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线粒体中的非血红素铁蛋白。与氧(化)还(原)蛋白相似。分子量约为22,000。含有二原子铁和无机硫化物。氧化还原电位为-0.36—-0.38伏,褐色,在415毫微米,453毫微米处吸收最大。可被NADPH及黄素酶所还原,可被P-450氧化,在肾上腺皮质中与由氧分子引起的类固醇的羟化反应有关系。
[1]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广义的),1901年高峰让吉氏从肾上腺髓质提纯并加以结晶化,命名为adrenalin(当时特认名)。同年,J.J.Abel和T.B.Aldrich也分别将其结晶化,F.Stolz(1904)合成成功。亦称epirenamin(日本药典),epineph-rine(美、英药典)或adrenalin。融点212℃(分解)。天然的肾上腺素为L型,其生理作用比D型的强15倍。肾上腺 ...
植物神经中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与此相对应,有分泌乙酰胆碱的胆碱能神经。由脑、延髓和脊髓发生的直到神经节,所有的植物神经都是胆碱能神经,从神经节到肌肉或腺体的神经,有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前者属于交感神经,后者属于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或肾上腺素是由神经末梢分泌而作用于下一神经元或肌纤维的一种化学递质。
在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各种器官中存在着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起反应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其化学性质尚不清楚。用对药物反应的方法,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α及β两个类型。肾上腺素对α及β两型受体均起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对α型起作用。α型受体所引起的反应为血管收缩、瞳孔扩散等,α受体可被dibenamine、麦角毒等α阻断药所抑制。β受体所引起的反应为支气管扩张、血管扩张等,β受体可被3 ...
形成肾上腺中心部的组织。在宽阔的血管间隙中排列着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其中也含有网状内皮系统的一部分。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能分泌肾上腺素。在此意义上,肾上腺髓质是将神经信息转换为激素信息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转换器(neuroendocrine tra-nsducer)。肾上腺髓质最重要的作用,认为是在紧急情况时,通过交感神经为机体创造逃走或准备斗争的体内条件。此称为坎农(W.B.Cannon,1928)的 ...
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性激素的总称。如果肾上腺皮质网状层发生变化时,雌性则出现雄性第二性征、第三性征。其原因已经阐明是由于肾上腺分泌性激素而引起的,并且已由肾上腺皮质中提取出数种有雄性激素作用的物质。其来源认为是网状层。其中了解得最清楚的肾上腺雄酮。此外,由尿中分离出的脱氢异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雌雄性都有可能是由肾上腺分泌的。幼鼠去势后,肾上腺性激素的分泌可趋于旺盛。
由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C19类固醇,主要为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酯(硫酸盐),在雌、雄两性的血、尿中均可检出。此外,还含有11位的C变为酮的肾上腺雄酮。血、尿中此等类固醇的含量,可作为因肾上腺肿瘤而引起的男性化的指标;最近已阐明了它与老化的关系。 ...
C19H24O3,4-雄(甾)烯-3,11,17-三酮。肾上腺雄激素的一种。类似皮质(甾)醇,是11和17位为羟基的皮质类固醇的侧链断裂的代谢产物。其特点是11位有氧(代)基。雄激素作用性弱。 ...
有背面肾细胞和腹面肾细胞二种。 [1]背面肾细胞与围心细胞相同。 [2]腹面肾细胞可见于双翅类幼虫,与左右唾液腺结成链状细胞群。机能不详。 ...
