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小病毒 Parvovirus

  亦称小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是最小的DNA病毒,含有单链DNA(分子量为1.2—1.8×106),是直径为20毫微米的正二十面体。最初发现者是L.Kil-ham和L.J.Olivier(1959)。据说有32个壳微体。由两个亚群组成。第一亚群多由移植性肿瘤中分离,但无致肿瘤的性质。第二亚群与腺病毒一起活动,称为腺联病毒(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virus,AAV)。腺病毒对它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Picornavirus

  由英文的pico(小的)+RNA+virus三词组成,意指小形RNA病毒。病毒颗粒为直径25—30毫微米的正二十面体。其特征之一是不能清楚地看到壳微体。没有包膜,核酸为单链RNA,分子量为2×106。分为以下四个类群:(1)肠道病毒群:有二价阳离子时抗热性增加。比重小(1.32—1.35),一般在肠道中增殖,表现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疹性症状,但是多为隐性症状。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支气管 bronchulus

  亦称支气管末梢、气管小枝等。在对狭义的支气管和它以外的气管分枝进行区别时,系指后者而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小清蛋白 parvalbumin

  从鱼类、两栖类到脊椎动物的肌肉中广泛分布,分子量约为12,000的酸性蛋白。为一分子有二个Ca2+的钙结合蛋白质。由108个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鲤的细小清蛋白(parvalbumin),其三维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法已弄清楚(Kretsinger,1973)。从氨基酸排列的相似性来看,认为是肌宁蛋白C在进化上的原始型,用来研究蛋白与Ca2+结合后结构变化的模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人猿 anthropoid,man-like ape

在分类学上相当于灵长目的似人猿科(Pongid-ae),与人一起构成人科(Hominoidea)。类人猿一词是通称,因从身体的结构来看更接近人,而不是猿,故有此名。作为与人类相似的可举出以下几点:脑大、有取半直立或直立姿势的倾向、颅骨的基本构造相同、齿的形态和齿式(2·1·2·3)相同、有蚓突、无尾。现在的类人猿分为长臂猿亚科(Hylo-batinae)和猩猩亚科(Ponginae)。对前者从其具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维生素作用物质 vitamin-like activesubstance

维持生物生理机能所必需的,比较少量或微量的有效的有机化合物。其生理作用一般和维生素近似(对特定的生物就是维生素),特别是对人和哺乳动物,不一定是作为必须从外部摄取的营养物质。属于这种物质的有硫辛酸、肉碱(carnitine)、泛醌,乳清酸、对氨基苯甲酸、维生素P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天花病毒 smallpox virus,Variola virus

天花(天然痘)是在全身皮肤上产生特有的浓疱性泡疹,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即使康复也遗有终生疤痕。病原体天花病毒属于痘病毒属,感染细胞内的小体是由J.B.Buist于1886年发现的,并由E.Pas-chen进行了详细地观察,而称作帕氏小体。瓜尼里(Guarnieri)小体,即指现在的B型包涵体。此病毒也易感染猴,并出现与人相同的症状。牛的天花称为牛痘(cowpox),其病原体牛痘病毒酷似痘苗病毒。人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型的永续性 persistence of types

存在于古生代初期的种类,作为现存动物门有力的代表以化石被发现;以后各动物门虽然有所进化,也就是说明了变化,但并不能看出某动物门的绝灭与新的出现,这就是物种类型的永续性。赫胥黎(T.H.-Huxley)曾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赫胥黎(J.S.Huxley)又重新唤起了注意。他将此放在“停滞起源”(stasi-genesis,1957)的概念中。动物各门的起源虽说成是爆发性的适应辐射,但其后不论是否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胸膜肺炎生物(PPLO)

即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s的缩写。又称为肺炎支原体或牛肺疫样病原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异戊二烯 isoprenoid

亦称萜或萜类。以异戊二烯为构成单位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之总称。可看作是2个以上的异戊二烯单位结合成链状或环状的化合物。除(C5H8)n型的不饱和烃以外,在自然界中已发现了种类非常多的这类氧化还原产物或脱碳的产物。根据碳的数目可分为单萜(C10)、倍半萜(C15)、双萜(C20)、三萜(C30)、四萜(C40)和多萜。其中包括各种精油、树脂、甾类、类胡萝卜素、弹性树胶等。在异戊二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颗粒病毒群 Granulosis viruses

