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来自生物体的高度毒性物质,称为毒素。但是这种概念很不明确,而通常主要是限于高分子物质,进入恒温动物血液后显有毒者,且具有抗原性者。如各种植物毒素(phytotoxin)及蛇毒和蝎、蜘蛛、蜂毒等动物毒素(zootoxin)(动物毒腺分泌的毒液一般称为腺毒)。有些非高分子物质,在化学上未阐明以前,有时亦称为毒素,以至后来仍保留其名称,例如河豚毒、霉菌毒等。toxin(毒素)的语源是希腊语系的 ...
对生物体具有某些作用,这些作用可概括为对生物体的生命维持带来障碍,此时把这种具有障碍性的物质一般称为毒物。可是障碍作用所关系到的是毒物的用量,用量并不表现物质作用的本质。所以为方便起见,毒物的涵义应该是即使是极少量也会对生命产生障碍的物质。河豚毒、蕈毒、氰化物、尼古丁等都是代表性的例子。也就是在药典上所规定的剧药和毒药。所谓毒药和剧药(根据药法规定),其极量是接近致死量,极量以下可作为医药使用 ...
分泌对其他动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的腺体的总称。(1)毒蛇类的毒腺是唇腺的变形物,与毒牙相连;(2)毒蜥的毒腺是舌下腺,其分泌物开口于下颌前的沟牙;(3)两栖类、鱼类,有的皮肤腺是毒腺,蟾蜍的耳腺即其一例,还有鳗鲇(Plotosusanguil-laris)、Hypodytes rubripinnis在背鳍鳍条的基部、红在背正中线硬棘的基部具有剧毒的毒腺;(4)蜂等膜翅类昆虫,多数在腹部有毒腺,开 ...
具有对阻遏物非敏感性的操纵基因的溶原性噬菌体变异株。相当于细菌的操纵基因结构性变异株(0°)。溶原性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中一部分溶原化,这是由于其自身产生的阻遏物可抑制操纵子的机能,而这个操纵子含有控制增殖所必需的早期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因此噬菌体不能增殖。但是,当这个操纵子的操纵基因发生变异而不能结合阻遏物时,这个变异株不能溶原化,这时即使重感染溶原菌也能进行增殖。这样的变异株,即不能溶原化的 ...
不仅感染细菌细胞,而且可杀死细菌细胞的噬菌体之总称。这些噬菌体并不具有溶原能力,可是几乎能溶化所有的感染菌,所以能形成透明的噬菌斑。它的代表性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从T1到T7的七种所谓T系噬菌体。还有溶原性噬菌体发生突变而失去溶原能力的,即毒性突变株。RNA噬菌体不具有溶原能力,通常就不划归到毒性噬菌体中。 ...
毒蛇所特有的,与毒腺相连的大而锐的牙,左右上颌骨各有1个。作为毒液的通路,有的是前面有沟的(沟牙grooved fang),有的是闭合成管的(管牙perforated fang),管牙后方有若干副牙(re-serve fang),以代替作用中损伤的牙而起作用。 ...
指在有单位集群的种的社会中不属于集群而单独行动的个体。例如猿中则有独猿、离群猿、孤猿等名称。日本猿几乎所有的雄猿都先是离开它原来生长的猿群(离群)成为独居动物,最后再加入别的猿群中。独居动物的这种行为对基因扩散和回避近亲交配是有帮助的。
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这个定律是指当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进入一个配子时,它们相互之间是独立自由组合的,后代基因型是雌配子和雄性配子随机受精决定的。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F1,能够产生相同数量的AB,Ab,aB,ab四种类型的配子。另外,在具有单纯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之间,F2的性状方面,可以得到9∶3∶3∶1的分离比。但是,因为每个生物所带的一套基因包括许许多多基因,这些基因分别位于一定数目的单倍 ...
