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历史浓缩到一天,地球诞生是24小时中的零点,那么,地球的首批居民——厌氧性异养细菌在早晨7点钟降生;午后13点左右,出现了好氧性异养细菌;鱼和陆生植物产生于晚上22点;而人类要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微生物所以能在地球上最早出现,又延续至今,这与它们特有的食量大、食谱广、繁殖快和抗性高等有关。个儿越小,“胃口”越大,这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微生 ...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一大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无论是繁华的现代城市、富饶的广阔田野、还是人迹罕见的高山之巅、辽阔的海洋深处,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大类微小的“居民”称为微生物,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微生物王国是一个真正的“小人国”,这里的“臣民”分属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类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几个代表性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一个个小得惊人 ...
自从德国乡村医生劳伯·柯赫第一个猎获病菌以后,细菌这个名字就常常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因为人和动植物的许多传染病,都是由细菌作祟引起的,所以人们对它总有一种厌恶和恐惧的感觉。其实,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不仅能和我们和平共处,还为人类造福。例如,地球上每年都要死亡大量动植物,千万年过去了,这些动植物的遗体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功劳 。它们能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残躯遗体“吃” ...
醋是家家必备的调味品。烧鱼时放一点醋,可以除去腥味;有些菜加醋后,风味更加好,还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镇江香醋、山西陈醋,都是驰名中外的佳品。1856年,在法国立耳城的制酒作坊里,发生了淡酒在空气中自然变醋这一怪现象,由此引起了一场历史性的大争论。当时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酒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而引起的化学变化。而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令人信服地证明酒变成醋是由于制醋巧手——醋酸梭菌辛勤劳 ...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疾病,造成死亡,然而,人们也正是利用这类细菌和病毒以毒攻毒,把它注射到正常人的身体里,使人体在后天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 。这种用来注射的细菌和病毒,就是疫苗(或菌苗)。疫苗的利用,可以追溯到10世纪我国宋朝时代,当时一些民间医生就已知道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吹进健康人的鼻孔里,使他在患轻微的天花病过程中,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18世纪,天花病广泛流行,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
炎热的夏天,水果、蔬菜、鱼肉或米饭等食物,如果保存得不好,很快就会变质、腐败。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为“坏”了或“馊”了。大家知道,食物的败坏,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中的腐败菌、病菌捣乱的结果。愈是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它们就越爱钻营繁衍。许多味美可口的菜肴和食物,一经腐败菌和病菌光顾,不消几天甚至几小时,就会变酸变质,毒素孳生,人吃了就会中毒生病,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长期以来,人们为了保存食物、防止腐败找出 ...
肝炎病毒是引发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元凶。根据引发肝炎的症状,肝炎病毒大致可分为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甲肝病毒常随不干净的食物被人们“吃”进肚里,然后危及肝脏,侵害全身。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大量接触各种物品,如果在饮食上不讲究卫生,就很容易得甲型肝炎。如1987年底到1988年上半年间,我国上海地区甲型肝炎大流行,就是因为食用了带有肝炎病毒的不洁毛蚶。甲型肝炎发病突然,传染面广,但 ...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有用能把物体放大到上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一般病毒,只有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那么大。病毒比细菌简单得多,整个身体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连细胞壁也没有。蛋白质外壳决定病毒的形状。它们中有的呈杆状、线状,有的像小球、鸭蛋、炮弹,还有的像蝌蚪。病毒不能单独生存,必须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因此各种生物的细胞便成为病毒的“家”。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身上的病毒称为动物病毒,人 ...
流行性感冒是世界上最猖獗的传染病,曾多次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仅仅在1957年的一次流感大传播中,全世界共有15亿人发病,数以万计的老人和小孩被折磨致死。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叫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有球状或长形两种形状。它们能侵害人类、马、猪和一些鸟。流感病毒之所以如此猖獗肆行,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地发生变异,每一至两年就会改变一下,令人防不胜防。像1957年的大传染是由亚洲 ...
医生常常使用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放线菌。放线菌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这与细菌十分相似,因此它们常被当作细菌家族中的一个独立的大家庭。不过,放线菌又有许多真菌家族的特点,例如菌体由许多无隔膜的菌丝体组成,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放线菌有许多交织在一起的纤细菌体,叫菌丝。这些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 ...
