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 communication 某个动物个体的姿势、声音等,在被看作主要是对同种其他个体起通信作用时,这就叫做动物的信息传递。荧虫的发光起着告诉异性自己存在的作用。这就是一种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的种类与各个动物种的感觉机能有密切关系,许多种哺乳类,常利用体表的分泌物,尿粪等的臭味作为圈定自己的地盘的信号。声音是鸟类、哺乳类等高等动物的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鸣禽类用鸣叫来宣告占有地盘,据说吼猴 ...
把质子射线、紫外线、a射线和激光光线等的光束直径缩小到μm数量级,对活细胞进行局部照射,对各种细胞机能的机理进行实验的分析,这种方法叫做微束照射法。 ...
指分布于细胞质内的粗细为5—8毫微米的纤维。在细胞内,各条纤维相互平行地聚在一起,呈束状结构,但有时也呈松的网眼结构。微丝在由变形运动、原生质流动和波动膜进行运动的各种细胞的凝胶状原生质层中很发达,以束状结构存在。另外,在百合科植物的花粉管、黑麦子叶鞘的麦皮细胞、韧皮部 薄壁组织和伴胞等细胞中也能看到微丝。穿过钓钟虫和喇叭虫等原生动物外质的微绒毛中心部通向细胞内部的纤维束也属于这个范畴。除这些 ...
信息 information 为了开动系统的指令或信号。在系统上与许多要素结合,使整体指向目的而起作用。因此把什么看作为信息,可因考虑具有哪种目的的系统而异。信息已成为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促使控制论的提倡以及科学的发展,并促使逐渐广泛地导入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神经系统有神经信息,内分泌系统有激素信息,以及将性状传给下代的遗传信息等是生物系统中有代表性的信息。另 ...
寄生于血液内的丝虫(Filaria)类的幼虫称为微丝蚴。这种成虫主要寄生于淋巴结、淋巴管、心脏及大血管中,不常移动,并在该处产卵。但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孵化出来的微丝蚴几为无色透明,可活泼地运动,在每天的一定时刻移动到末梢血管中。微丝蚴 出现于宿主皮下的微血管中时,进入吸血蚊的体内,成为被鞘幼虫而传播。 ...
信使核糖核酸 messenger RNA 简写为mRNA。亦称为信使RNA。在基因的信息作为蛋白质而表达的过程,作为信息载体所合成的RNA。基因的性状表达一般是以操纵子(启动基因,操纵基因连接起来的结构基因群)为一个单位而进行的。RNA聚合酶识别DNA上的启动子部位并与其结合,将DNA链单方向往操纵子方向转录,制造与其互补的mRNA。mRNA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到3'端。可能是由于转录终止因子 ...
它与动物的过氧物酶体(peroxysome)和植物的乙醛酸循环体(glyoxysome)是同一物。也就是含有过氧化氢酶和一群氧化酶的细胞质内的小颗粒。微体是由J.Rhodin(1954)用电子显微镜在小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发现的一种颗粒,并根据其形态而命名的。另一方面,C.de Duve(1965)对鼠肝脏作了细胞区分,得到含有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群的颗粒两部分,因为这是产生和分解过氧化氢的小颗 ...
近年发展起来的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层和岩石中的微小的生物遗骸,如化石植物的孢子、花粉、种子或小形有孔虫等。最近用电子显微镜正在研究前寒武纪的微生物化石。 ...
指需用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的化石,如有孔虫、放射虫、鞭毛虫、孢子、花粉等的化石。也有把细菌、微小藻类等一些仅数μm大小的微生物的化石叫做超微化石(nanofossil),以与微体化石相区别。超微化石曾发现于不具大型化石的前寒武利亚纪的地层中,在研究原始生物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南非约30亿年前的地层中曾发现认为是细菌的化石,并命名为Eobacterium isolatum。比较确实的微生物化石, ...
水生生物中,其大小和移动力介于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之间的一些生物的总称。以前归属于浮游生物中的大形糠虾类、糠虾类以及游泳性虾类等,因其肌肉发达活动能力强,因而可被放到别个生态群的位置上,这是由马歇尔(N.B.Marshall,1954)提出的。 ...
