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写ESR,或BSG。将抗凝血液放入垂直的魏氏(Westergen)管内静置时,由于红细胞的沉降可明显地分成澄清的血浆层和红色的血柱。这红色血柱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速,简称血沉。红细胞沉降速的测定方法是1972年由国际血液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魏氏法作为国际标准法,抗凝剂使用3.088%柠檬酸钠溶液。血沉随着各种疾病及其轻重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疾病的诊断上和预后的判断被广泛应用。在影响血 ...
指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有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红细胞凝集。(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发现流感病毒能使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后又发现其它各种病毒也能引起同样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对各种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以红细胞为桥梁的结果而引起凝集。利用此反应可以进行病毒的定性和定量。另外,如果存在抗病毒的抗体时,则由病毒引起的凝集作用将被抑制,所以 ...
人的红细胞在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状结构,由于通过溶血作用很容易得到细胞膜的空壳(ghost),所以常用来作为活体膜的模型而进行研究。其主成分为蛋白质(约49%,重量比)和脂类(约44%),还含有糖。脂类由磷脂(约73%、重量比)、胆固醇(约22%)和糖脂(约5%)组成。磷脂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鞘磷脂组成。这些磷脂并非在膜内均匀分布,在表层多含有具胆碱基的中性磷质,内层含有具负电荷 ...
使红血球起凝集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总称。来自病毒的化学物质有:存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多数的有膜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门戈病毒等的病毒粒子表面上的红血球凝集素。把病毒粒子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种红血球凝集素。在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和有膜病毒等,将其病毒粒子解体时,作为被膜的一部分的红血球凝集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在腺病毒、麻疹病毒等,除病毒粒子外,在正常感染过程中还可以产生由一部分病毒构成素所形成的血球凝集 ...
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素(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包含在特定的血球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血球。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血球,只限于海产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血球则有明显的差异。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血球,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核的,但 ...
为由细菌中分离到的一种含铁离子的小分子蛋白质。红色,肽链中每隔二个氨基酸排列着一个半胱氨酸残基 两组肽链和一个铁原子相结合。已知在食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leovorans)中,烃或烷基的羟化过程除需羟化酶外,还必需有红氧还蛋白。 ...
秋天叶变成红色的现象称为红叶。成为红叶原因的色素是由花色素类和栎鞣红(单宁的聚合物)组成的,认为在叶柄的基部形成的离层,阻碍着叶中糖类的移动而蓄积于叶内,这是容易引起红叶的条件之一。这些色素是由蓄积于叶中的糖和氨基酸形成的 相反,叶绿体的叶绿素,特别是在秋天落叶前,由于分解和转移的结果,在叶中便出现了残留的黄色色素(类胡萝卜素),把看到的叶子变黄的现象称为黄叶。如把金莲花叶子切下来短时间内就会 ...
广泛分布于红色植物中的特有的同化产物,一种类似于高等植物淀粉的α-葡萄糖。是小的为0.5微米、大的为3—6微米的颗粒。在碘反应中呈黄至淡褐色或葡萄酒红色,随着淀粉的膨胀,最后呈现青绿色。推测红藻淀粉是属于纯淀粉和糊精的中间型结构,是与淀粉的支链淀粉相似的类型,链长10—19,含有α-1,3′-键,水解与淀粉一样,只能产生葡萄糖,但在颗粒膨胀后,如用淀粉酶分解则可得到麦芽糖。 ...
为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一个门。约400属4,000种。大都为海产,只少数为淡水产。具有叶绿素α和藻胆素——藻红素和藻蓝素。叶绿体由单层类囊体组成,光系统Ⅱ的色素是藻胆素,产生的同化产物是红藻糖(floridoside),贮藏物质是红藻淀粉。原始红藻纲〔红毛藻纲(Bangiophyceae)〕的细胞壁是由β-1,3-木聚糖和β-1,4-甘露糖构成,而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的细胞 ...
包裹着眼球晶体前面周缘的膜。它与睫状体一样伸于巩膜的前方,表面覆盖网膜色素层和失去视细胞的网膜虹膜细膜层。这二层都具有色素。虹膜的中央孔即为瞳孔。由虹膜中的瞳孔括约肌与瞳孔开大肌的伸缩来调节瞳孔的扩大与缩小。一般人的眼色是由于上述虹膜表面的细胞层具有色素的缘故。棕色眼要比蓝色眼优越,但有时在蓝色眼虹膜上出现棕色小斑点,据说这在遗传上不一定非得看成是蓝色眼,也有蓝色部与棕色部明显镶嵌的混合眼。虹 ...