真菌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大的家族,它的成员约有25万多种。真菌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比较陌生,其实生活中你经常接触到它。例如,味道鲜美的蘑菇,营养丰富的银耳、木耳,延年益寿的灵芝,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茯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冬虫夏草,诸如此类早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菜佳肴、珍奇药物,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员;酿酒、发面、制酱油,都离不开酵母菌或霉菌的帮助,而它们正是真菌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从生物进化的过程来看,真菌 ...
噬菌体是一种能“吃”细菌的细菌病毒,它们在大自然里分布很广,凡有细菌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行踪。噬菌体是所有细菌发酵工厂的大敌,因为它们能把培养液中的有益菌体几乎全部吃光,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当我们利用一些有益的菌类,在生产抗生素、酒精、醋酸、味精、丙酮、丁醇等产品时,如果闯入了吃益菌的噬菌体,这些有益的菌种将被吃尽,使我们浪费很多原料、动力和劳力。所以制药厂和酿造厂的工程师想方设法阻止噬菌体进入培养 ...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传染病犹如可怕的瘟神,毁灭了不少城市,夺去了无数生命。直到近百年来,由于医学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才认识到,制造灾难的罪魁祸首,原来是微生物中的一些“害群之马”,它们统称为传染病菌。传染病菌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为非作歹的手段却大致相同:一是产生各种酶溶解寄主细胞,突破动植物体的表面“防线”;二是施放内、外毒素毒害机体。它们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首先,病从口入。引起痢疾、霍乱 ...
近20年来,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在研究、开发和生产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林业、水产、食品、环保等行业和领域。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目前世界上约有120多种转基因抗除草剂、抗虫、抗病以及品质改良的作物新品种(品系)相继进行了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其中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西红柿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多万公顷猛增到2000年的442 ...
美国巴特勒研究所对2020年前的战略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列出了前10项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 基于遗传学的医学和保剑我们能够在发病之前,甚至在母亲的腹中就可以检测到遗传病,并且加以制止。大量的基于遗传学研究的新型药物将在今后20年内进入市场,给我们带来对付许多疾病的处理、治疗和预防措施。 大功率能源装置。先进电池、廉价的燃料电池和微型发电机的开发将使许多电子产品和器具具有很强的可移动性。分 ...
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使许多疾病消失无踪,如肺炎、脑膜炎、产褥热、败血症、结核等。许多人因此而相信疾病从根本上是可以治愈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抗生素是否如这些人所愿,给人类根除疾病带来了希望呢? 事实恐怕远非如此,21世纪的今天,耐药菌的发展令人触目惊心。 引发腥红热的A号链球菌的消失与再现就是一个 ...
在真菌家族中有一个“不肖子孙”,叫麦角菌。它曾在中世纪的欧洲横行了几个世纪,使大批孕妇流产,一次又一次地夺去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开始人们还以为是什么恶魔在作怪,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才知道这个恶魔原来就是麦角菌。麦角菌属于一种子囊菌,最喜寄生在黑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里,发育形成坚硬、褐至黑色的角状菌核,人们把它叫做麦角。当人们吃了含有麦角的面粉后,便会中毒发病,开始四肢和肌肉抽筋,接着手足、乳 ...
科技日报2005年5月19日讯 编者按:技术的突破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科学家预言技术创新将会规范人类的生活,换句话讲,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将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广泛制约,对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新的技术将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技术的淘汰时间将大大缩短。 电脑不再局限于是人类处理某项特定任务的工具,它将很快会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无线调制 ...
今年5月22日是第11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持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为什 ...
托迈无疑是当下古人类学研究最耀眼的明星。 这个距今600万-700万年、保存相当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在整个古人类学界引起了轰动。它的名字是乍得总统亲自起的,意思是“生命的希望”。但另一个研究小组坚持认为,他们在肯尼亚发现的距今600万年前的“千禧人”才是人类最早的祖先,托迈其实是一只母猿。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据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院士吴新智介绍,2002年7月11日《自然》杂志报道了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