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双链DNA的局部有不能形成正常碱基配对即失配时,将其修正使之变成有规律的DNA结构的过程。在遗传的重组的中间体中存在的异源双链部分(参见霍利迪模型)或在DNA复制过程中吸收了错误的碱基时都会产生失配。修复是这样进行的:即在失配部位附近的单链(大概是其部位的5′末端一侧)发生裂缝,从该处开始在一定长度内(包括失配部位)的核苷酸(大肠杆菌约2000左右),由酶的作用而除掉,该部分以残留的单链为 ...
起因于大脑损伤的言语障碍,是大脑言语中枢损伤所引起的症候群。但不如把损伤后而发生失语症的部位称为言语中枢更为适合。此外,出现何种失语症候群并不仅取决于病灶部位,而病灶范围、脑实质被侵犯的程度、病灶以外脑组织的状态等都有影响。目前尚未根据失语症的生理进行分类,但从现象上可分为言语表现障碍和理解障碍两大类。日常最多见的类型有:不是哑人,但不能说话的运动性失语;不是聋人,但听到语言不能理解,而且语言 ...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状态,特别是脊髓的兴奋性过度亢进时,轻轻接触等轻微的外部刺激即可引起全身骨骼肌的异常收缩。是缺乏正常各种复合反射所具有的协调性的反射性肌肉运动。特别显著的是由于各种毒物作用所引起的。士的宁中毒动物所表现的全身肌肉同时收缩即所谓的强直性痉挛或持续性痉挛,以及石碳酸中毒时所发生的身体各个肌群的交替收缩即阵挛性痉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子。这是由于脊髓厌质异常亢进的兴奋性, ...
指对介质或基底质的湿度以至含水量的感觉而言。水分平衡能力不强的下等陆生动物,尤其在湿地生活的种特别敏感,是被诱发成趋水性(或趋湿性)行为的感觉种。湿度感受器(hygroreceptor)在蚯蚓位于口前叶,在多足类的蚰蜒(Scutigerella)则存在于第3—11体节腹面的基节囊(德Coxalsckchen),蜜蜂、伪步行虫、白纹蛛甲等昆虫类,一般仅限于触角。伪步行虫触角的腔锥感受器,鉴定为湿 ...
发育于河川和湖岸湿地的群落。虽然有时水淹过根部,但平时有很浅的地下水位。优势种有芦苇、畔苔。与低地群落的区别在于芒属(Miscanthus)很少和植物种类数少;与挺水群落的区别在于没有菰和植物种类数一般较多。但有时也常包括挺水群落。 ...
呼吸空气的动物,生活在陆上高度潮湿的环境里,皮肤湿润,保护结构不完善,体内水分易于蒸发。白天生活在洞穴中、木石下、堆积的落叶中,只在夜间湿度较高和下雨时外出活动。但也有皮肤能分泌粘液,和以壳覆被软体的,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典型的有:陆生的真涡虫、蚯蚓、陆生医蛭类、蜗牛、蛞蝓、团子虫、鼠妇和两栖类等。 ...
指生物从湖泊和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这是由W.S.Coopter(1913)命名的。由于外来砂土的流入以及植物残体的堆积或因营养盐类的积累,使湖泊浅化,不久便出现陆地化现象。陆地化后,由地下水位降低和植物生活的结果,引起土壤形成及干燥而使陆地草本植物和树木的侵入。这种演替过程中所出现的系列,称为湿生演替系列(hydros-ere)。贫养湖的富养化,并表现为:沉水植物时期→浮叶植物时期 ...
蕈形体 mushroom body 蕈形体英文也写作stalked body,是指昆虫原脑的中心部分。为神经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的聚集体,背面宽展,呈蘑菇形,向背前方生出分枝,而神经细胞只局限于背面。 ...
蕈圈 fairy ring 亦称仙女环。指同一种蕈(蘑菇)在地上生长排列成环状的现象。一般,菌丝从孢子降落处向周围进行辐射状的生长,因为在新的地方生长出蘑菇,所以蘑菇排列成环状,蕈圈年年扩展。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种称为Agaricus pracrimosus的蘑菇,每年平均扩展12厘米,有的直径达60米以上,因此,蕈圈的年龄可以推断在600年以上。其代表菌为草地蘑菇。伞菌也形成蕈圈,但因土地条件不 ...
