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值 C value 每基因组的DNA量,即半数性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DNA之总量。也称基因组的大小(Genomesize)。从测定的多种生物的C值表明,由某种病毒的不足数千核苷酸到某种植物的1012核苷酸不等,幅度相当广。随着从低等真核生物向高等生物的进化,每个大的分类群中的生物种,其细胞核DNA量(2C值)的最小值在增高,生物的构造越复杂C值越有增加的倾向。但是即使近缘种之间C值也有很大的变化 ...
鸟类的喙端和翼基部等处的神经终末装置,司压觉和触觉。形态上酷似哺乳类的环层小体,内棍由有核的厚的细胞构成的鞘包围着。
冬孢子的一种。是担子菌类黑粉菌中的厚细胞壁的孢子。球形、黑色粉状。具有薄的内膜和光滑或密生微刺的外膜。成熟时露出寄主体表,但有时隐藏在叶等的内部。有成对的单相核,以后核融合,发芽时进行减数分裂,生成的原菌丝体即由担子器形成4个有单相核的担孢子。进而二个担孢子之间,或担孢子与原菌丝体之间,或原菌丝之间发生接合,由此形成产生黑粉菌孢子的菌丝体。 ...
指赫威(O.Hertwig)于1884年对J.Sachs(1877)所描述的细胞分裂法则作了补充,并作为一种特别适用于动物卵卵裂形式的细胞分裂法则。其内容:(1)细胞核的典型位置是在细胞核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倾向于含有细胞核原生质块的中心;(2)纺锤体轴,典型的是与原生质块的最长轴相一致,因而细胞分裂出现与这个最长轴相横切的方向的倾向,即在球形卵和等质卵的初期卵裂中,第二次分裂的方向与第一次分裂 ...
属全北半球植物区系内的八个植物区系区中之一。与地中海区系植物区的东侧相接,由黑海周围及其北侧至小亚细亚高原,经中央亚细亚至中国的陕西、内蒙呈东西向狭长地区。以内陆干草原(steppe)为主体,有干旱的山岳和沙漠,也有多盐土壤的地方。因此,已知的特殊植物很多,而草原是由耐旱性的禾本科、薹属(Carex)植物(蓑草)所构成,半灌木以至灌木状多刺的转蓬尤为有名。另外藜属(Chenopodium)、锦 ...
狭义的黑土,广泛分布于苏联南部、欧洲中部和北美中部温带至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雨量400—600毫米)下草原地带的一个土壤类型。A层平均含腐殖质8—10%,黑色,富含交换性钙,团聚体形成的多;下接浅色的过渡层,再下为碳酸钙淀积的C层。黑钙土是一种极为肥沃的土壤,小麦产量高,因此分布该种土壤的地带被称为世界粮仓。 ...
一种人工的脂膜。是在浸于水中的聚四氟乙烯膜开口处形成的双分子层膜。如果把含有磷脂的脂类溶剂(通常为正癸烷等)制成溶液,然后涂在浸于水中的聚四氟乙烯壁的孔上,则脂分子由于热力学的原因,可变成排列稳定的系统,最后在孔上产生双分子层膜。黑膜的厚度约为8毫微米,与光的波长相比,因其厚度太小而看不到光反射和干涉带,因此看起来膜是黑暗的。称其为黑膜的原因就在于此。在黑膜两侧的水层中预先准备好电极,通过测定 ...
发生于幼年期,是一种罕见的智力低下的特殊类型。其病因不详。被认为是单纯隐性遗传。也有人认为病因与近亲结婚有关。临床上,大致可区分为泰-萨赫(Tay-Sachs)型和施皮尔迈耶-伏格特(Spi-elmeyer-Vogt)型。前者在生后早期智力发育停滞、视力障碍、眼底特殊变化和重症运动障碍,经过数年可导致死亡。后者发病稍退,是在10岁之后,所以也称为青年型。因伴有尼曼-皮克(Niemann-Pic ...
栖息于河川的生物群落,同其它水中群落相比较,一般能抵抗水流的生物较多,另外在活动水层的群落和水底的群落中,后者更为明显。又只有在水的深度显著增大的情况下,浮游生物才可能发展起来。随着根据河川生态区分上的特点,浅滩和深水区均各有其相似的群落结构,它们沿着水流常交互出现。又因为浅滩和深水的地形条件,在狭小范围内,混有各种成分,所以种群的相互散在现象是很明显的。因此可以经常看到栖息区和势力范围的现象 ...
