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 nucellus 种子植物胚珠中央的薄壁组织。在心皮上作为胚珠原基最先出现的突起是珠心的原组织,不久从突起的外侧基部产生珠心。然而,由于珠被生长较珠心为快,所以珠被把珠心包裹。在充分发育的珠心组织的珠孔侧分化有孢原细胞。产生孢原细胞的位置通常是在珠心表皮下的细胞层,如果属于珠心表皮原进行平周分裂的种类,则是由表皮数层内的细胞所形成。珠心特别发达,通过珠孔成为喙状的种类有杨柳科、大戟科、蓼科和 ...
珠蛋白基因 globin gene 血红蛋白含2个α和2个β链,分别由α链珠蛋白基因和β链珠蛋白基因的信息而形成。哺乳动物的α链基因和β链基因在结构上相似,都是由2个内含子而分为3个外显子部分。α链基因和β链基因的内含子1的长度约为120个碱基对,而对内含子2,β链很长(例如人的α链基因之一的α2,内含子2含140个碱基对,而β链基因含849个碱基对)。珠蛋白基因在哺乳类是数次重复的结构,形成一种 ...
珠蛋白 globin 指与色素血红素等结合所构成血红蛋白类的蛋白质。在哺乳动物中以血红蛋白的形态在无脊椎动物中以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的形态存在,此外尚有以脊椎血绿蛋白的形态存在的。将血红蛋白水溶液在低温和稀盐酸存在的条件下,用丙酮-乙醚处理,然后进行中和即可得到珠蛋白。它是典型的球蛋白之一,在中性溶液中,如果与血红素混合,可再生成血红蛋白。它和血红素结合的基因之一是组氨酸的咪唑基,推测该基因对血红蛋 ...
染色体的两臂在基因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面为对称的相同的染色体。有的具有一个着丝粒,有的具有两个着丝粒。在减数分裂中会发生两臂间的联会,为此,由于形成交叉而使形态发生变化,所以无论是一个着丝粒的或两个着丝粒的等臂染色体都是不稳定的。在体细胞分裂中,具有一个着丝粒的,多数是稳定的,而具有两个着丝粒的则是不稳定的。一般认为,具一个着丝粒的等臂染色体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首先由于着丝粒的错误分裂使着丝粒 ...
珠柄 funicle 指胚珠连接于心皮的柄。珠柄发育成熟时称为种柄。 ...
珠被 integument 为构成胚珠的一种组织,比心皮上发生的珠心原组织晚,它发生于其外侧基部。珠被在胚珠发育时将珠心从基部进行被覆,最后几乎将珠心全部包裹。未包入的仅存部分称为珠孔。珠被有一层的(多数合瓣花类)和二层的(多数离瓣花类、单子叶植物)。二层的又区分为内珠被和外珠被。胚珠发育成种子时,珠被成为种皮,保护胚和胚乳。此时,内珠被发育成内种皮,外珠被发育成外种皮。 ...
指两端被固定而几乎不再缩短的肌肉受刺激时的张力发生过程。与等张收缩相对应。将肌肉的一端不是象通常那样联结在可动杠杆上,而是固定于适当强度的弹簧上,再通过安装的杠杆将弹簧的形变放大,描记在肌肉运动记录器的圆筒上,便可得到肌肉张力曲线,即等长收缩机械记录图。虽有用光学杠杆代替普通描记杠杆的方法,但最近所采用的是专门的张力换能器,以电子学方法记录张力的变化。根据希尔(A.V.Hill)的二要素模型, ...
蛋白质这种两性电解质,其正负电荷随溶媒的pH而变化。在一定的pH条件下,其正、负电荷数相等时,整体便失去了所有电荷,而电泳移动度等于0,这时的pH称为等电点,在试验上一般是利用这一方法来求出等电点。蛋白质的溶解度多数在等电点时最小,有时也利用这点来分离提纯蛋白质(等电沉淀)。还有粘度、渗透压在等电点时都是最小,而发泡等性质则最强。蛋白质的等电点以5—7左右者居多,但由于蛋白质的种类不同,等电点 ...
指在pH梯度存在下所进行的一种电泳。为了形成稳定的pH梯度通常所使用的两性电解质载体(ca-rrer ampholyte),为分子量1000以下的多氨基多羧酸(有时也用磺酸基和磷酸基代替羧基)的混合物,仅含有等电点稍有差异的多数成分。对不含盐的两性电解质载体水溶液加上电场时,则酸性成分向阳极、碱性成分向阴极移动,随之各呈等电状态,在两电极间按等电点的顺序排列,形成一定的pH梯度。将蛋白质加到此 ...
由各个对应的同源染色体所组成的二个基因组互相之间称为等基因组。例如,属于林奈氏种的二种生物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如果双亲来的染色体能正规地配对分离,就可认为这二种生物具有相等的基因组。与此相反的是,在减数分裂中完全不能配对,亦即一个二价染色体都不会形成时,这二种生物就称为异基因组或非同源基因组。由于非同源基因组之间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具有非同源基因组的生物之间所产生的杂种在减数分裂时则不会形成 ...
