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DNA修复机制之一,即双链DNA中的一条链发生损伤,在DNA进行复制时,由于该损伤部位不能成为模板,不能合成互补的DNA链,所以产生缺口,而从原来DNA的对应部位切出相应的部分将缺口填满,从而产生完整无损的子代DNA的这种修复现象。这种修复现象最初是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对修复能力缺乏的菌株recA-,由于在接合时没有遗传重组的能力,所以DNA损伤的这种修复机制就被命名为重组修复。可是recA ...
也称重组率。在二倍性生物中,F1所形成的配子在基因型上不同于来自两亲的配子的比例即为重组值。普通以百分率来表示。例如由两个配子AB与ab受精所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AaBb。它将产生4类配子,即AB Ab aB ab,其中AB与ab为亲本型配子;Ab、aB为重组型配子,此时重组值以下式表示: 在单倍体生物中,经过受精和减数分裂,或是经过大体类似的过程而产生单倍性的下一代时,也可同样用上式来估算重 ...
主要是由于节间伸长进入营养生长的丛生型植物的茎,受到温度和日照长度等环境变化的刺激,随着花芽的分化,茎开始迅速伸长,植株变高,此现象称为抽薹。此时,节数的增加受到抑制,仅是节间的伸长。多发生在二年生长日照植物(biennial long-day plant),可用温度和日照长度处理来抑制或促进油薹,赤霉素亦能促进抽薹,植物矮化剂(CCC)有抑制抽薹的作用。 ...
亦称臭液腺。是分泌恶臭液体的一种腺体。在脊椎动物,它属于皮肤腺,是皮脂腺的特化腺体。麝类雄性麝香腺等的诱惑腺(alluring gland)和鸟类的尾腺属于同一腺类系统。不同种类的动物,其臭腺的所在部位也是不一样的。在昆虫类中,石蚤类的第1—7腹节的腹面各有两对臭腺,因而也称基节腺(coxal gland)。半翅目的椿象类能发散出某种恶臭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由后胸部的一对分泌腺分泌的,因此将 ...
用于测定植物组织的结冰温度的方法。将死的于燥标本与要测定的活标本并列,缓缓降温;在测定干燥标本的温度的同时,测定活标本与干燥标本间之温度差。因活标本结冰时会放热,所以可测知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对一般植物组织,首先可观察到与细胞处结冰相伴的细胞外发热(extracellular exothe-rm)。温度再下降,细胞内开始结冰,则发生细胞内发热(intracellular exotherm)。过冷 ...
将噬菌体基因组和质粒等整合到其他的染色体的过程。也称为整合。在原噬菌体的插入过程中,一般需要由噬菌体侵染而形成的特殊的交换机制,在这个机制作用下,噬菌体基因组中的特殊结构部分(附着部位)与寄主染色体上某个特殊结构之间相互发生交换,从而使噬菌体基因组全部插入到寄主的染色体中。 ...
放线菌素、氨基吖啶等分子插入并结合到DNA链中相邻的碱基对之间,使DNA螺旋倒扭18°,以致增大了原为0.34纳米左右的碱基对的螺距,使整个分子的粘度增加,从而引起DNA的变性。由于这种机制放线菌素能抑制核酸的合成。 ...
昆虫雄性包着射精管末端部的结构,为交尾器的主要部分,往往与阴茎(penis或phallus)混淆。由接续于第10腹节背板的背兜(tegumen),以及折入于其中的中叶突(median lobe),和再折返于其中的交尾时反转的内囊所组成。射精管开口于内囊的底部,中叶突相当于阴茎,因此有许多人用这个名称的。中叶突的几丁化程度很强,其形态按昆虫所属的群及种而异,适用的名称是各式各样的,但在分类时,认 ...
主要是两栖类胚胎诱导实验的一种方法。即向早期原肠胚的分裂腔内插入试验诱导力的胚块、组织块或其物质之后,伴随着原肠形成使插入物从内侧接触原肠胚的外胚层,如果插入物有诱导力则外胚层将显示一定的反应。
也称插入因子,是指能插入到细胞染色体和质粒上去的特殊的DNA短的顺序。插入顺序可分为I、Ⅱ、Ⅲ(IS1,IS2,IS3)。IS1约由800对核苷酸、IS2约由1400对核苷酸构成的。从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和F因子,λ噬菌体等上面可见到同一插入顺序。这些顺序一旦插入基因,不仅该基因失去了功能,并且也常对邻接的基因群的功能产生极性效应。插入顺序的来源还不清楚,它们的分布相当广泛,现在如同对基因的重组, ...
