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数据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图式 floral diagram

花的横切面的平面图。如图所示,即对花叶在花轴上的排列位置,各花叶数及其互相的位置关系等可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花图式是Turpin(1819)所创造,经A.P.de Candolle等人的使用,而由A.Eichler(1875—1878)集其大成。花图式通常以有斜线的宽弧表示萼片,以黑色弧线表示花瓣,以花药的横切面示雄蕊,以子房的横切面示雌蕊。另外将花序轴放在后面的位置以示腋生花。花图式的缺点就是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托 receptacle

花柄的一端,着生花叶的部分。一般形状短缩,花瓣、雄蕊、心皮等各花轮(floral forma- tion)均以同心圆的方式着生其上。花瓣轮与雄蕊轮之间常常有发达的蜜腺。无花果(Ficus carica)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 var ananassa)等的花托非常发达已形成果实。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序inflorescence

花在枝上的排列形式称为花序。在术语上与叶序相对应,但是花序与顶端有花枝条的分枝状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花序内的分枝与普通枝条没有大的差别。不同点在于花序伴有小形的叶片(苞片),但在十字花科(山萮菜例外)和禾本科一类植物中却完全没有苞叶,相反,像菊科的总苞多半是形成聚合的苞叶。如果苞叶与花的相比是大的,那么就在同一花序中只着重于一部分,这种情况可见于其他花序。花序的形态的差异,在分类上是很重要的。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芽 flower bud

展开后而能变成花的芽,称为花芽,通常因花芽比叶芽粗而圆,所以外观上,多可与叶芽或花芽同叶芽混生的混合芽进行区别,但当芽还处于相当幼嫩时,则必须经解剖才不能确定雄蕊或雌蕊原基的分化。花芽的生长点,一般与叶芽的形态不同,其分化与形态形成的结构也与叶芽不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芽形成 flower-bud formation,flowerinitiation

通常在种子植物个体发育中,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最初阶段,而产生花或花序的原基,此称为花芽形成。接着便是蕾的形成,而雌蕊和雄蕊的分化以及生殖细胞的生成,即花的形成。花或花序顶生的植物(例如禾本科)比较好判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这两个阶段,但在花为腋生的植物,生长与花的形成则是同时进行的。另外,在花芽形成后,若温度、日照等条件不好,也有花芽不能发育而脱落的情况。作为花芽形成的条件。有氮素和其他养料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药 anther

雄蕊的一部分,是形成花粉(相当于蕨类植物的小孢子)的花粉囊(小孢子囊)。在被子植物着生于相当于小孢子叶的雄蕊的一端,即花丝的顶端,由药隔分成两半。其一半称为药爿(theca)或药囊。每个药爿有两个室(loculus)。裸子植物则直接着生于小孢子叶上。在发育早期是由表皮所包裹的同型分生细胞群构成,其后在表皮上出现沟而分成四瓣时,于紧贴表皮下的细胞增大而成为孢原细胞,孢原细胞向外侧形成周缘细胞,向内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药培养 anther culture

即花药的无菌培养。在花药培养中,花粉母细胞分裂,经历与胚形成的同样过程,能发育成单倍体植物。因此花药培养是以获得单倍体植物为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椰莱花叶病毒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最初用以证明DNA作为核酸成分的植物病毒与其他少数双链植物病毒一起被划为花椰菜花叶病毒组(Caulimovirus)分类群。寄主范围为十字花科植物,经蚜虫传播,由汁液传染。病毒粒子为直径50纳米的球形,是5.3×106道尔顿的开环DNA和42000道尔顿的高含量的赖氨酸(18克分子%)之外壳蛋白质构成。双链DNA中一个链有一处不连接,另一链有两处不连接。二三分离株DNA全碱基配列已经明确,据此已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柱style

指被子植物雌蕊柱头和子房之间的部分,通常为圆柱状,在心皮原基的顶端作为一种无性的附属物而出现的,通过顶端生长而发育成的。离生心皮雌蕊,各心皮具有一根花柱,合生心皮雌蕊,各心皮的花柱愈合。山茶科(Theaceae)和藤黄科( Guttiferae)仅心皮基部愈合,而花柱是分离的。茄科(Solana-ceae)和木犀草科(Resedaceae)从基部到顶端完全愈合。在花柱内中央可见有纵向而中空的管道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色素

