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羊、牛、猪等家畜传染性流产症的一属病原菌,为D.Bruce(1887)发现。是直径约0.6微米的球菌或长度在1微米以上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好氧性,仅可利用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不形成酸。可在肝浸出物等动物性培养基中生长,产生大量氨和硫化氢。最显著的特征是培养中需要二氧化碳,在10%的CO2中能进行良好的发育。所产生的毒素和痢疾菌等肠道细菌相类似,被提纯的一种菌体抗原是糖脂-糖肽复 ...
存在于十二指肠壁深部的腺体,亦称十二指肠腺(duodenal gland)。在胃的幽门端,有与此构造和机能相类似的腺体。分泌液呈碱性,腺细胞由粘液细胞所构成。 ...
光化学的效应是吸收的光强度与照射时间的乘积成比例的法则,由德国的R.W.Bunsen与英国的H.E.Roscoe两位化学家(1855—57)创立的。J.Loeb(1918)举出很多例子〔藤壶的无节幼体(naupli-us)等〕,证实这个法则适用于动物的趋光性反应。并作为他的趋性学说的一个根据:趋性完全是机械控制反应,以后还确认这一法则也适用于植物体的向光性与动物的各种感光反应(例如海鞘水管的收 ...
棘皮动物,如海胆,沿许多管足分布的方向有五个辐状带,其中间又有棘将五个带分开。前者叫步带,有整齐的两列步带板(ambulacral plate),其上有连通管足的小孔规则地排列着。在步带和步带之间是间步带,在间步带板(interambulacral plate)上,有大大小小的突起即棘附着点。有步带的部位,是体的主对称面,沿此方向有水管系的辐步管、血窦系的辐血窦、辐神经等在体壁下走行.间步带位 ...
海盘车类腕下面中间从口至腕端走行的一条沟。左右各有一对步带板并排成屋脊形。贯穿步带板,生有成列的管足,所以又称为管足沟。
也称围口水管(circumoral water vessel)或环水管(ring water vissel,circular water ves-sel)。是在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中其围绕在咽部的环状部分。由此引出5条辐步管达到反口极,此外还附有波里氏囊和铁特孟氏体(海星类)经过一条石管由体表的多孔体开口于外界。 ...
简称部分变性图或变性图.一般来说DNA的双链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它的碱基组成,A-T含量高的部分其氢键在比较低的温度中就会拆开,所以容易变性。如把分子内部的碱基组成有不相称的DNA放在中等的变性条件下之后,用甲酰胺等来固定单链部分,在电镜下进行观察,根据所显示的变性部分的位置和长度就可以作成部分变性图。变性部分的分布和长度等特征可以作为以后电镜观察该种DNA时的标记之用。此外还可以从部分变性图上 ...
只有一部分基因组发生加倍的二倍体。特别是细菌的杂合体,这种状态很普通,由受体菌的完整染色体与供体菌的染色体片段形成部分二倍体。另外,利用转导噬菌体或F′因子将供体菌的染色体片段导入受体菌中;也可以维持稳定的状态。 ...
通过半融合形成的部分合子。特别是细菌的杂交中,Hfr菌株的染色体通常并不全部转移到F-菌株中,而只移入一部分,因此,合子中F-染色体(此处称内基因子)和部分Hfr染色体(此处称外基因子)经过半合子时期后,相同部分发生基因重组,最终形成重组体。另外在F′和F-之间杂交时,F′染色体(附着了一部分细菌染色体的F因子)进入F-菌,以自主的质体形式存在着,因此可以得到部分二倍体菌。在转导时,有时转导噬菌体 ...
在病毒的核酸中,用常规方法抽提,可得到数个整的分段(segment)部分,这些分段即称为部分基因组。是M.W.Pons和G.K.Hirst于1969年在流感病毒中发现的。他们发现有双链RNA的病毒和单链RNA的流感病毒.并且每种的分段均可作为mRNA的模板,进而用该种mRNA合成与原本相对应的病毒蛋白质。从表面现象上看,流感病毒中基因重组的频率之所以很高,认为这是因为这种部分基因组在病毒粒子的 ...
