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雄性激素的睾甾酮等产生颉颃作用而使其效应消失的物质之总称。例如Cyproterone acetate就是有名的抗雄激素物质。
血浆中的血纤维蛋白酶的阻碍物质。可分为α1及α2两种,α1不耐热,属于α1-巨球蛋白类,与血纤维蛋白酶的结合是不可逆的,但非常缓慢,约占参与机体内纤维素溶解阻碍作用的70%。α2属于α2-巨球蛋白,耐热,与血纤维蛋白酶的结合是可逆的,但非常快,约占机体内纤维素溶解阻碍作用的30%。它们与血纤维蛋白酶大致呈定量的结合而阻碍血纤维蛋白酶的作用。 ...
使自然突变率或诱发突变率降低的作用物为抗诱变剂,是诱变剂的反义词。据报道,腺嘌呤、鸟便嘌呤可作为细菌自然突变的抗诱变剂。抗诱发突变的作用物大致有如下几种:(1)使诱变剂作用降低的作用物(对X射线引起的突变而言,如预先加上半胱氨酸等SH化合物,会使射线产生的OH、自由基不起作用,而使突变率降低);(2)给予促进作为突变成因的DNA损伤(前突变损伤premutational dam-age)的修复作用 ...
能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及免疫反应的物质之总称。在自然界是分子量约为1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类及其复合物,脂类及其复合物等。抗体并不是与抗原的所有分子起反应,而仅同部分分子(抗原决定簇)相对应的,在抗原中通常有复数抗原决定簇。低分子的人工抗原决定簇(半抗原),其本身虽不能引起兔疫反应,但将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给动物注射时,就发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反应。在此情况下,蛋白质是载体。有时自身蛋白质有成为载体与 ...
与人的主要组织具有相容性的抗原。1958年J.Dausset最早发现了HLA抗原之一的HLA·A2。狭义的指由HLA基因所表达的折原在移植免疫中可成为抗原者。与小白鼠的H-2抗原相当的HLA·A和B,C抗原为分子量约为45000的糖蛋白,以C末端之一部分埋于原生质膜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表面,N末瑞附近与β2-微球蛋白形成非共价结合。此抗原几乎在全身所有细胞的表面分布着,但与H-2抗原不同在红血球上不存 ...
小白鼠的H-2基因复合体的I区基因的产物。I-A和I-E亚区产物,在化学方面已研究得很清楚,即糖蛋白,由α肽链(分子量约为35000)和β肽链(分子量为27000)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一个分子,在I-A亚区译码为一条α链(Aα)和二条β链Ae(也称Eβ),在I-E亚区译码为一条α链。整个是合成Aα-Aβ和Eα-Ae二种Ia抗原。与H-2K,D产物(H-2抗原)不同,只在一定的细胞如B细胞、T细 ...
1963年发现在用腺病毒形成的肿瘤细胞内,有可与腺病毒肿瘤的仓鼠血清相反应的抗原。后来知道,用SV·40和多瘤病毒形成的肿瘤细胞也有特异的抗原。因这些抗原都不是构成病毒粒子的蛋白质,所以根据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的原意,而定名为T抗原。它是来自于各该病毒的初级基因区域的蛋白质群,除了参与对病毒转录及DNA合成的调控外,在无病毒繁殖的细胞也参与DNA合成的透导和细胞的转化作用。作为腺 ...
抗原引起抗体形成,通常至少要有约1000以上的分子量,但与被形成的抗体相结合的只不过是抗原分子的一小部分结构,这小部分称为抗原决定簇。兰德斯坦纳(K·Landsteiner)自1920年以来,把苯衍生物同蛋白质结合的物质(半抗原)用作抗原,并根据确认对该抗原的抗体形成事实,而确定了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
基于抗原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产生的现象总称。实际的结合取决于抗原的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结合簇)(antigen combining site)之间的特殊结合。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过敏反应、溶血等)多数也可在试管内再现,利用这一点发展了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及定量的试验方法。像酶、毒素、病毒之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抗原,一与抗体(中和抗体)结合,其活性便消失或减弱(中和反应,neut ...
又称免疫粘着。(1)指补体的C1,C4,C2,C3,成分与抗原抗体结合物相结合产生的复合物,粘着于人和猴的红细胞及其他哺乳类的血小板而引起血球凝集的现象,作为补体结合性抗体的灵敏检出法使用。(2)广义上指多数颗粒状抗原附着于抗体形成细胞的现象。但为了避免同(1)项相混,称为免疫细胞粘连(immunocyte adherence)。抗原附着于细菌时,称为细菌粘连(bacterial adherenc ...