  红色的红痣素与其还原型无色的2,3-二氢-5,6-二氧吲哚-2-碳酸相互形成氧化还原系统,而将这两者总称为黑色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色素胞 melanophore

  含有褐色或黑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是与体色的暗化、明化有关的色素胞。在脊椎动物是产生黑色素糖的细胞,由于存在于皮肤的部位不同而区分为真皮黑色素胞和表皮黑色素胞。前者见于变温脊椎动物的真皮最表层,由于黑色素糖的凝集、扩散,对生理的体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活动受脑下垂体中叶的黑色素胞刺激激素来源于松果体的褪黑激素(me-atonin)和色素胞神经的调节。后者存在于表皮内,一般为小形,突起也很少。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色素瘤 melanoma

  呈黑色或黑褐色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多从皮肤、眼球、脑脊髓膜等生理上有黑色素(melanin)存在的组织发生。生长甚快,易转移到淋巴结、肝脏等处,且易再发。不仅见于老年,青年也有大致相同的发病率。主张起源于中胚叶的学者使用黑色肉瘤(德Melanosarkom)这一名称;此外,如果呈现上皮性排列时则称为黑色素癌(德Melanokarzinom)。在肿瘤组织内氧化的酪氨酸以二羟基吲哚(dihydrox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色素胞散播激素 melanophore expanding hormone

  简写为MEH。一般指黑色素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从凝集状态散播到整个细胞的激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色素形成 melanogenesis

  黑色素的形成,在脊椎动物,是在从来自神经冠的成黑素细胞(melanoblast)分化所成的黑色素胞及网状色素细胞内发生的。在两类,从原肠胚期到神经胚期,由于形成体的诱导的影响,所形成的神经冠细胞分散地存在着,因体内各部中胚性组织环境的不同,其中有的可能向黑色素胞分化。此外,肿瘤细胞的黑色素瘤也能形成黑〔色〕素。黑〔色〕素形成是在细胞浆中形成的特殊构造(黑〔色〕素体)内进行的,其过程分以下各阶段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舌病 blacktongue

  因糙皮病(pellagra,烟酸酰胺缺乏症)发生于狗,因而使狗的舌部发黑,故有此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素 melanin

  指各种动物皮肤及其它组织中的褐色以至黑白的色素。其存在形态多种多样,常以许多小粒的形式含于特殊细胞的细胞质内,在细胞内呈现凝集和扩散,所以这种细胞称为黑色素胞。在爬虫类、两栖类、鱼类、甲壳类、昆虫类等的皮肤中都可见到。黑素小粒的移动受激素或交感神经的支配。在哺乳类、鸟类及节足动物的角质层中以内部浸润状态存在。黑素的组成不明,可溶于温浓硫酸或碱液中,但不溶于水。芳香族氨基酸,特别是酪氨酸受到下图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素体 melanosome

  黑色素胞、黑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是一种在单层膜内含有褐色和黑色的黑素结构。在黑素细胞中的黑素体内也发现含有黄色、红色的褐黑素(phae-omelanin)。表皮细胞中的黑素体是由外胚层系统的中胚层的黑色素胞产生而转移来的。哺乳类、鸟类的黑素体通常是长径0.7微米、短径0.3微米左右的椭圆体,变温脊椎动物的黑素体直径0.5微米左右,为近于球形的椭圆体。一般认为是在高尔基体产生的。未成熟的黑素体亦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哺乳类、鸟类的黑色素胞常特称为黑素细胞。属于表皮黑色素胞。产生的黑素体被移到表皮细胞内,具有使皮肤、绒毛、羽毛、喙等黑化的作用,特别是色素为褐黑素时可产生黄色和红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素细胞收缩激素 melanophore-contracting hormone

  简称MCH。一般系指使黑色素胞内的黑色素颗粒发生凝集的激素而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希特(细)丝 Hechtsche F den

  指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壁与收缩原生质体之间相连的原生质细丝。因发现者为黑希特(K.Hecht,1912),故命名为黑希特(细)丝。这种丝往往非常细,在暗视野照明下才能观察到。在容易引起凹形质壁分离的二价阳离子Cu2 、Mg2 存在的条件下,能很好地观察到。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