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Haeckel提倡的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他根据立体几何学的一些概念及原则,特别是想以对称性作为生物形态分类的依据。例如,他把生物的基本体型(德Grundform)分为无轴型、等轴型和单轴型三种,而单轴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单轴多面对称型、辐射对称型、二辐射对称型和两侧对称型。虽然基本形态学这一术语还未普及,但是Haeckel所创建的概念仍较多地使用于目前的生物学中。 ...
在构成某种生物现象的诸因素中,如果区别为产生直接作用的因素和关系到生存价值(survivalvalue)的自然选择对象的因素时,称后者为基本因素,前者为接近因素(prokimate factor)。这是培克(J.R.Baker,1933)所下的定义,但由莱克(D.Lack,1954)进行了更广泛的介绍。例如以小鸟初夏繁殖期的因素来说,促进生殖巢发育的日长、气温因素是接近因素,而食物是基本因素,即只 ...
亦称初级种,为Hugo de Vries所命名的基本分类单位,他认为是由突变产生的。基本种实际上在林奈种以下,他在月见草中曾提出大量的基本种作为例证。 ...
J.Sachs(1875)所提倡的高等植物组织系统之一。即除表皮系统和维管束系统外,其余所有组织综合称为基本组织。因此无论在生理上或形态上都包括各种不同的组织。从胚胎学上来看,该系统来自基本分生组织。在茎中,维管束为形成环状排列,基本组织在其内部为髓,外部为皮层,并由射线组织将两者连接起来。在形态学上,是由厚壁组织、薄壁组织、乳管等组成;在生理学上,则包括同化组织、贮藏组织、贮水组织、机械组织、分 ...
犹如脊椎动物从躯干突出的附属肢切断后,把切下的前端反向移植,使之继续生活,而使其原来的基部方向的伤面裸露,由此所出现的再生称为基部再生,此时所形成的再生体称为基部再生体。用两栖类的肢做实验,由于极性的逆转,基部再生体不是从伤面近基部部位形成,而是从伤面相当于前端水平的部分形成。这与低等无脊椎动物由于极性逆转的异质形成很类似。蝾螈的肢,如在中间部位予以楔形切伤,结果在两个伤面上,其对向前端的伤面可再 ...
简写为B.M.。维持机体生命所需的最小功率。为了排除因肌肉工作、精神活动、食物消化以及对外界温度变化进行体温调节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称机能性消耗),被测定者要保持绝对安静和绝食(人是12—18小时不进食),以临界温度下的消耗能量作为基础代谢量。成年人1天的基础代谢量,日本人为1200—1400大卡(kcal),欧美人为1500—2000大卡,但由于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的影响,卡数并不是绝对的。基 ...
H.G.Lundegardh把与阴离子呼吸相对应的通常呼吸称为基础呼吸。而两者之和(阴离子呼吸 基础呼吸)称为全呼吸。 ...
一般多与初级生产作同义词来使用,但在把初级生产作为植物体生产的意思使用时,就把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生产称为基础生产以示区别。而“key indust- ry”一词原义是基础生产者,应避免以基础生产的意思来使用它。 ...
简写BBT。指基础代谢状态下的体温。通常可以早晨起床前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作为近似值。在孕激素的生理量分泌中,基础体温平均可升高0.3℃,所以通过连续测定体温可推测排卵期。 ...
用直流电刺激神经、肌肉等兴奋性细胞时,La- picque(1909)将对刺激有效的而又是最弱的电流称为基电流。由于通电时间在一定长度以上时,强度时间曲线与时间轴平行,所以测定基电流时,将通电时间进行不必要的延长是无意义的。将刺激的最小值用刺激电压表示时,称为基电压。可以说基电流是由表示电刺激的强度因素的时值和表示时间因素的时值共同表示各细胞兴奋性的特性。尤其上述特性即使在同一细胞中也会因环境而不 ...
有螯肢类(亚门)、甲壳类口围附肢原节(protopodite)内缘突出的内小叶(endite),具有搬运和破坏食物的功能。其表面和边缘生有许多棘和突起,或分裂成叶状片,有时也分节。甲壳类的大颚,其基颚特别发达,形成具有齿列缘的凸出体,肢的其他部分退化变小。在三叶虫类,除基颚状触角(第一附肢)外,所有附肢均见有基颚;剑尾类(xiphosurida)有所步足以及Cephalocarida的几乎所有胸肢 ...
