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各部的组织、器官来到心脏的血管。象脊椎动物那样的闭锁式循环血管系统的静脉,开始于毛细血管,而象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那样的开放式循环血管系的静脉,则由体腔即组织间隙开始。从末梢到心脏依次合并成大的静脉系。静脉通常和动脉并行,但一条动脉和两条静脉并行的情况较为多见。和动脉并行的静脉称并行静脉(vena comitans)。静脉壁远比动脉的薄,它和动脉一样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构成,通常是结缔组织多 ...
即阿兰蒂氏静脉导管(ductus venosus Aran-tii)。是哺乳类胎儿期连接肝脏而产生的静脉。当家囊或胎盘发达后,从尿囊或胎盘来的一部分血液,自尿膜静脉(allantoic vein)即脐静脉(umbilicalvein),通过此静脉导管直接进入后大(或下腔)静脉。而其余部分的血液,则不经过静脉导管,而是经肝门静脉汇合于后大(或下腔)静脉。静脉导管随着尿囊和胎盘的发育而增大,但是,胎儿 ...
脊椎动物,在其心脏附近由大的静脉汇合所形成的血管腔。具有可收缩的肌肉壁,能将静脉血送入心房。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爬行类的静脉窦小,所以从心脏的外部不能识别。在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期,可以看到静脉窦的原基,但以后它和右心房合并,而成为右心房的一部分。
指通过静配子的接合而进行生殖的现象。见于双星藻目。在鼓藻类(Desmidium)中,两个细胞侧面相连,分别从两个细胞中放出静配子并发生接合;在水绵类中,两个细胞之间形成接合管,通过此管静配子发生接合。在双星藻属(Zygnema)中可以见到真正的同型配合,静配子在接合管中发生接合。在水绵属(Spirogyra)等,静配子形态相同,但只有一方进行活跃的变形运动,进入另一细胞内发生接合。 ...
指在肌肉、神经及其它一些细胞膜的内外在不兴奋的情况下产生的电位差。一般使用微电极,以其尖端在细胞外和插入细胞内时的电位差作为静息电位进行测定。细胞内为负,通常为60—90毫伏。在肌肉和神经这样一些细长的细胞中,也可以用其断端(损伤部位)和正常部位间出现的损伤电位,或用等张KCl作用部位和正常部位间出现的盐电位作为静息电位来测定。损伤部位或KCl作用部位与正常部位不同而成为负的,数值比用微电极测得的 ...
指处于不增殖状态的细菌细胞。把从培养基中取得的细菌,用适当的中性盐稀溶液或缓冲液洗涤,此时只进行极少的固有物质的代谢,也不进行分裂增殖。在低温下,有很多细菌在这种状态下能长期生存。对静止菌即使用青霉素和氰酸也不能引起溶菌,而不会死亡。
指在勿使振荡的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或多细胞生物细胞的一种方法。由于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而培养物会下沉变为嫌气状态,所以通常都用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例如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琼脂培养(agar cuture),就是属于静止培养的一种。在菌株的保存和观察培养基中的物质对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作用,都使用静止培养方法。 ...
在细胞培养中,培养液中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的进行,超过一定限度的高值,增殖速度下降,不久细胞数的增加便停止下来,此时期称为静止期;如果继续培养下去,则进入衰亡期,活细胞数目减少(参见细菌生长期)。进入静止期的原因,是由于营养不足和细胞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积累,以及氧的供给速度下降等因素造成的。一般随着静止期的接近,培养群的细胞龄的分布出现偏向,细胞周期的G1期细胞比率多有增高。
指骨骼肌静止状态时所产生的热。认为是静止时代谢过程的表现。A.V.Hill认为,18℃时每公斤肌肉(湿重)每小时的静止热为400卡。钠的能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相当于静止热的10—20%。 ...
即使在注视视野内对象过程中,眼球也不断地作微小的非随意运动(注视微动)。伴随着这种运动,网膜像也是动的。如果采用某种方法(如戴上特别的接触镜,使光通过补偿光路进入眼球),校正这种位置变化,网膜上的像就完全静止,此称为静止网膜像。形成这种状态的对象物的像一般在几秒至1分内从视野中消失。由这一现象可以推测:注视微动是维持注视对象的感知,并使之持续的必要条件。静止网膜像消失的机制虽然还不清楚,但一般认为 ...
