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数离生心皮构成的一朵花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聚合体。多数小果实虽在成熟时各自分离,但其基部仍聚合在一起。例如金凤花(Ranunculus ac-ris var. japonicas f.pleniflorus)、毛茛(R.ja-ponicus)等都是顶端成钩状的聚合瘦果,芍药(Paeonia albiflora f.hortensis)、牡丹(P.su-ffruticosa)、黄莲(Copt ...
一般是指DNA依存性RNA聚合酶。是催化以DNA为模板(template)、三磷酸核糖核苷为底物、通过磷酸二酯键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因为在细胞内与基因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反应以下式示: n1-n4表示各个模板的DNA链的胸腺嘧啶、胞嘧啶、鸟嘧啶、腺嘌呤的碱基数。通过特异的碱基配对的形成,合成具有与模板DNA链完全互补的碱基排列的RNA。反应是由(1)DNA与 ...
拟莲座蕨属Marattia以及Christensenia属的孢子囊与相邻孢子囊的侧壁愈接排成一列,并把孢子囊群全体被包入在一个子囊腔(loculus)中,称此为聚(合)囊。在聚(合)囊壁(synangial wall)上,常见有气孔。与此相反,如海金沙(Lygodium ja-ponium),在囊群中仅生有1个孢子囊,称此为单群囊(monangial sorus,monangium)。 ...
这是群栖生活动物的与其集群的形成、维持有关的一种信息素。室内性蜚蠊的聚合信息素是由直肠乳头(rectumpad)所分泌,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其化学组成还不清楚。在木蠹类,通过先入蛀的成虫从钻孔排出木屑和粪便混合物(frass)时,由其中所含引诱许多成虫再进行第二次入蛀。此种信息素被认为是从后肠分泌的,它不是单一的物质,确定是数种类萜物质。此外,所寄主的树脂成分也可能与成虫诱引有关。 ...
亦称花序果、复果。是与果实的构造无关,来源于两个以上的花的果实的集合体,外观上似一个果实,这种果实总称为聚花果。木兰科(Magnoliace-ae)的种子在花托中有多数雌蕊,形成果实之后仍占其原来位置,每个果实看来好象种子。无花果(Fi-cus carica)的果囊和桑的果实等也属于此例。桑(Morus)或凤梨(Ananas sativus)的聚花果为肉质多浆,所以称为桑椹果。悬钩子(Rubus) ...
细胞性粘菌单细胞期的游离细胞,在向一个中心聚集而形成多细胞体(假变形体)时,此游离细胞的运动,是靠它对其本身分泌物质的化学趋性引起的。此物质是以该菌所属的目(Acrasiales)来命名的,称为聚集素。最近对网柄菌属(Dictyostelium)的聚集素被鉴定为环腺苷酸(cAMP)。 ...
与某种噬菌体的尾部形成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由于某些外因,使噬菌体尾鞘的组成蛋白质聚合发生异常,结果由许多组成蛋白质聚合成特别长的鞘状结构,称此为聚鞘。
以假轴分枝为基础的有限花序,为总状花序的对应词。根据花序的形式可以分为:(1)最常见的多伞花序,因为分枝比较密集,而有叉开的倾向Cornus controversa)、荚蒾(Viburnum dila-tatum);如分枝特别密集的Pilea hamaoi)称为团伞花聚(glomerule)。Dorsdenia的花序全部肉质化,无花果(Ficus carica)的花序形态变化更大,形成水隐头花 ...
与某种噬菌体头部形成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由于某种外因,而使噬菌体头部的组成蛋白质聚合发生异常,结果形成大的圆筒状的结构。这样的结构称为聚头。
亦称聚异戊烯醇(polyisoprenol)。是异戊二烯单位(异戊烯基)成直链状多数聚合的化合物的总称,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植物界存在着特别具有9-13个异戊烯基的化合物。在动物中已知存在着具有17—22个异戊烯基的多萜醇(dolichol)。这些化合物的特征是仅具有羟基(α位)的异戊烯基的饱和结构。鼠肝的微粒体含有能把葡萄糖从UDP葡萄糖转移到多萜醇磷酸上的酶,和由此合成的以多萜醇磷酸葡萄糖为 ...