某种食植性动物的大量生长繁殖,直接地或间接地成为其他许多动物的食物,这种被认为是对一些动物群起重要作用的动物,称为基干生产者。这是埃尔顿(C.S.Elton)将动物比作人类所提出的术语。例如海中的剑蚤和陆地上的蚜虫就是这种情况。后来转而采用了“生产者”一词,但这一词对怎样养活其他动物,即先后的问题是反映不出来的。 ...
曲霉属黄曲霉产生的菌类毒素。1960年英国在数月内约死掉十万只火鸡,经过研究证实,是由繁殖在花生粗粉饲料中的黄曲霉产生的毒素所致。用紫外线照射黄曲霉毒素,可发出青和绿的四种相类似的荧光物质,为了区别,分别称为B1、B2、G1、G2,并明确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它也是引起肝脏病变的致癌物质。由于考虑到黄曲霉是日本酿造品中广泛使用的米曲霉的野生种,因而以曲霉属为中心,对该毒素的生产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虽有 ...
Streptomyces ramocissimus所产生的抗生素之一,分子量约800,亦称摩雪霉素(mocimy-cin)。X-5108(Aurodox)=N-甲基黄色霉素为其类似物。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黄色霉素与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之一的EF-Tu产生特异的结合,形成氨酰基tRNA-EFTuGTP-黄色霉素的复合物。此复合物结合于核糖体以后,EF-Tu不再从核糖体游离,所以最后所有核糖体都变成 ...
呈黄至棕色的土壤。分布于亚热带的湿润地方,棕色森林土地带的南部和红壤地带的局部地区。和红壤一样遭受脱硅酸作用,由于含水量多而残积有褐铁矿(Fe2O3·nH2O)等含水氧化铁,植物群落多为森林,因此也称为黄棕色森林土(yellow brown for-est soil)。 ...
黄热病主要流行于美洲中南部及非洲热带地区,为病毒性传染病。患者因病毒侵入肝脏而引起黄疸,死亡率很高。黄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分为城市型和森林型两种,前者称城市黄热病(urban yellow fe-ver),后者称森林黄热病(jungle yellow fever)。城市黄热病是由黑斑蚊(Aedes aegypti)在人群中传播的;而森林黄热病由飞翔于森林树梢间的Haema-gogus属蚊在猴类和其他 ...
在色素细胞中其产生黄色色素的。根据彩色与红色素细胞相区别,但其中也有橙色的。脊椎动物的色素颗粒主要为含有褐色喋呤(sepiapterin)的喋呤体,或者还加有类胡萝卜素小胞。在鱼类的黄色素胞、红色素胞大都是运动性的,而且是处于黑色素胞刺激素、色素胞神经的支配下存在的。在两栖类、爬行类一般是不具运动性的,但它是构成真皮色素胞为单位的体表,在体色变化上起重要作用。在甲壳类的黄色素胞、红色素胞是具有运动 ...
见于环节动物寡毛纲的肠背面的黄色或白色的细胞群。是包在消化管表面的脏层(splanchnopleure)即浆膜的细胞变形物。含有黄色色素。一般解释为它有收集体腔中的排泄物、经肾管将废物排出的机能,但也有人认为是一种贮藏组织,也有称为肝细胞的。在多毛类沙蠋(Arenicola)中也有同样的构造。 ...
指产于近东各地的豆科紫云英属植物分泌的一种胶质。在水中膨胀可变成透明冻胶(jelly),但一部分可溶解成为胶体状,非单一物质,主要是由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 L-岩藻糖(L-fucose)、D-木糖(D-xylose)所构成的,黄蓍酸(tragacanthicacid)和由D-半乳糖(galactose)及L-阿拉伯糖(ara-binose)聚合而构成的多糖为其主体成分 ...
亦称核黄素-5-磷酸,缩写为FMN。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一样,对呼吸等生物氧化过程的电子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作为黄素酶组的辅酶,以与酶蛋白(apo-enzyme)的结合状态,参与电子从底物向电子接受体传递。它和核黄素完全显有同样的吸收光谱,在生物体内通过核黄素激酶的作用,而由核黄素和ATP合成。 可为磷酸酶水解,而形成核黄素和磷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