亦称普通个员。在珊瑚类的群体由两种形态不同的水螅体构成时,其具有珊瑚虫之典型构造者称为独立个员(无口道沟的个员)。与此相反,口和口道沟非常发达并占据了水螅体的大部分、触手和隔膜退化的个员称为管状个员。这两种类型的水媳体以共肉体相连,其胃腔靠共肉体内的体肠腔管系的细管相联系,整个群体的胃水管系中水的流动,是通过管状个员口道沟的纤毛运动来进行的。
兼有感受器的机能,是对所接受的刺激能立即反应的效应器。因此它是体内相关条件下相对独立存在的(有可能存在着神经性、内分泌性等次要的支配性质)。某种海葵的上皮肌细胞即其一例。G.H.Parker认为由此分离出的感觉上皮细胞(感受器)和肌细胞(效应器),再经过神经细胞(调节器)的分化而完成弥散性的神经系统。海绵类的小孔细胞和腔肠动物的刺细胞也属于独立效应器,另外,在高等动物中,如两栖类的虹膜肌(感受光刺 ...
脊椎动物正常的都是一对眼睛,相反其只生一只眼睛的,称为独眼畸形。多数生在腹部正中,具有一个晶状体。与此相关往往鼻和口也发生异常。除了遗传方面的原因之外,也可由各种药物(锂、镁等)的处理、缺氧以及其他抑制发育的处理、或手术切除与眼诱导有关的脊索板等所引起。在类似的实验条件下无脊椎动物也会产生独眼畸形。
从一个操纵子的启动子开始转录的RNA聚合酶,若缺失位于操纵子末端的转录终止部位,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识别终止信号时,转录终止就不能正常进行,而是继续转录到相邻的操纵子,这种现象就称为读出转录。因而位于“下游”的操纵子的表达全部或部分受“上游”操纵子的调节基因的控制。 ...
昆虫跗节最末端生出的小节,相当于一般节肢动物的趾肢节。原尾目和缨尾目的一部分,或多数幼虫仅由一个爪构成,其他昆虫则由掣爪片及其腹面所生的二个爪,再加上若干个端跗节附器(pretarsal appara-tus)组成。后者由掣爪片的背面向前方伸出不成对的中垫,向两边伸出一对爪垫,在这下面的一个掣爪片本身的突起(称为爪间突)组成,但这三者没有同时存在的。直翅目只有中垫;蝇类有爪垫及中垫(或代之以爪 ...
亦称偏黄卵。为动物卵的一种类型。指卵黄颗粒偏近卵的一极的卵。其中有从两栖类卵的中度偏位,到鱼卵或鸟卵的极度偏位的各种情况。所以卵裂形式即使为全裂,也容易成为不等裂;极端的端黄卵,其原生质仅局限于动物极形成胚盘,进行局部卵裂。
是指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两臂端的特殊染色粒(H.J.Muller, 1940)。亦称末端染色粒(teloch-romomere)。一般认为,一旦失去这种染色粒,就会妨碍正常的染色体作用。另外,还认为它起着作为新生着丝粒(neocentromere)的作用,以及在间期附着于核膜上,对减数分裂中的配对起某些作用。在黑麦中,染色体的末端有1—3个染色很深的大染色粒所构成的前端粒(protelomere ...
多毛类之担轮幼虫中,除具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外,身体后端肛门前方长有肛纤毛环者,称为端毛轮幼虫。系继无毛轮幼虫、单毛轮幼虫和中毛轮幼虫后之幼虫。
达尔文认为个体的变异是走向轻度变种的第一步,逐渐形成更具显著特征的相当稳定的变种,然后变为亚种,再过渡到种。他把这个具有显著特征的相当稳定的变种称之为端始种。小泉丹曾将这个术语译成为“幼小种”。
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幼虫躯干部或胸腹部后端、直肠左右1对或数对大形的细胞。藉该细胞之分裂,将新细胞送至前方。产生外胚层细胞的端细胞称为外胚层端细胞(ectotelobla-st);使中胚层增殖的端细胞称为中胚层端细胞或原中胚层细胞。有时“端细胞”一词则特指后者。 ...
指一直处于短日照条件下而得不到长日照条件时花芽便不能形成的植物。短日照和长日照这两种条件必须是顺序的,如果倒过来,花芽也不能形成,这点与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以及长短日照植物是有所区别的。可以举出例子的有风铃草、白三叶、鸭茅。
同短杆菌肽一起从短杆菌素分离出来的多肽性抗菌物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有效浓度为10-4-10-5g/毫升。对革兰氏阴性菌也起作用,特别是对淋球菌显有强的活性。不易受蛋白酶作用。因毒性较大,在临床上没有多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