W.Roux扩充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观点,论述了植物体或动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斗争,想借此来说明个体发生及遗传现象(Der Kampf der Teile imOrganismus,1881)。这一思想为魏斯曼(A.Weis-mann)所采纳,提出了自然淘汰万能的论点。以前,G.J.Romanes等,在1893年对此曾有过批判. ...
单倍体生物的细菌个体间的遗传物质的传递可以通过接合、转导、转化等方法,但是无论哪种方法,供体菌传给受体菌的只是前者的染色体片断。也就是说,在细菌中导致重组等的遗传结合,一般不是通过形成结合子,而只是通过遗传物质部分的结合来完成的,这样的传递方式被总称为部分结合.
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即消退阻抗大。这是学习理论上有争论之点,曾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在利用色谱法分离一些混合物质时,把从层析管离析出的溶液,按一定量自动分取的装置。把受器作为能自动变化的机构,有通过光电管计算滴数的方法、定量虹吸管或使用天秤等方法。溶液分离速度在一定情况下,采用间隔一定时间更换受器的方法。
(1)在精子接触卵子时,用离心处理等方法,使精子与卵子分开,但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仍会出现和受精时所见到的同样变化。精子仅接触卵而不进入卵内所引起的这种变化,称为部分受精(F.R.Lil-lie).(2)精子进入卵后,在精核与卵核接着之前,卵核发生分裂,其结果精核只与一方卵裂球的核合二为一(T.Boveri)。(3)将卵放入较其直径细的细管中使之变成为细长形,然后使精子从一端进入,结果只在该端形成 ...
A.A rber(1930)所创立的有关叶的生物学位置的学说,可看做是茎、叶的概念不能分开理解的所谓萨克斯(J.Sachs, 1875)观点的发展。根据高等植物的植物体是根茎的统一体(root and sho-ot complex)这种见解,则枝条每一分枝的世代是不同的。虽然叶本应是成为部分的枝条,但也可被解释为未完成枝条性质的部分,不具有如顶枝学说(telome theory)那种系统学的意 ...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即本为相同颜色的组织,但看起来却由两种以上的不同的部分颜色组成,这种不同的颜色现象即为彩斑。彩斑有时也由遗传病造成。彩斑在叶、茎、花瓣、种皮等的任何部分都可看到。亦可将此看作是花叫病的一种。但有时这类带彩斑的植物却是珍贵的花卉品种。从外表上看彩斑可分为下列几类:(1)环斑:只外缘为异色;(2)刷痕斑:混有刷痕样的异色部分;(3)切斑:由中央分开,一半为异色;(4)虎斑:横条状 ...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某地区整个生物绝灭时,仅有限的狭小范围的地方免遭影响,使某处的生物残留下来,而称此免遭影响的狭小地方为残留种〔保护〕区。该词一般多对冰河期免遭冰河影响的盆地、谷地等使用,但在这种情况下又特称为冰原岛峰或冰原石山(nuatak)。 ...
植物地理学上的术语。以前曾有过广泛分布区域的植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布范围缩小,仅限于现今狭小区域生长,此现象称为残遗。例如冰河期以前,极地附近的植物,分布范围被向南移,但随着冰河退却温度的升高,这些植物又移向高地,现今仅生长于高山带。阿尔卑斯山的极地因素,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一般来说,残遗植物多见于高山的多石陡坡以及蛇纹岩、石灰岩地带等。因这些地方其他植物难以侵入,所以可说是残遗下来的 ...
即蚕的疾病。主要包括由真菌引起的硬化病(muscardine)如黄僵病、白僵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软化病(flacherie)如空头病(gattine)、卒倒病(swoon);仅由病毒引起的多角体病(polyhe-dral disease)如脓病、中肠性多角体病;由原虫引起的微粒子病(pebrine);由蕈蝇寄生引起的蛆病(uzidiseasa)等一些疾病。 广义的蚕病也包括虱、蜱螨类对蚕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