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其活化过程的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及其分子基础极为复杂,是目前分子免疫学及免疫生物学中研究的热点。目前对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及其分子基础的研究较深入,而对B细胞的研究资料还较缺乏。本章着重介绍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所谓信号转导是指外部的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传到细胞内部,并激发 ...
第七章 淋巴细胞群及其亚群 继胚胎早期卵黄囊、胎肝造血后,骨髓是胚胎和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髓骨不仅提供了所有免疫细胞的来源,而且是许多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因此骨髓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multipotential haemopoietic stem cell)具有复制和分化的特点,在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各种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和其他造血因子(如红细胞生成素 ...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免疫遗传学是基础免疫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枝,它是研究机体免疫应答遗传控制或基因控制的一门学科。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开创了免疫遗传学,以后从输血发展到器官移植。随着免疫球蛋白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一段时期内,免疫遗传学又主要研究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遗传标记。目前机体免疫应答遗传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连锁的免疫应答基因,控制着机体对特 ...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对于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8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的飞速发展,不仅克隆了早先发现的生物活性肽的cDNA,而且发现了许多新的细胞因子,并对各种细胞因子产生来源、分了子结构和基因、相应的受体、生物学功能以及与临床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为当今基础免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研究近年来获得重大突破。日本学者利根川进(Tonegawa)因在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研究有突出贡献而获得198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应用X结晶衍射分析、DNA序列分析和园双色等技术研究表明,许多细胞膜表面分子和机体某些蛋白分子多肽折叠方式与Lg相似,在氨基酸组成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区)或/和恒定区(C区)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可能从同一祖先基因(primordial ances ...
第二章 粘附分子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是指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粘附分子大多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粘附分子以配体一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机体免疫系统是由中枢淋巴器官、外周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所组成。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其它介质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间或细胞与介质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应答的本质以及临 ...
第二十三章 DNA重组技术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工具酶 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工进行基因的剪切、拼接、组合。基因是一段具有一定功能的DNA分子,要把不同基因的DNA线形分子片段准确地切出来,需要各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要把不同片段连接起来,需要DNA连接酶(ligase);要结合基因或其中的一个片段,需要DNA酶(DNa polymerase)等。因此,酶是DNA重组技术中必不 ...
第二十二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节 概述 聚合酶链反应或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又称无细胞克隆技术(“free bacteria”cloning technique),是一种对特定的DNA片段在体外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方法。该方法一改传统分子克隆技术的模式,不通过活细胞,操作简便,在数小时内可使几个拷贝的模板序列甚至一个DNA分子扩增107~108倍,大大提高了DNA的得率。因 ...
第十九章 核酸(基因)分子探针 第一节 概述 从化学和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探针是一种已知特异性的分子,它带有合适的标记物供反应后检测。探针和靶的相互反应如抗原-抗体、血凝素-碳水化合物、亲合素-生物素、受体和配体,以及核酸与其互补核酸间的杂交等反应均属此类。用核酸探针与待检标本中核酸杂交,形成杂交体,再用呈色反应显示。此方法用于疾病的诊断,称为分子杂交基因诊断。此法开始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如血红蛋白病的诊断、先天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
第十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组成核酸的元素有C、H、O、N、P等,其中N含量约为15%~16%,磷含量为9%~10%。由于核酸分子中的磷含量比较恒定,因此,核酸定量测定的经典方法,是以测定磷含量代表核酸量。 核酸经水解可得到多核苷核,因此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核酸就是由很多单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核苷酸,核苷酸可被水解产生核苷和磷酸,核苷还可进一步水解,产生戊糖和含氮碱。因此,核酸是由含氮碱、戊糖及磷 ...
第十二章 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第一节 神经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在神经系统肿瘤中,以胶质瘤最多见,次为脑膜瘤、神经鞘膜瘤和垂体腺瘤,再次为孤立性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病、丛状神经纤维瘤、节 细胞瘤、节 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以及转移瘤等,其余各类肿瘤均属少见。这些肿瘤,一般情况下,应用H・E染色,在光镜下便可作出病理诊断。但是,有时对其细胞起源、细胞学类型、分化程度,特别是各肿瘤间的鉴别,诊断相当困难。近10多年以来,免疫细胞化学的兴起,尤其 ...
第八章 蛋白质与多肽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第一节 概述 1960年,美国学者Yalow 和Berson 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并首先用于糖尿病人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这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方法学的一项重大突破,开辟了医学检测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使得那些原先认为是无法测定的极微量而又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物质得以精确定量,从而为进一步揭开生命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使人们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重新 ...
第七章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概述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应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光学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和研究免疫反应。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铁蛋白(ferritin)标记抗体的方法,为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杂交抗体技术、铁蛋白抗铁蛋白复合物技术、蛋白A-铁蛋白标记技 ...
第八节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 胶体铁(Ferric Colloid)是一种阳离子胶体,可通过普鲁士蓝反应呈色,其颗粒有一定的大小及电子密度,最初被用于光镜及电镜下定位组织中的阴离子部位(Hale,1946Seno,etal, 1983,Murakami, et al 1986)。1989年日本学者Seno等在抗体分子上标记了胶体铁,将胶体铁引入免疫细胞化学技术(Seno,et al. 1989)。杨守京等在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标记物的纯化等方面做了改进,成 ...
第五章 免疫金银及铁标记技术 第一节 免疫金技术发展史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化学家就对胶体金进行了研究,当时只是研究它的结构和金属性质。在1939年Kausche和Ruska把烟草花叶病毒吸附到金颗粒上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见金离子呈高电子密度。然而胶体金技术作为标记物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是在1971年,Faulk 和Taylor首先将兔抗沙门氏菌抗血清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用直接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此后,他们还 ...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 除完整的细胞可作为抗原外,各种不同的细胞内存在的各种分子量不同的物质,也都具有全抗原或半抗原的性质,某种抗原物质可能是某一类细胞所特有的,可作为这种细胞的一个标志。由于细胞存在着许多性质不同的抗原物质,有时要从这众多的物质中提取、纯化某种抗原物质,以供科学研究之用。 一、抗原的提取 抗原的制备是一件十分细致的工作,要制备一个高纯度的抗原,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制备工作涉及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 ...
第十二章 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reproduction),任何生物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必然要衰老、死亡。一切生物都是通过产生新个体来延续种系的,所以生殖是动物绵延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来实现的,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交配和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等重要环节。 第一节 男性生殖 男性主要生殖器官为睾丸,此外还 ...
第一节 概述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散在于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比较广泛,如消化首粘膜、心、肾、肺、皮肤、胎盘等部位均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内分泌细胞;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是下丘存在兼有内分泌 ...
神经系统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功能不断作用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