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整合素家族白细胞黏附受体组(β2组)

整合素家族白细胞黏附受体组(β2组) β2亚单位为CDl8,分子质量为95kDa。CDl8可分别与CDlla-c(αL、αM和αX)亚单位和αD亚单位组成不同的整合素二聚体LFA-1(αLp2,CDlla/CDl8)、Mac-1(αM日2,CDllb/CDl8)、p150,95(αXβ2,CDllc/CDl8)和αDβ2。CDl8表达于所有的白细胞。CDl8胞质区可与多种细胞骨架蛋白相互作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整合素家族--黏附分子

整合素家族--黏附分子 整合素家族(integrinfamily)的黏附分子都是由。、p两条链由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双体(heterodimer),α、β链均为I型膜蛋白。α链的分子质量为150~210kDa,β链的分子质量为90-110kDa,个别p链(如p4)分子质量为210kDa。整合素的功能是和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相结合,增强细胞间的黏附。整合素家族的组成 已知整合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整合素家族血小板糖蛋白组(β3组)和β7组

整合素家族血小板糖蛋白组(β3组)和β7组 β3亚单位为CD61,分子质量为105kDa,表达于血小板、巨核细胞、单核细胞、Mφ和内皮细胞。CD6l可与CD4l和CD51分别组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αⅡbβ3)和VN受体(αVβ3)。其中的GPⅡbⅢa(CD61/C1341)在血小板受到凝血酶、腺苷二磷酸(ADP)和胶原等刺激活化后,即可与相应配体结合。而CD51/CD61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间黏附分子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间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ICAM)是整合素p2组的配体。 (1)ICAM-1(CD54):分子质量为85-110kDa,胞膜外区有5个IgSFC2样结构域,在细胞表面可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ICAM-1分布十分广泛,包括造血和非造血细胞,活化的T细胞、B细胞、胸腺细胞和DC等ICAM-1的表达明显上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同型黏附IgSF分子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同型黏附IgSF分子 指IgSF中具有同型黏附(homotypic adhesion)或同嗜性相互作用(homophilic Interaction)特性的分子。 (1)PECAM-1(CD31):PECAM-1是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的缩写,胞膜外区有6个IgSFC2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钙黏蛋白超家族

钙黏蛋白超家族 钙黏蛋白为I型膜蛋白,由723-748个氨基酸构成,分子胞膜外区包含5个(ECl-EC5)约由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重复结构域,含有2个LDRExxYxL基序,近膜区EC5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ECl-EC3中DXNDN或DXD基序是Ca2+结合的部位。N端11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钙黏蛋白分子的配体结合部位,其中His-Ala-Val(HAV)基序介导同型黏附作用。胞质区较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E-选择素(CD62E)

E-选择素(CD62E) E-选择素又称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I(ELAM-1),胞膜外区由1个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1个EGF样结构域和6个CCP组成,表达于炎症部位的内皮细胞。E-选择素通过其C型凝集素结构域同白细胞糖脂和糖蛋白上的唾液酸化路易糖(sLe),以及唾液酸化的Lewis和相关的岩藻糖基化的N-乙酰乳糖胺结合。 E -选择素另一种糖蛋白配体是表达于髓样细胞的ESL-1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L-选择素(CD62L)

L选择素(CD62L) L选择素又称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别(LECAM-1)、淋巴结归巢受体和MEL-14。L选择素胞膜外区N端有1个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1个EGF样结构域和2个CCP结构域。CD62L表达于造血细胞某些分化阶段,包括大多数B细胞和未致敏T细胞以及大多数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PMA、细胞因子或趋化剂刺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后,由于蛋白酶的酶解作用使CD62L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选择素(CD62P)

P-选择素(CD62P) 又称PADGEM、LECAM-3或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胞膜外区N端有1个C型凝集素结构域,1个EGF样结构域和9个CCP结构域。P-选择素表达于巨核细胞、活化血小板和活化的内皮细胞。P-选择素贮存于血小板。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当凝血酶、组胺、PMA或过氧化物活化细胞后,P-选择素从颗粒中迅速与胞膜融合,而表达于细胞膜上,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黏附分子构象改变影响细胞的黏附作用

黏附分子构象改变影响细胞的黏附作用 改变黏附分子的构象可影响与配体结合的亲和力,从而改变细胞的黏附能力。例如,静止淋巴细胞表达一定水平的LFA-1和ICAM-1,而NK细胞和某些CTL细胞系表达较高,但它们并不发生凝集作用。淋巴细胞活化引起黏附分子构象变化并在细胞表面重新分布,提高了LFAl/ICAM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从而使活化淋巴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强。其中构象变化不仅引起两种分子间亲和力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吞噬细胞糖蛋白1(CD44)