刺丝胞的一种类型,刺丝一射出就卷缠住对象物把它捕获。淡水水螅等触手的捆绑丝(desmoneme)与此相当。
指缠绕其他的物体上以保持本身稳定的植物体的变态部分。多见于蔓生植物;包括有各种变态器官。如:枝卷须(葡萄Vitis vinifera、南瓜Cucu-rbita spp.),叶卷须(香豌豆 Lathyrus odora-tus),叶柄卷须(铁线莲Clematis apiifolia,旱金莲Tropaeolum majus),小叶卷须(豌豆Pisum sa-tivum),托叶卷须(菝葜Smila ...
发生学上有关胚胎的部分发生命运确定的意思。所以胚胎的部分不管外植或向其他胚区移植等的条件如何,移植前的发生得以继续,而只形成所决定的器官以至组织,不形成除此以外的器官和组织。决定,根据一般的性质,可向比较细小的部分进行,例如将两栖类的肢原基分为二半,在各半大致可以产生完全肢的条件下,其组成材料似乎被决定朝向肢的发生,但结果并未显有将形成肢的哪一部位的——细小部分的决定。这样随着决定的进行,调节能力 ...
在动物卵裂中,象镶嵌卵那样,其卵裂球未来的发育方向各已决定,这种卵裂称为决定性卵裂。与此相反像调节卵那样,未来的发育方向均未决定,因而产生的卵裂球在发育能力上相互没有差异,这样的卵裂称为非决定性卵裂(indeterminate cleavage)。
W.Roux的发生机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他认为发生过程的因子有决定因子和实现因子两种。前者决定发生过程的种类、大小、位置以及时间经过等,但仅仅这种因子并不能引起发生过程,在其引起发生过程中,而实现因子是不可缺少的。 ...
魏斯曼(A.Weismann.1891)提出的细胞内作为支配生物遗传和发育的一种假定的基本构造,这是他所提倡的种质学说的基础。决定子产自于活体中最小的生命单位——生源体,与不同来源的决定子复合形成遗子,遗子再进一步集合而成遗子体,这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染色体。魏斯曼所说的生殖质,在构造上是核内的染色质,也就是说,它是从生源体到遗子体顺序复合而形成的。生殖质之外的原生质(主要是细胞质)被称为成形质。决定 ...
脑电图的类型(pattern)随意识状态而变化,不同精神状态对应于各特有的图形。人闭目处于精神安静时的脑电波约为10赫芝的α波,睁眼心算时,α波消失,成为约30赫芝、小振幅的快波。脑电波的这种趋向快波型的变化称为觉醒反应。脑电波显示觉醒反应,表明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水平的提高状态,譬如,给动物以各种感觉刺激,或电刺激,其上行性网状结构激活系起始部的脑干网状结构,则慢波多的脑电波便都向快波型变化。在脑电 ...
亦称隔离传导。指在纤维集束的神经干和横纹肌中,各纤维的兴奋不向邻接纤维传导而只在本纤维内传导的现象。兴奋的传导是在兴奋部位产生的动作电位,对其前方的非兴奋性部位进行电刺激,使之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但是这种刺激效应局限在同一纤维内,几乎不影响邻接纤维。(参见局部回路说)不过严格来讲,邻接纤维并不是完全不受影响,现已了解,兴奋纤维的动作电流给与邻接纤维以电紧张影响。由于在心肌和内脏平滑肌中肌纤维间存在电 ...
亦称管壳类(Solenoconcha)、须鳃类(Cir-rhobranchia)、侧鳃类(Lateribranchia)、前头类(Prosocephala)。为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属角贝类。和腹足类的亲缘关系比斧足类近。体呈左右对称,向前后方向延长,几乎成圆筒形。左右外套膜在腹缘结合成圆筒形,向前后两端展开。壳呈长圆锥形,由发生初期的两个壳原基合并成一个。背侧稍弯曲,下端cephalopedal o ...
由C.Raunkiaer提出的,系比较植物区系高温多湿性的系数,缩略词为Ptph-Q。显花植物种数记为A,蕨类植物种数记为B,用B×25/A来表示。世界总体平均基准B/A是以1/25来计算的。在日本北海道为1.6;本州为2.1;九州为3.1;屋久岛为5.3,大体上南方和海洋岛屿具有较高的比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