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rster(1948)提出的有关电子激发能分子间传递机理的模型。适于激发能的传递速度迟于振动衰减(约10-13秒)的情况下使用。据此模型,从激发态的D分子将激发能传递给基态的A分子的速度rD→A可用下式表示: 命,R为D分子与A分子间的距离,K2为与D分子和A分子相互间的排列有关的系数。费斯脱模型的特征是激发能的传递速度与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及依赖于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的重合。在光合作用中 ...
所获得的数据按某些项目分类后,再分析各组数据之间有无差异的方法。例如给植物施用几种肥料,调查分析作物产量在不同肥料处理之间有无真正的差异时一般常采用方差分析法。通过各个数据资料之间所显示的偏差与各组群资料中认为是属于误差范围内的偏差进行比较,来测验各组资料之间有无显著差异存在。通常用方差(variance)表示偏差程度的量,先求某一群体的平均值与实际值差数的平方和,再用自由度除平方和所得之数即为方 ...
表示晶体的X射线结构分析精密度的值。X射线结构分析的结果,最终是在单位晶格内的几个断面上给出电子密度分布等高线图。譬如分辨率为2,就是说此图能勉强区别相距2的两点间电子密度的差异。小分子晶体结构测定,一般以0.8—1.0的分辨率进行,所以能够精密地确定各个原子的位置。而蛋白质晶体的结构测定往往只能达到2—6的分辨率。因为2分辨率对于相邻原子的间隔来说是稍具粗糙的,所以不能弄清详细的结构。但可区别并 ...
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可分为大区域的地理分布和小区域内的生态分布。地理分布是根据生态的条件来划分,而生态分布是受地理分布的影响,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指生物分布的范围而言。与生物地理学的分布圈是同义词,但是作为生态学术语,也可用来表示生物和环境因素间的关系。
群体内个体集中方式(分布方式)的程度,一般称为分布聚合程度(degree of aggregation)。根据每个区分内个体数的分布频率提出各种指数作为其衡量尺度。(1)在某个区分内可以发现多少个体,由于分布方式与群体密度不同,因此同一区分内每个个体,表示其他个体平均数的平均密度m,便成为集合的一种尺度;(2)以随机分布为标准,由此以多少表示或者集中分布或者均等分布这种集合的相对程度时,可以利用构 ...
亦称同区性。迈尔(E.Mayr, 1942)从种分类学角度提出的生物地理学名词,是指两个类型在同一个分布区共存。是异区性的反义词。对同区的两个种之间很少发生的交杂,称为同区性交杂。
生物地理学的术语。从动植物的属、种、变种等的分类单位来看其生长地区时,其生长范围可称为各分布区域,而其境界线则称为分布界限线。决定分布区域的因素,除了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以外,也反映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及该地区的地质史,因此它是极为复杂的。分布速度迅速的生物受现在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然而在分布速度与分布能力低的生物中,反映其当地地质史的程度更明显。在气候条件中,温度和包括纬度的影响特别大,因此,一般 ...
在对种群的个体分布方式和群落的种数-个体数关系等进行统计处理时,其随机总体(stochasticpopulation)的类型,称为分布型。总体的类型决定于变量(variate)及其分布函数(distributionfunction)。在变量上有覆盖度和重量有连续(con- tinuous)分布型及个体数有离散(discrete)分布型。连续量分布的基本模型属正态分布(normaldistribut ...
阻止生物分布区域扩展或移动的因素,称为分布障碍。简称障碍。例如陆地对于水生生物,寒冷温度区域对于高温性的热带生物,山岳、沙漠等对于陆生生物都是物理的或地理的障碍。外敌及竞争者也起着这种作用,这些都称为生物障碍(biotic barrier,亦称为分布障碍)。
在动物胚胎发育时,以表面的胚层(外胚层)为母体,向内部形成新的细胞层时,表面胚层(外胚层)的细胞向内迁移而产生新细胞,这些新细胞相互结合,在内面形成与母层平行的新的细胞层(内胚层)的过程。有人认为有2—3种腔肠动物的原肠是这样形成的,这种说法疑点相当多。但是一般认为,在发育后期,有类似分层法的过程,由第一上皮产生第二上皮。
为明确植物群落的生产结构,由门司正三等(1953)新提出的方法。首先在大致一样的群落内部测量对生产最有关系的深层照度的垂直分布,然后在地上画出一定的面积(例如50×50平方厘米),在此规定的面积上,将其中所包含的全部植物刈分为一定厚度的层(按照群落的高度而分5厘米、10厘米、20厘米等),按照需要还有各种区分,即区别为同化组织的叶和其他非同化组织,测量各自的生产量。得到的数值一般可用下图表示。即: ...