指处于不进行增殖的培养细胞。将细菌等的细胞从培养基上取下,悬浮于中性盐的稀溶液或缓冲液中,只进行微弱的内源代谢(endogenous metabo-lism),也不分裂,在低温下处于这种状态的很多细胞可以长时间地生活。此外,有时也指孢子等休眠型的细胞或在核分裂循环问期的细胞。
F.A.L.Clowes(1956、1961)有关根尖顶端分生组织中心部仅很少发生细胞分裂,或完全不分裂的一种学说。将DNA的前体物质纳入根内后,而几乎不能进入静止中心,但可被进入静止中心的周围。然而,用X射线照射根部,使分裂中的细胞发生异常时,则静止中心的细胞开始活动,并对根尖进行修复。此外,通过对根尖外科手术的实验,也确认静止中心对根尖具有修复能力。 ...
形成集群生活的动物,日常对集群的其他个体(包括配偶者)所表现的回避攻击而保持友好的行为,称为敬态。在敬态行为中,如拥抱、仪式化的喂饵(鸟喙互相接触)等,原来是起自育儿行为。猴的爬跨动作(mounting),或雌性燕鸟对其配偶者所取的姿态,都是性的赠献的仪式化表现。许多动物所表现的撒娇姿态,或人类的鞠躬等,大多是起于求饶或劝解的姿态。
T.Christensen(1962)所设的藻类的一个分类群,为具有单细胞或群体的形态结构的藻类。光合色素的组成及核分裂的方式与绿藻类相似,但光合成生成甘露(糖)醇(mannitol),游动孢子的前端呈凹形陷入,从其底部生出鞭毛,鞭毛的表面被鳞片和小毛覆盖,以及从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半乳糖(galactose)和糖醛酸(uronic acid)等特征来看,多可将它从绿藻类中分出来而作为独立的一 ...
生物进行的一种无氧糖酵解,从糖或多糖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如下式:C6H12O62CH3CH2OH 2CO2 它和乳酸发酵同是具有代表性的发酵。微生物尤其是野生型微生物皆可进行这种发酵,在植物界相当普遍。进行这种发酵的最具特征的生物是酿酒酵母。把这种反应归于酵母作用的是巴斯德(L.Pasteus,1857—1858)。此后,E.Buchner(1897)用酵母压榨液实现了无细胞发酵,并对其酶系—— ...
即二羟基琥珀酸。有二个不对称碳原子,有四种立体异构体,即:右旋型(D型, L型)、左旋型(L型,D型)、内消旋型、外消旋型。通常,外消旋型酒石酸又称为葡萄酸。右旋型酒石酸以游离的或K盐、Ca盐、Mg盐的形态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特别是多存在于果实和叶中。在制造葡萄酒时,会沉积大量酒石(氢钾盐)。另外,在霉菌和地衣类中也常见到它的存在。最近分离到的酒石酸发酵细菌(Gluconoba-cter s ...
在北界之内,属于全北区的动物地理亚区之一。除热带东南亚和北极地方外,包括欧亚大陆,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区。本亚区地域广阔,栖息地每多变化,生物趋向于多样性分化。有鼠类、山、骆驼、绵羊、山羊、貛、狸、野猪、雉、等固有种的存在,可作为该亚区动物区系的特征。在新北区起源和绝灭的马和骆驼,现还在本亚区存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亚区起源的羚羊类在新北区则没有分布。华莱士(A.R.Wallace)主张将全 ...
从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上看,大脑皮质可分为旧皮质、古皮质(archicortex)和新皮质(neocor-tex),在细胞结构方面也有差别。高等动物新皮质发达,被覆于大脑表面,而前二者只见于大脑底面及内部(参见大脑半球)。旧皮质从系统发生上看是最古老的,相当于梨状叶部分。旧皮质和古皮质(海马)综合称为边缘皮质(limbic cortex),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扁桃核、中隔核和丘脑下部合起来称为大脑边缘 ...
亦称角皮化(cuticularization)。角质沉积于植物细胞壁表面,又渗透于细胞壁外层而形成角质层,这样使水溶液或气体不能透过。植物的角质层主要是由角质构成,所以称为角(质)化。
陆生脊椎动物的鳞片。是表皮的角化物。爬虫类的最发达,鸟类的仅存在于足部,哺乳类在犹狳和穿山甲中占体表的大部分,也可见于鼠类的尾部。系真皮形成皱襞,在其外面由于表皮角质层肥厚而形成,因此各角质鳞的边界部表皮较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