指与细菌抗原性有关的突变。如荚膜、菌体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等的突变。
指具有抗原性的多糖类。在多数情况下,多糖类属不完全抗原;但在免疫及试管内反应方面有作为完全抗原而起作用的事实。
在草履虫有抗原性不同的几种类型(抗原型),让各型相对应的抗血清(给兔注射制成)起作用,则进入麻醉状态;但如果改变另一类型却不会出现那种状态。可是以稀薄的抗D血清使适当地作用于Parame-cium aurelia的株29D型时,则对抗D血清显示抵抗性,即抗原型发生改变。抗原性转型也可以通过培养温度、食物量、紫外线及其他作用引起。各抗原型为个别的基因所支配,抗原型基因的表达决定于细胞质。抗原型的差别 ...
口足类溞状幼虫中有抗溞状幼虫和伪溞状幼虫两种。抗溞状幼虫(亦称erichthoidina)是琴虾蛄属(Lysioquilla)和蝟虾蛄属(Coroni-da)的幼虫。最初眼无柄,胸部第1—5节有明显的二枝型游泳肢,随着发生的进行而外肢消失。腹部几乎不分节。腹肢最初只有1对或者完全没有,以后依次出现,代替胸足供游泳用。与此相反,伪溞状幼虫是虾蛄属、指虾蛄属Gonodoct ylus等的幼虫,最 ...
利用对组胺的特异性对抗,以抑制平滑肌兴奋及其他作用的药物。其代表有与苯氧乙胺相类似的化合物。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抑制作用的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benadryl)、乙二胺(ethyl-enediamine)衍生物、呱嗪类(piperazine),吩噻嗪(phenothiazine)衍生物、咪唑啉(imidazo-line)衍生物等。通过与组胺效应器的受体争先结合、同组胺的作用相对 ...
指乳幼儿荐椎部位背面皮肤上的暗蓝色的斑,这是由于真皮内存在着黑素细胞造成的。一般蒙古系的人种出现率较高,例如日本人生后一年以内的乳儿可高达99.5%,白种人和黑种人虽也有出现,但出现率很低,这是因为这些人种一般皮肤上的黑素细胞比蒙古人种少得多的缘故,所以即使有尻斑,也不甚明显。尻斑一般可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消退,13岁的日本儿童只剩有3%。这种斑历来都称为蒙古斑。 ...
呈鲜艳蓝色的苯甲烷染料之一种。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作为染色剂在分离出的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上广为应用。灵敏度高,而且蛋白质-色素复合物可在较广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吸光率与浓度成比例的优点。通常使用的为考马斯亮蓝R250,另也使用G250。 ...
嫁接方法的一种。即把作为接穗的枝条,不从母体植物上完全切下来,而是把这个植物栽在砧木植物的近旁,保持根的原状,只把接枝削去一部分,同样也削去砧木的一部分,再把两者被削的部分紧密地靠合在一起,这种使它们能够接在一起的方法称为靠接。成活后把接穗靠接部分以下的部分切掉。这种方法,多在木质部比较坚硬而且用其他嫁接方法不易成活时,或接穗贵重,有必要防止嫁接不成活的情况下使用。已经应用在苹果、柿子和蜜桔等果树 ...
将一定量的结核菌接种于健康土拨鼠的皮下,鼠即患结核而死,但对已感染过结核的鼠,虽接种同等量的结核菌,但仅局部出现剧烈的发红、坏死和溃疡,且很容易治愈。这一现象是由柯赫(R.Koch)(1891)发现的,称为柯赫氏现象。它显示了对结核菌的变态反应及其免疫现象,对解释人体结核病变的实质,给予了很大启示。
由科普(E.D.Cope)根据定向进化(还有与定向进化有关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所创立的几个进化定律。如非特殊型定律、体型增大定律C.Dpret)与柯普曾同时期整理这一法则,同源定律和连续定律等。同源定律是指所有生物个体都由相互对应的部分所构成,差异只不过是这些部分的平衡及复杂的程度不同而已。连续定律是指如果按任何一种性状的增减顺序把种排列起来,那么其它性状也可以按同一顺序增减。如以马的进化为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