吞噬细胞糖蛋白1(CD44) phagocyticglycoproteinl,Pgp-1、Ⅲ型细胞外基质受体(ECMRⅢ),胞膜外区靠近N端约100个氨基酸范围内有6个半胱氨酸,组成3个二硫键,形成一个球形结构,称连接组件(Linkmodule),胞膜外区的近膜侧是黏蛋白样区。CD44编码基因转录时可取用不同的外显子,使mRNA水平上出现不同的拼接方式,导致成熟的CIM4分子有几十种变构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黏附分子表达数量改变对黏附作用的调节

黏附分子表达数量改变对黏附作用的调节 1.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量的调节 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诱导贮存在细胞内的黏附分子转移到细胞表面。其过程发生迅速,只需数秒钟,但维持时间短暂。如凝血酶和组织胺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以诱导内皮细胞内贮存的CD62P分子迅速转移到细胞表面,然后又很快因内吞而消失;又如CDllb/CDl8、CDllc/CDl8贮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胞质颗粒内,在PMA、TN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黏附分子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黏附分子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按着既定的规律形成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附着,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在这一过程中,黏附分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1.黏附分子参与细胞间的附着 参与细胞与细胞间附着的黏附分子主要是钙黏蛋白家族的成员,以及属于IgSF的黏附分子NCAM(CD56)及PECAM(CD31)等。 2.黏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通过黏附和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其分子基础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不同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或渗出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黏附分子不尽相同。 1.不同黏附分子在黏附过程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在体内,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是在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力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可溶型黏附分子

可溶型黏附分子 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其他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可以被内吞进入细胞,也可以脱落下来,进入血液成为可溶型黏附分子(sAM)。此外,某些黏附分子的mRNA存在着不同的剪接形式,其中有的mRNA翻译后的产物直接分泌进入血液,成为可溶型黏附分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除血清外,某些可溶型黏附分子还可在脑脊液、肺泡灌洗液、尿、滑膜液及腹水中出现,反映了局部黏附分子的表达和代谢状况。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黏附分子与肿瘤

黏附分子与肿瘤 黏附分子与肿瘤的关系主要包括对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影响,对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的调节,以及临床上提供肿瘤诊断的辅助手段。 1.黏附分子与肿瘤的浸润 恶性肿瘤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是其对邻近正常组织的浸润及远处转移,目前已知肿瘤的浸润与转移与其黏附分子表达的改变有关。一方面肿瘤细胞某些黏附分子表达的减少可以使细胞间的附着减弱,肿瘤细胞脱离与邻近细胞的附着,这是肿瘤浸润及转移的第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显示三个特点:①产生于系统发育的早期和出现在宿主抗感染应答的初始阶段;②以抗原非特异性方式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③发生于所有个体和所有的时间段,在抗原入侵前已经存在。显然,这些特点是与免疫系统执行其最基本的功能即抗感染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抗感染并不是固有免疫的全部内容。首先,固有免疫除了识别入侵的病原体,还参与区分和清除体内多种“有害”成分,包括代谢产物、凋亡细胞以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1.病原体抗原具有的特点 病毒、支原体、细菌、真菌、原虫等各种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进入体内,属于进化距离很远的外来成分感染,人体应答通常快而强烈。但是另一方面,进化距离远的低等生物显示的抗原结构相对简单,因而,固有免疫所需要应对的非己成分也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人和高等动物的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往往可借助大致相同的方式,对同一类病原体发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体液中的模式识别分子五聚体蛋白

体液中的模式识别分子五聚体蛋白 病原体表达的PAMP,由循环中的模式识别分子和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 模式识别分子(pattern-recognitionmolecule,PRM)又称为模式识别受体的游离形式,在识别抗原的同时具有效应功能,参与炎症反应和对病原体的清除。五聚体分子结构 五聚体蛋白(pentraxin) 由五个分子相聚合为其特征,结构高度保守。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脂多糖和脂多糖识别蛋白

脂多糖和脂多糖识别蛋白 脂多糖是PAMP的一个代表。对脂多糖的识别在固有免疫中有特殊的地位。首先,脂多糖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免疫刺激作用最强,全身感染会引起内毒素休克(endotoxinshock)。这一致命的综合征是全身细菌感染后大量细胞因子特别是TNF~a的分泌所引起,可导致脑、心、肾、肝等要害器官的衰竭,因而LPS又称内毒素。不仅如此,LPS是固有免疫信号转导研究的突破口之一,由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