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一词并非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 表24-1 常见呼吸道病毒 科 病毒种、型 ...
网络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免疫预防 (一)人工自动免疫 1.减毒活病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s)选用抗原性与野毒株一致而稳定无毒或显著减毒的活病毒突变株做为疫苗。可筛选自然减毒株,或在多种宿主中连续传代培养诱导出减毒株。接种活病毒疫苗近似自然感染,在宿主中可繁殖,仅接种一次便可较 ...
网络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实验室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一、检材的采集与送检 病毒性疾病通常采集血液、鼻咽分泌液、咯痰、粪便、脑脊液、疱 ...
网络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本节中干扰素将单独阐述。 一、非特异性因素的抗病毒作用 (一)机械和化学屏障 皮肤为鳞状上皮 ...
网络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是关键,据此可确定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和细胞的最终结局。 (一)杀细胞性感染(Cytocitic 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中,阻断了细胞自身的合成代谢,胞浆膜功能衰 ...
网络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一)物理因素 1.温度大多数病毒(除肝炎病毒外)耐冷而不耐热。病毒一旦离开机体,经加热56~60℃30分钟,由于表面蛋白变性,而丧失其感染性,即被灭活。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通常在-20~196℃仍不失去活性,但对反复冻融则敏感。一般可用低温真空干燥法(Lyophiliza ...
网络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病毒体在细胞外是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与无生命的物质相似,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病毒这种增殖的方式叫做“复制 ...
网络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列基本特征:(1)个体微小,可通过除菌滤器,大多数病毒必须用电镜才能看见;(2)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DNA或RNA;(3)严格的活细胞(真核或原核细胞)内复制增殖;(4)具有受体连结蛋白(receptor binding protein),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 ...
网络 第三节 溶部真菌 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类(表20-4)。其中3类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丝菌在我国先后有数例报告,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国内个别病例报告都为归国华侨。1、2、4类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 ...
网络 第二节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表20-1) 癣症病灶可见有隔菌丝和关节孢子,菌丝深入角化组织内生成营养菌丝体,纵横交织成网状,孢子可排列成链状或零散分布,在病发上可见孢子在毛干外排成厚鞘(毛外型感染) ...
网络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真菌(Fungus)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纲,具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绝大多数对人有利,如酿酒、制酱,发酵饲料,农田增肥,制造抗生素,生长蘑茹,食品加工及提供中草药药源(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都是真菌的产物或本身或利用真菌的作用所制备的)。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肤 ...
网络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所致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若有也只是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个别死亡 ...
网络 第十九章 支原体 支原体是目前已知一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多,分为两个属:一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有几十个种;另一为脲原体属(Ureaplasma),仅有一种。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
网络 第四节 肺炎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第一个代表菌株TW~183株,是1965后从台湾省分离出来的,1983年又自美国西点城一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咽部分离出另一株衣原体定名为AR~39。后又发现这两株衣原体为同一菌株,乃取名TWAR。该菌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特点,不但常引进肺炎,支气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且和 ...
网络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 的主要宿主是禽类,所以提出了另一个病名称鸟疫 (Ornithosis),以示该病的传染源不限于鹦鹉科鸟类,而包括家禽和野禽在内的诸多鸟类。其次宿主为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人只是在接触这种动物后才会受到感染。人类有无原发性的鹦鹉热感染问题,尚在争论之中。但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 ...
佚名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短杆状,0.8~2.0×0.3~0.6um,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生长。鸡胚高度敏感,接种后于4~13日内死亡。接种豚鼠或家兔睾丸或兔眼前房是保菌的良好方法。对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强。(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 ...
佚名 莫氏立克次体(R.moseri)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一)生物学特性莫氏立克次体在形态、染色性、抵抗力以及易细胞、易感动物方面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只是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比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更强。(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特征也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只是症状较轻,病程较短。莫氏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普氏立克次体有所不同。莫氏立克次体长期寄 ...
佚名 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是恙虫病的病原体。(一)生物学性状短杆状,平均长度1.2um,常见成双排列,在细胞质近核处聚集生长。易感细胞有大鼠肺和猴肾细胞以及鸡胚卵黄囊等。抵抗力低。种内有不同型,不同型的毒力亦有差异。一般对豚鼠不敏感,而对幼鼠致病力强,常用小白鼠腹腔接种,作病原体分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啮齿 ...
佚名 贝钠氏柯克斯体,又称Q热柯克斯体,是Q热的病原体。(一)生物学性状高度多形性,球杆形或短杆形,甚至球形。0.2~0.4×0.4~1.0um。革兰氏染色多为阴必性。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能在多种细胞中繁殖。Q热柯克斯体有抗原相的变异。新分离的病原体为Ⅰ相,毒力强,含有完整的抗原组份。经人工传代后失去Ⅰ相中的表面抗原而成为毒力弱的Ⅱ相。Ⅱ相又可通过动物接种回复至Ⅰ相。 ...
佚名 衣原体(Chalmydiae)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研究发现这类微生物具有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很多相似。这些特性是:(1)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2)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类似细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3)具有粘肽组成的细胞壁;(4)含有核糖体;(5)具有独立的酶系统,能分解葡萄糖释放CO2,有些还能合成叶酸盐,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