亦称分蜂、分群。在蜜蜂的群体里,晚春、初夏前后,当新蜂王出现,大约有半数的工蜂随着旧母蜂飞出,到其他地方重新筑巢,这种现象称为分封或分群。春季蜂王盛产工蜂而成强群,也在数个王台里产卵。在第一王台的新蜂王羽化数天之前,由停止产卵的旧蜂王进行分封。第二次以后的分封,是新的处女蜂王发起的,但在同一时期,若有2只以上的蜂王出房时,会发生生死搏斗。分封后的蜜蜂在巢箱附近的树枝等物上面,一度作成蜂球,然后从蜂 ...
无脊椎动物上皮细胞间或兴奋性细胞的细胞间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两层细胞膜平行地隔着15—20纳米的间隔,一种薄片状的结构横隔其细胞间隙,且等间隔地排列着。这些分隔在平面上看,组成中空的六角柱的壁。在连接细胞膜的细胞质部分,存在着电子密度高的物质和许多拉紧的细丝。一般认为,分隔桥粒能增强细胞间的结合,同时和间隙结合一样,与细胞间的低电阻结合有关。
指分割根的一部分埋入地中以行繁殖的方法。是农学上的术语。不过,在形态学上,并不严格限于应用于从根长出来的不定芽,也包括茎下部的潜伏芽或根状茎的分割部分。分根是在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有困难所采取的一种措施。
原来是指人类社会有经济根据的分工,也就具有经济基础的生产、劳动、职业上的分化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协作。这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男女之间经济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所说的分工,在动物界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营共同生活的动物的同种个体之间,对原有生殖机能以外的生存上必需的一些机能,实行质或量的分担,则称此为分工或生物学分工。特别是在个体之间行为差异显著的社会性昆虫中,可明显地看到与等级制相联系的分工。 ...
又称离果。是裂果的一种。是多心皮的子房完全成熟后,沿着残留的中轴而分离的各室,各自形成的小果实(分果)。在牛儿苗科(Geraniaceae)的五个分果,各着生于中轴上端下垂的五根细花柱下部。在锦葵科(Malvaceae)有多数的小分果作轮状排列。在伞形科(Umbelliferae)是分裂成两个分果。
一般有下列三种意义:(1)一个系统分为两个以上在质上可以相互区别的区域或部分的系统状态;(2)一个比较单纯而同质的系统分离为两个以上本质不同的区域或部分系统的过程;(3)在处于发生(个体发生、系统发生)过程的系统中,在形态上、机能上出现特殊化而建立的特异性过程。在(1)的意义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形态上、机能上的分化,但是这只有在(2)意义的分化出现后才有可能,也可说是(2)的结果。(2)是从发育的 ...
一般在生物初期发生中,胚胎的一部分随着所给予的发育条件,多具有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能力。这时把对某胚区可能的分化范围称为分化能力。一般分化能力的决定是有一定限度的,凡对某一胚区具有完全的分化能力时,则称为全分化能力(totipo-tent),如果只具有实现一种分化的能力,则称为单分化能力(unipotent)。例如蝾螈的初期原肠胚的外胚层,在单独情况下只能分化为表皮,但在原肠顶壁的作用下则可分化 ...
昆虫卵发生时,在将来成为前胸的胚区发生卵黄收缩,与胚盘层之间生出空隙,而胚盘层细胞聚集在这里而形成肥厚的胚带。在胚胎发育初期,一系列的变化发生于此胚区,继而向前、后方扩展,而进行分化,把这种变化作用的中心,称为分化中心。这是由F.Seidel(1924)引入的概念(根据半翅目无翅红蝽Pyrrhocoris的卵)。有关分化中心的作用,对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卵通过结扎和紫外线的局部照射,并不认为有何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