C7H8N4O2,是茶中所含的白色不定形的结晶状生物碱,为可可碱(theobromine)的异构体。作用和结构都类似咖啡碱。具有松弛平滑肌、兴奋心脏肌以及利尿的作用。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眩晕等。 ...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考察船“查连格号”(2306吨位帆船,设有1234马力的辅助发动机设备)所进行的划时代的大规模的海洋探险考察。以Char-es Wyville Thomson(1830—1882,爱丁堡大学博物学教授)为考察队长,J.Murray及其他科学家为乘组人员,并配备当时最新的观测设备,于1872年12月21日由朴次茅斯港出航,1876年5月24日返回该港,这期间在大西洋、印度洋、太 ...
亦称旋卷植物。指茎在支持物上,靠缠绕运动和侧向地性,以一定角度呈螺旋状缠绕而进行生长的植物。缠绕的方向取决于植物的种类。从正面观,有沿顺时针方向缠绕的称为右旋(如啤酒花、山草薢等)。与此相反的称为左旋(如菜豆、牵牛花、薯蓣等)。缠绕运动的方向与侧向地性的方向是一致的。
为蟾蜍(Bufo vulgaris)毒腺分泌的白色粘稠毒液。系中药蟾酥的成分,一直用作治疗慢性心脏病的强心剂。通过威兰德(H.O.Wieland)和小竹无二雄的研究,其化学结构已阐明,它是甾类苷和辛二酰精氨酸等多种成分的结合物。主要的是蟾毒配基B酯、蟾蜍精(bufagin)、华蟾毒配基(cinobufa-gin),蟾蜍毒配基(gamabufogenin)。 ...
C26H36O6,蟾蜍(Bufo vulgaris)皮肤腺中的一种毒素,溶剂化的结晶,154℃下湿润,分解点23℃,溶于乙醇和氯仿,作为蟾蜍主要毒素的蟾毒配基B二酯(bufotoxin,蟾毒配基B酯的C14-辛二酰精氨酸酯)的酯部分,在体内水解而生成蟾毒配基B(乙酸)酯。 ...
用南非原产的非洲有爪蟾蜍(Xenopus laevis)进行的促性腺素的检验法。即向雄蛙皮下(须进入淋巴囊中)注射一次试样(提取物、尿等),数小时后,以总排泄腔中出现的精子为目标,鉴定效力。因为它对妊娠尿中的绒毛膜促性腺素反应非常敏感,所以用于妊娠鉴定。 ...
红藻类果孢受精后由其直接生出的细胞丝,或从以连络枝连接的助细胞产生的细胞丝。有的在产孢丝顶端形成果孢子,有的是构成产孢丝的全部细胞变成果孢子。从生活史来看,相当于果孢子体。
担子菌类的腹菌纲和子囊菌类的块菌纲中,产生覆有包被的子实体内孢子的组织。在腹菌纲,这种组织有的全部形成子囊壳,有的通过不实性的菌髓板隔成许多空室,而在其内面形成子实层。在成熟后产孢组织变成含有残存菌丝体的孢子块,此时有的将其全部称作产孢组织。
能够产生大肠杆菌素的性能(潜在能力)。产大肠菌素性一般是细菌的稳定的遗传性状,受一组被称作大肠杆菌素产生因子的遗传因素的控制。在大肠菌素产生菌(colicinogenic bacteria)的培养中,虽然几乎所有的细菌都有大肠菌素产生因子,但实际上只其中极少一部分可产生大肠菌素。一般认为这些菌都丧失了增殖能力,这种大肠菌素的产生情况称为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根据大肠菌素 ...
1 吸虫纲复殖亚纲之胞蚴、雷(迪)蚴体前方侧壁上的一个小孔。为胞蚴或雷(迪)蚴体内所生的次代幼虫往外爬的开口。 2 产卵孔。为绦虫纲子宫内之卵(受精卵)排向体外之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