬酸钠溶液。血沉随着各种疾病及其轻重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疾病的诊断上和预后的判断被广泛应用。在影响血 ...
指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有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红细胞凝集。(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发现流感病毒能使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后又发现其它各种病毒也能引起同样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对各种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以红细胞为桥梁的结果而引起凝集。利用此反应可以进行病毒的定性和定量。另外,如果存在抗病毒的抗体时,则由病毒引起的凝集作用将被抑制,所以 ...
人的红细胞在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状结构,由于通过溶血作用很容易得到细胞膜的空壳(ghost),所以常用来作为活体膜的模型而进行研究。其主成分为蛋白质(约49%,重量比)和脂类(约44%),还含有糖。脂类由磷脂(约73%、重量比)、胆固醇(约22%)和糖脂(约5%)组成。磷脂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鞘磷脂组成。这些磷脂并非在膜内均匀分布,在表层多含有具胆碱基的中性磷质,内层含有具负电荷 ...
使红血球起凝集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总称。来自病毒的化学物质有:存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多数的有膜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门戈病毒等的病毒粒子表面上的红血球凝集素。把病毒粒子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种红血球凝集素。在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和有膜病毒等,将其病毒粒子解体时,作为被膜的一部分的红血球凝集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在腺病毒、麻疹病毒等,除病毒粒子外,在正常感染过程中还可以产生由一部分病毒构成素所形成的血球凝集 ...
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素(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包含在特定的血球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血球。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血球,只限于海产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血球则有明显的差异。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血球,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核的,但 ...
为由细菌中分离到的一种含铁离子的小分子蛋白质。红色,肽链中每隔二个氨基酸排列着一个半胱氨酸残基 两组肽链和一个铁原子相结合。已知在食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leovorans)中,烃或烷基的羟化过程除需羟化酶外,还必需有红氧还蛋白。 ...
秋天叶变成红色的现象称为红叶。成为红叶原因的色素是由花色素类和栎鞣红(单宁的聚合物)组成的,认为在叶柄的基部形成的离层,阻碍着叶中糖类的移动而蓄积于叶内,这是容易引起红叶的条件之一。这些色素是由蓄积于叶中的糖和氨基酸形成的 相反,叶绿体的叶绿素,特别是在秋天落叶前,由于分解和转移的结果,在叶中便出现了残留的黄色色素(类胡萝卜素),把看到的叶子变黄的现象称为黄叶。如把金莲花叶子切下来短时间内就会 ...
广泛分布于红色植物中的特有的同化产物,一种类似于高等植物淀粉的α-葡萄糖。是小的为0.5微米、大的为3—6微米的颗粒。在碘反应中呈黄至淡褐色或葡萄酒红色,随着淀粉的膨胀,最后呈现青绿色。推测红藻淀粉是属于纯淀粉和糊精的中间型结构,是与淀粉的支链淀粉相似的类型,链长10—19,含有α-1,3′-键,水解与淀粉一样,只能产生葡萄糖,但在颗粒膨胀后,如用淀粉酶分解则可得到麦芽糖。 ...
为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一个门。约400属4,000种。大都为海产,只少数为淡水产。具有叶绿素α和藻胆素——藻红素和藻蓝素。叶绿体由单层类囊体组成,光系统Ⅱ的色素是藻胆素,产生的同化产物是红藻糖(floridoside),贮藏物质是红藻淀粉。原始红藻纲〔红毛藻纲(Bangiophyceae)〕的细胞壁是由β-1,3-木聚糖和β-1,4-甘露糖构成,而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的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