主要是指河鲀的卵巢和肝脏中所含的毒素,尤其是供食用的河鲀,毒性更烈。圆鲀、扁背鲀等几乎没有毒性。虽认为在皮肤,肠等里面也存在着毒性,但血液几乎无毒,毒性的有效成分是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其结构式如图所示,游离碱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与酸形成盐时,就成为水溶性。水溶液在微酸性下稳定,在碱性中不稳定。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6—8.5微克/公斤体重。 河豚中毒的致死是由于呼吸麻痹引 ...
又称细胞核。指被核膜包围着的结构,除了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的细胞之外,从原生动物、真菌直到高等生物,在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内,都有这种结构存在。在原核生物中,作为与核相对应的结构,是没有核膜围着的,主要由DNA纤维所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类核结构或类核体。真核细胞的核早在十八世纪已在鱼类的红血球、卵巢、上皮细胞中观察到,并有所记载,但是,R.Brown于1831年才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并命名为 ...
将具有核自旋的物质放入磁场,则自旋的能级分裂。如果外加具有与该能级差相等的具有一定振动频率的电磁波,则发生能级间的跃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缩写为NMR。1H、2H、13C、14N、17O,23Na、31P和35Cl等均具有自旋的核。产生NMR的条件因核的种类不同而异,例如对质子来说,电磁波的频率为100MHz时,磁场强度为23487高斯。分子和原子因有电子的影响,核共振磁场强度有少许变化, ...
为核酸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蛋白质的总称。根据核酸的种类大致分为结合于DNA的脱氧核糖核蛋白质(DNP)和结合于RNA的核糖核蛋合质(RNP)。具有代表性的,前者如核精蛋白和核组蛋白,后者如核糖体。 ...
为昆虫病毒的一群。病毒体(virion)为长250—350毫微米、宽40—60毫微米的杆状物,具有由内膜与外膜构成的包膜(enveloPe)。核酸为DNA。通常,多数病毒粒子被包埋在多角体中。在血球气管的被膜、脂肪组织、真皮等细胞核中进行增殖,在核内形成多角体。随着感染的进展,多角体在体液中游离,体液则变成脓汁状。野外的昆虫,有时爬到树木的顶端,在树上以垂挂状态而死亡,因而也称为“梢头病”。此 ...
一般把以N-糖苷键结合的碱基和糖称为核苷。糖为D-核糖的是核糖核苷,其中含有嘌呤碱基的称为嘌呤核糖核苷,可通过RNA的分解获得。有腺苷、鸟苷、次黄苷等。在含嘧啶碱基的嘧啶核苷中有胞苷、尿苷。糖为D-2′-脱氧核糖的称为脱氧核糖核苷,稳定性不如核糖核苷,可被脱氧核糖核苷酶水解。作为DNA和RNA的成分是以所含有的核苷名称来表示的。 ...
指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通常是核先分裂,然后以细胞质分裂而告完成。karyokinesis(希腊语karion=核,kinesis=运动)一词为W.Schleicher(1878年)所创造,目前欧洲仍经常使用。核分裂可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但无丝分裂多为极特殊的病态现象和退化现象,所以习惯上多将mitosis(有丝分裂)作为核分裂的同义词来使用。核分裂有体细胞核分裂(somatic nucl ...
催化核苷的ATP的磷酸化酶的总称。是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的一部分。一般来讲,底物核苷的碱基和糖二部分都具有特异性(如胸腺核苷激酶,鸟嘌呤核苷激酶)。存在于多种细菌、培养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胸腺、再生肝、肿瘤等增生组织中。 ...
将核苷的糖苷键水解为糖和碱基的酶的总称。可从马铃薯、酵母和细菌等提取。底物特异性因材料而异,已发现有作用于嘌呤核苷的酶、作用于尿嘧啶核苷的酶(尿嘧啶核苷酶),以及作用于嘌呤核苷和尿嘧啶核苷两者的酶。不分解脱氧核苷。
以次黄苷 磷酸次黄嘌呤 核糖-1-磷酸的方式,参与将核苷加磷酸分解成五碳糖磷酸反应的酶之总称。已知有几种对底物的特异性不同,如嘌呤核苷磷酸化酶(EC2.4.2.1)对鸟苷、脱氧鸟苷、次黄苷、脱氧次黄苷具有作用,它存在于脾、肺、肝、心肌、红血球、酵母中,小肠和血液中也有少量存在。另外已知嘧啶核苷磷酸化酶是对尿苷和胸腺苷分别具有特异性的酶。推测主要是分解核苷或具有供给合成其它核苷所需的核糖磷酸的作 ...
系催化水解NAD 的烟酰胺和核糖的糖苷键的酶,可生成烟酰胺和ADP核糖,EC3.2.2.5。存在于动物的脑、脾脏、链孢霉、细菌的这种酶亦作用于NADP 和脱氨NAD ,存在于红血球的酶仅作用于NAD ,此酶可被烟酰胺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