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中生植物、盐生植物、水生植物等均是按其生长地的水分条件而分类的一种植物群。由Thurmann(1849)提出的术语。尤如芦苇(Carex thunbergii Steud.)、灯心草、地笋Lobeliasessilifolia Lamb.等,生长于水湿的水边和湿草原。由于太湿,土壤通气不良,同地上部分相比,地下部分一般发育不良。水稻、灯心草之类在其根部常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而 ...
指脊椎动物的小肠开始部,连接于胃的幽门部,肝和胰腺的输出管(通常连合成一个)开口于十二指肠。人的十二指肠的长度约为12个手指的宽度(约25厘米),故名十二指肠。在发生上,是由前肠的末端到中肠的始端这一段形成的。 ...
蕈毒碱样作用 muscailne action, muscari-nic action 乙酰胆碱作用于由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器官,表现出与副交感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因为这一作用与蕈毒碱的作用相似,戴尔(H.H.Dale)就取名为蕈毒碱样作用。氨基甲酰胆碱等所表现的与乙酰胆碱有关化合物的同样作用,也称蕈毒碱样作用。 ...
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存在下进行的一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由2-巯基乙醇等将S-S键切断的蛋白质,在SDS溶液中,大多是1克约与1.4克的SDS结合,形成电荷密度大致一定的复合体。所以在凝胶中电泳的速度是由蛋白质的分子量决定的。所以用分子量已知的标准蛋白质,则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测出蛋白质的分子量,这已被广泛应用。对含有亚单位的蛋白质来说,可测得各亚单位的分子量。值得注意的 ...
迅速发生tachygenesis 此为个体发生中、省略某个阶段而发育快速进行之意。迅速发生作为进化中的一个因素而被提出来(T.Nevill Georges 1933)。腕足类动物背腹两壳普遍发展成为同样的外观形式,但少数背腹二壳不一样,可认为是迅速发生的结果。酸浆贝类(Tere-bratellidae)的背壳几乎平滑的,但与此相反,而腹壳则生有发达的棘或放射肋,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在水母类 ...
训练training 为使动物学习所采取的有步骤的作法。训练中通常使用赏或罚,或两者兼用。实验中最常用的是以给食为赏,轻度的电击等为罚。最简单的情况是,用提示某种无关的刺激后立即给予赏、罚,这种进行使该刺激与求食行为或逃避行为相结合的训练,曾最普遍地应用于刺激识别试验中。通过在某一刺激下给以赏,其它刺激下给以罚,使之识别甚至具有了解的能力。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动物试行错误行为,仅在采取某一反应时给予 ...
由单节绦虫卵类孵化出来的幼虫。因有10个钩,所以称为十钩幼虫,可与多节绦虫的幼虫钩球幼虫(六钩幼虫onosch-phera)相区别。 ...
循则进化nomogenesis 循则进化是苏联鱼类学家 L.S.伯格(Berg,1926)提出的一种定向进化学说。学说强烈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有关变异偶然性的观点,提出进化的变异是定向的,而且是飞跃的。同时按伯格的理论,所有的生物都是多系统的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主要是趋同的。进化与其说是创造新的性状,不如说是已有痕迹的显现。这些方面全都与达尔文学说相对立。另外伯格还强烈批判黑格尔(E.H.H ...
为动物连体畸胎的一种,即联体身体的前半部两联体共同的正中面与同联体身体后半部两联体的共同正中面成直角这种联体畸胎叫做十字联体畸胎。这种畸胎在人和其他哺乳类曾有所记载,在两栖类和寡毛类曾进行过实验性的研究。在两栖类发生初期,把含有组织者(原口背唇)的早期原肠胚的一半与两个两半球本来的正中面相一致,对向愈合之后,引起二个原孔部位分别陷入,与此相伴产生的二个原肠在最初是分别一面合靠一面前进,不久在正 ...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亦称血管系。是使血液或淋巴流通,把由外界摄取的营养和体内产生的激素等分配到身体各部,以及进行气体交换和将废物排出等的管系。所以,循环系统对身体中的所有细胞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细胞的机能有重要的影响。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分为血管系和淋巴系。无脊椎动物则没有这种区别,可统称为血管系。血管系由心脏和血管构成,淋巴系起始于毛细血管域,经胸导管通到血管系。在发生 ...
循环器官 circulatory organ 即属于循环系统的器官。高等脊椎动物的循环器官由心脏、血管系统以及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系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