指细胞质遗传的色素体基因及其有关性状的遗传方式。由今井喜孝(1937)所命名。遗传方式是随受精时能否通过花粉将色素体或原色素体带进卵细胞而有差异。花粉将色素体带进卵细胞时,杂种具有的色素体将以各种不同的比例混生有双亲色素体的类型,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呈现各种不同的分离形式,形成色斑。在色素体不进入卵细胞的情况下,则仅显示母体色素体的作用。存在于色素体的色素一般受核基因与色素体基因两者共同支配。
具有许多色素细胞的组织。多存在于表皮,一部分也达至真皮。后者系表皮基底层色素细胞再次移动的结果。蜕皮的动物,表皮中的色素组织与表皮一起脱掉,而引起体色变化。即使是同样的色素,例如黑色素,根据其色素细胞的存在位置,外观上皮肤的色调也不相同,在表皮中呈褐色者,而在真皮内则看起来象紫色或蓝色。
〔1〕通常黑素细胞除外。有运动性,往往对生理性体色变化起作用。通常由位于中央的细胞体和由此向体表几乎平行的面上呈辐射状发展的突起部所构成,色素粒广泛扩散于细胞内时,皮肤深深地显示出该色素的颜色,相反,如果色素粒凝聚在细胞体部时,就失去该色素粒的颜色。有的还构成真皮色素细胞单位,并对生理性体色变化起作用。根据呈现的颜色可分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体和白色素细胞体等。但也有在同 ...
林学术语。森林树种和林相因气候特别是温度而引起的变化,其变化在地理上呈现带状,故命名为森林带。其由纬度产生的温度变化的森林带,称为水平森林带(德Waldzone),由于海拔高度而引起的温度变化的森林带,称为垂直森林带(德Waldregi-on)。由于着眼于日本以至北半球的木材利用标准,所以与植物带或气候带相比,而森林带的划分方法是以温带为中心的,并且带的划分区域很大。自高纬度顺次分为亚寒林带(su ...
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在高山,大体上是以发达的亚高山带针叶林为上限,如日本岛根县大山也有山毛榉林。森林界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同一座山,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在同一斜面池沼方面也比山脊有更高的倾向。再有普通台地连 ...
指由森林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群落。主要的有机物生产者是构成上层的乔木和灌木,大部分阳光被树冠遮蔽,在阴树林内仅有森林杂草生长。但是森林气候却给动物生活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有机物的分解在地表和土壤中进行。
指栖息地之意(适于森林生长)。此词原是农学特别是林学方面的术语,而现在在植物生态学领域中也使用此词。
指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根据药剂侵入害虫体内的途径,可分为消化中毒剂(stomach poison经口的)、接触杀虫剂(contact insecticide经皮的)、燻蒸剂(fumigant经气孔的)。还有施到动植物体的一部分上,由此部分吸收的药剂渗透移动到其他部分(例如从植物的根向叶移动),由此而发挥杀虫力的称为渗透杀虫剂(systemic insecticide)。但也有同一种药剂具有上述好几 ...
指具有使微生物死灭效果的药物,是破坏整个生活机能的消毒剂、有选择地杀死某种特定微生物群的致死性抗菌素持续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防腐剂等之综合名称。消毒剂是能迅速夺去整个原生质机能的物质,与蛋白沉淀剂、细胞固定剂具有共同性质。如重金属盐(Hg2+、Pt2+、Au+、Ag+的盐,OsO4等)、乙醇(50—70%水溶液)、甲醛、逆性皂、氧化剂(I2、Cl2、次亚氯酸钙、H2O2、KMnO4、K2Cr2O7等) ...
草履虫的遗传性状之一。在某一系统中具有杀死接合的对方细胞的性质,与一般放毒型相似,但是要杀死敏感者(对方)必须细胞接触。致配偶死亡的性状是细胞质遗传的,当细胞质中存在着能自我增殖的μ粒子,以及存在能保持μ粒子的核基因M1和M2中的任何一个核基因时,就会成为能使配偶死亡的品系。在其他纤毛虫Euplotes中也发现有这种性状。 ...
用来杀灭寄生在动植物体内或在木材、纤维、食品中腐生的有害真菌和土壤中真菌的药剂。与杀菌剂大致同义,但在专指以真菌为对象时而使用此词。在早所熟悉的药剂中,有对植物病有效的碱性铜盐〔如波尔多液(Bordeaux液)〕;治疗皮肤病的水杨酸、多硫化钙;用于防腐的氯化汞等。另一方面,霉菌与霉菌、霉菌和细菌之间常发生生物学颉颃现象,随着抗生素研究的发展,已发现在合成及天然物质中有很多有效物质,例如放线菌素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