环节动物恙虫皮肤上的深红色色素。能促进红血细胞的氧消耗,作为黄嘌呤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之电子受体。据认为可能与细胞呼吸有关。该色素是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而变成黑素之过程中,由于无色物质5,6-二羟二氢吲哚-2-羧酸的脱氢而产生的红色的5,6-醌式二氢吲哚-2-羧酸。两者可进行可逆性氧化还原。另外,由于脱羧和分子重排,可成为5,6-二羟吲哚。如分子重排较脱羧快时,则可产生5,6-二羟吲哚-2-羧酸 ...
含有对光进行有效的反射和散射的反射小板,有助于皮肤呈现白色、金属色和虹色的色素胞。狭义上只把无运动性的称为虹色素胞,以与白色素胞相区别。但前者也构成真皮色素胞单位的一部分,有时对生理的体色变化有帮助。在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头足类)中也存在这种虹色素胞,但对于其性质不清楚的地方还很多。除皮肤外,在鸟类的虹膜上也存在虹色素胞。
一般指颈部腹面或消化管中接续口腔的部分。从人开始,在高等脊椎动物相当于颈部前方胸骨上端的上方低陷的部分,由外部也能弄清它的位置。即对于哺乳类,把由软腭以及舌根所构成的狭窄部分〔称咽峡或口峡峡部(istnmus faucium)〕开始到口腔深部狭义地称为咽喉(throat,fauces,德Rachen)(食肉类也有把口腔包括在内称为咽喉的)。从咽喉的起始部连于鼻腔、食管、气管的部分称咽头,食物由 ...
亦称喉核。哺乳类的喉由甲状软骨(thyreoidalcartilage)和环状软骨(cricoidal cartilage)等的喉软骨(laryngeal cartilage)所包围。这些软骨随着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的多,而部分增大。对于人,特别明显的是甲状软骨前面的突出,由此在引起所谓“变声”的同时,外观上,即在喉的前面也出现突起。 ...
脊椎动物中两栖类以上的动物具有气管,其连接咽头的特殊化的起始部分称为喉头。由鳃弓演变而来的喉头软骨支持着喉头壁,而鸟类以下动物的喉头壁不发达,只有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和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在哺乳类,附加有甲状软骨(thyreoid cartilage)和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等而变得更为复杂。喉向咽部方向 ...
第四纪最后的冰川期〔沃姆(würm)冰河期〕(参见大冰河期)以后,气候渐暖,进入苔原(tundra)时期,后来开始产生森林,这个时期称为前寒冷期(pre-boreal age);把前寒冷期后直到现在的这一时期,称为后冰期。一般认为,后冰期始于公元前八千年前后,对于这个问题,有论述其间的气候变化及随之而发生的植被变化的学说。 ...
脊椎动物在发生上,消化管从前往后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后肠即后来分化为大肠的部分。它与中肠的交界处生有盲肠芽(caecal bud),多数在此派生出盲肠。对于其他动物,后肠的定义虽不一致,但在发生上多指由外胚层起源来自肛窝的消化管部位。在昆虫里后肠的前方具有幽门的胃即中肠相连接,后肠分为前小肠、直肠、或分为回肠(小肠)、结肠(大肠)、直肠。小肠一般较短,而食肉性的甲虫类及吸食液体的双翅类 ...
认为生物发生时是由简单的形态向复杂的形态发展,而构造是后生的一种论点。主要为用于个体发生的术语,但也适用于系统发生。后成论与先成论的对立,在胚胎学或广阔的生物学史上曾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代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曾持有后成论的观点。后来到了十七世纪,虽W.Harvey也主张后成论,但以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而先成论却占了上风,及至十八世纪中叶,C.F.Woff研究了鸡的早期发生,明确 ...
身体的一部分,较其他部分迟缓出现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的现象。在昆虫方面与幼态持续(neotel-ny)同义。也就是幼虫的形态特征或蛹的形态特征,残留在蛹或成虫体上。据说是由于变态激素调节的紊乱而产生的。天蚕感染原虫微粒子(Nosema)后,从该处分泌具有保幼激素的活性物质,化蛹以后在感染的部位仍残存着幼虫的形态特征;蚋(Simulium)的幼虫受线虫Mermis寄生,成虫器官原基和生殖器官的分化 ...
指原生质新陈代谢的结果而产生的非生活物质,或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结构的总称。除细胞壁外,细胞液以及淀粉粒、卵黄粒、脂肪粒、各种结晶体、分泌颗粒、某种色素、乳液等都属于后成质。另外,还有一部分象肌原纤维和神经纤维那种半永性变形的原生质,即异成质。这样可将上述各种物质称为副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