指以昆虫为害主的病毒群体。病毒粒子为长200—400微米、宽40—80微米的杆状,有一个由内膜和外膜组成的包膜(envelope)。各个粒子被包在长300—500微米、宽120—350微米的囊中。核酸是DNA。病毒侵染中肠被膜的管状细胞,向体腔释放在此增殖的无囊粒子,使脂肪组织发生病变。细胞内的增殖是在核中开始的,但其后核膜消失,而粒子和囊的形成均在细胞质内进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颗粒细胞 granular cell

昆虫血细胞的一种。嗜酸性的小形颗粒在细胞质内很多。也有产生基底膜的说法。有显著的捕食异物作用和覆盖作用。看来对异物的识别能力很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颏(下巴) chin

  指现在人类下颌骨前端下方作某种程度的前伸部分。颏不仅类人猿没有,猿人、原人、旧人各阶段的人类也不存在。L.Brace提出,将颏喻为新人的身分证明。在咀嚼时,下颌骨除能垂直运动外,也可使牙齿磨力增加,因此能进行较大曲度运动的下颌骨前端的组织较为肥厚,具有相当的力量。类人猿下颌的支架形态、人类各阶段的下颌隆起都具有加强下颌内部的作用。但新人则不具有这种结构,而是以下巴的形态向外突出。新人的齿槽显著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髁 condyle

亦称为关节。一般在凹陷处(关节臼 acetabul-um,cavity)嵌入的关节的球状突出部分。在昆虫方面仅用于上颚基部与头部形成关节的突出物。衣鱼科及有翅昆虫的上颚通常有两处,即在前面有枢钮关节(ginglymus,hinge)的唇基(clypeus)突起,和后面狭义的髁(condyle,ball),在后颊(postgena)或颊(gena)下角的关节臼,各自形成关节。这一组称为双突关节(di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壳顶 apex of shell,umbo

一般是指双壳贝及卷贝的顶部。是贝壳发生的最初点,所以可认为是胎壳。在双壳贝中壳顶多突出于蝶铰线的背侧。在腕足类中腹壳比背壳大,其顶端突出呈喙状,称为喙状部(beak)或者称为壳顶。在有关节类中酸酱贝(Terebratella)的壳顶处有孔,伸出肉质茎,附着于岩石等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壳皮层 shell epidermis

亦称壳皮、外壳层。是构成软体动物贝壳最外层的薄膜。主要成分是贝壳硬蛋白,呈淡褐至暗褐色。干燥后很容易剥取。它是由外套膜的外缘,回折于贝壳口外面的肥厚部(pallial fold)分泌形成的。与壳皮层相反,而把梭柱层和真珠层则合称为壳层(os-tracum)。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壳斗 cupula

苞片聚集愈合而形成的碗状器官,通常包着果实。山毛榉、栓皮栎和槲树等植物,在由多数包片愈合而木质化的壳斗外表面上,其组成壳斗的苞片尖端呈现劈裂;但血槠、青冈等的壳斗,由于苞片愈合而呈环状。板栗的刺果也是壳斗。这些具有壳斗的果实称为壳斗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壳眼 shell-eye

在石鳖类的壳板上,贯穿壳板突出于表面的一些感受器,称为枝状感受器,有神经通入上皮突起的中央,通常可以认为是触觉感受器。有大感受器(me-galaesthete)和小感受器(micraesthere)两种。大感受器一部分是具有角膜、晶状体、网膜和色素层,称为壳眼或者背眼,这是相对于头眼、外套眼而言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壳微体(病毒) capsomer(e)

亦称壳粒。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排列于正二十面体衣壳上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单位structureunit)的集聚体,是中空的圆柱形或梭柱形的形态单位结构。通常,可看到在正二十面体顶点部位有5个、其他部位有6个单位的集聚体。前者称为五邻体,后者称为六邻体。结构单位认为是复于球面的正二十面体排列的正三角形格子网,而各三角形则认为是三个螺旋对称排列的结构单位L-氨基酸所构成的不对称单位(asymmetr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可变决定 labile determination

亦称不稳定决定。在实验胚胎学中,指胚胎区域逐渐被决定的过程中,其胚胎区域虽然进入向一定方向发生和分化的倾向,但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如果另保持其它发生方向能力时,那么这一时期其胚胎区域的决定是可变的。例如两栖类神经胚初期躯干部腹侧的中胚层,在血岛、体腔壁等处虽然具有自主分化(自体分化)的能力,但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与脊索合一的外植、向体节区的移植等)能分化为前肾、体节,有时也能分化为脊索。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