在动物中,某种激素的分泌可为上一级的激素所促进,这种为上一级因子所支配的分泌具有等级的机构,而称为等级控制机构。例如在恒温动物,其细胞的代谢速度依赖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的浓度,但此激素的分泌则受垂体前叶的甲状腺刺激激素(TSH)的促进。TSH的分泌又受间脑丘脑下部的来源于神经分泌细胞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RF)的刺激,而TRF的分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的,由来 ...
是指分类学上所设立的规定各群相互位置的等级。以种为基本单位,向大分类群和小分类群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向上和向下加以规定。分类群的表示大体上规定一定的词尾以便于理解,并且在必需的等级之外,必要时还设立中间等级,在其下面再加设时则冠以亚字(sub-)。而动物分类则限定在上面设立,这时各冠以总字(supra-)。另外有设立补充等级的。在动物分类为brigade,cohort,legion,sectio ...
指社会性昆虫同性中的多型现象,存在着集体生存延续所必需的不同的机能分工。即雌雄的一方(蜂类、蚁类)或双方(白蚁类)分化为生殖等级(re-productives)和非生殖等级。白蚁和部分蚁类,在后者当中更出现专司保卫的兵蚁和一般职蚁的亚等级(subcaste)。等级分化多数是由幼虫期的营养状态而决定的(trophogenic),但也有决定于卵期的(bla-stogenic),特别是推测与遗传基因 ...
例如在海胆卵发生时,其二细胞期所分离的各卵裂球、四细胞期所分离的3个或1个卵裂球,或相反使2个细胞愈合,结果都可发生,虽然因材料大小不同而在体积上有所差异,但形态上却可形成完全的幼体。这样,即是说假如在发生系统中材料有所增减或改组,结果也常能发生形态完全的幼体,则其各点的发展潜势是相等的。但是由于具有整体调节作用,而各点现在所形成的部分则与预定发展的部分不一致。也就是说,整个系统的某一点的预定 ...
蜜蜂和白蚁等社会性昆虫中,进行母蜂(母蚁)、雄蜂(雄蚁)、工蜂(职蚁)等等级分化,各依等级而有不同的职守。与这些等级的分化及维持有关的外激素称为等级信息素,例如蜜蜂的母蜂物质、白蚁的母蚁分化抑制物质(queen inhibitory substance)和刺激分化物质(stimulating substance)等,这些外激素都是初级外激素(primer pheromone)。 ...
是指与某种标准溶液的渗透浓度相等的溶液。在个两等渗液之间假如放置一块理想的半透膜时,内部的水并不移动。可是生物膜并不是完全的半透膜,由于膜的构造或荷电量等原因,对于溶质显示出某种程度的选择透性,另外,由于某种离子的能动输送,而保持着动态的半透性。因此,对于某种细胞显示出的等渗溶液,其细胞内的溶液并不一定是等渗透势液。因此,等渗透势液与等渗液必须区别使用。还有,在比较溶液的渗透浓度时,渗透浓度高 ...
使用电解质引起质壁分离,其最小的质壁分离的临界浓度,必定比非电解质的要低。这是因为电解质解离生成的离子有渗透作用。如非电解质(如蔗糖)和电解质(如氯化钾)的浓度分别为Cn、Ce时,则有非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CnRT和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iCeRT(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的关系。即使两者的浓度不同,但显示出相同的渗透压i=Cn/Ce,这里的i则称为De Vries等渗系数,在物理化学上相当 ...
这是液体的渗透浓度和体外的介质是独立的,并能保持一定的动物。除盲鳗类以外的脊椎动物和淡水产及陆生无脊椎动物都属于等渗性动物。高等脊椎动物的体液浓度,由发达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来进行调节,对渗透压反应敏感,能很好地保持其恒定性。但是随着动物种类的不同,维持等渗透性的外界盐分浓度变化的范围也有差异。从能忍耐宽广范围盐分浓度变化的广盐性动物到只能在狭窄范围内生活的狭盐性动物之间有各种阶段。海产无脊椎动 ...
把细胞(或者生物体)浸于某溶液中,当完全看不到内部水的移动时,这种溶液对于细胞或细胞液来说是等渗压的,此溶液称为等渗液。对于各种生活系统,实际上产生水分平衡的溶液都是等渗液。由于生物膜并不具有理想的半透性,因此,等渗液不一定是等渗透势液(isosmotic solution)。 ...
与对立性状对应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它们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样的位置,也就是占有相同的基因座位。对多个对立性状来说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基因群,即复等位基因。H.J.Muller(1932)曾就因突变而产生的等位基因和原来的正常(野生型)基因之间的关系作了以下的分类:(1)突变基因完全不具有正常基因所有的类型效应(称为无效等位基因am-orph)。在麦粉蛾(Ephestia kuhniella)中,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