一种很小的细胞,它是细菌细胞分裂中出现异常的变异株进行异常分裂产生的,因为完全不含染色体DNA,所以看不到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不进行分裂,但是,一般的代谢功能和结构与正常细菌细胞没有多大差别。已知微型细胞存在于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中。如果使大肠杆菌的微型细胞生产株带有质粒,那么在微型细胞中只有质粒DNA进行分离,所以,用微型细胞可分析质粒DNA的结构和功能。 ...
指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等小血管区域进行的血液循环。循环状态可用蛙的皮肤或蹼、鼠的肠系膜、犬的大网膜等,进行直接的或通过电影记录来观察。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因脉管直径小,所以血流速度缓慢。在这样血流缓慢的循环中,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可通过滤过及渗透进行物质交换。此区域的血流是由小动脉管的括约肌和毛细血管壁上有收缩性的周细胞(Rou-get氏细胞)等来调节。 ...
信号肽 signal peptide 某种分泌蛋白质及细胞膜蛋白质等,以前体物质多肽的形式合成,其N末端含有作为通过膜时之信号的氨基酸序列,这种氨基酸序列称信号肽或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由约15—25个氨基酸所组成,在N末端附近除有碱性氨基酸外,还主要含疏水性氨基酸,特别是在其中部没有带电荷的氨基酸。在合成过程中前体物质多肽靠此序列与膜结合,接着形成膜结合型多核糖体,多肽 ...
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的心理学家法沃(E.G.Wever)和布雷(C.W.Bray,1930)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把电极放在猫耳蜗附近并加音响刺激时,可以记录到与音波同形的电位变化,如果把这种电位放大输入扬声器中则可通过扬声器听到与所加声音相同的音响。这种电位叫做微音器电位(MP)。后来证实这种电位就是所说的感受器电位,并由戴维斯(H.Davis)发现了向神经纤维传导的另外的脉冲 ...
当刺激强度为I,对这发生感觉的辨认阈为±△I时,则△I/I=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E.H.Weber,1831)。是生理学家韦伯最初对置于手掌中的重量增减而发现的定律,对于其他感觉也普遍适用,是用于感觉的基本定律。已知在人体中几乎对所有形式的实验、所有性质的感觉,在中等程度刺激的一定范围内都符合这个定律(光感觉△I/I=1/100,音感觉为1/7),另外对各种生物感的刺激反应现象也完全适用。△ ...
信号检测理论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有关在心理物理学的认识中之感觉过程和判断过程的理论。在从噪声中检测信号时,因通过测定有信号时的正确反应(fit)和有噪声时的错误反应(false-alarm),从而将过去在阈值测定中混淆了的、被测体判断的感觉侧面与非感觉侧面分离开来。 ...
韦伯尔(M.Weben,1888)提倡的生物分布边界线,自沙里伯斯(Celebes)岛附近与华莱士线相对峙的淡水鱼分布线。 ...
因为感觉本来有其本质的内容,所以从数量上测定是不可能的,但对感觉阈进行定量测定是可能的,另外,可能测定的还有识别阈。对此韦伯(E.H.Weber)创造了一个定律,但物理学家费克内(G.T.Fechner)从韦伯定律出发推导出S=k/n I/I0(S:感觉强度。k:常数,I:刺激的大小,I0:阈刺激)。根据这个公式,感觉强度S用与刺激大小(以I0的单位表示)的对数成比例的量来表示。或者也可以说, ...
在硬骨鱼类中,与消化道相连的种类有些是鳔通过鳔管(如鲤、鳗鲡),其前端由3个椎骨突起所变成的骨片,即韦伯氏小骨(Weberies ossicle)链。将鳔与内耳球形囊连结起来,这种连结装置用其发明者E.H.Weber的名字来命名,称韦伯氏器。缺少韦伯氏器的种类,常由鳔的前方生出的盲囊与内耳直接相连。鳔所产生的压力变化推动淋巴运动,这种运动使球囊内的毛细胞的毛进行摆动。韦伯民小骨有3块,与哺乳动 ...
通常将包围棘皮动物肛门的部分称为围肛部。海胆则在背面即反口面的顶端(口围的相对极)。在这部分的体壁中,可见有由许多小骨片集成的圆形部分,其中央有肛门的开口。包围这部分还有一个多孔体和五个基板(basalia),由于生殖腺开口于此,故称生殖板(genital plate),这相当于间步带的终点。此外,基板之间,相当于步带终点有五个辐板(radialia),因有眼点,所以也称眼板(ocular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