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之一。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醇的酯。植物的叶及果实的表面,以及昆虫的体表等处都可以见到,是分泌物蜜蜡等的主要成分。天然的蜡混有游离脂肪酸和醇以及高级碳氢化物等。蜡的分类,从外观上可分成液体蜡和固体蜡,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植物蜡和动物蜡,但在化学上则分成脂肪族蜡和多环式蜡二类。醇成分是脂肪族的蜡为脂肪族蜡,含多环化合物的蜡为多环式蜡。蜡似脂肪不溶于水、比脂肪难水解,在空气中不起变化。蜜蜡(棕榈酸蜂蜡酯 ...
采集、收藏植物标本,以作为研究的手段。一般不仅限于收藏,而同时也包括图书室、研究室;许多并通过所建的植物园,对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根据大量标本对变异的研究同时并行(如英国的Kew、德国的柏林-达雷姆、美国的纽约等)。植物标本远从本草时代就开始制作了,但作为腊叶标本采用现在的形式,还是始自巴黎自然博物馆(1635)、伦敦大英博物馆(1753)等一些博物馆的自然史部门的建立以后。另一方面,还有与植物 ...
形成昆虫表皮最外层的上表皮,由表皮质构成,孔道贯穿这表皮质层时,有明显的分支。因为这个分支部分的孔道里充满细小纤维状的蜡质,所以把这部分称为蜡管。蜡质从蜡管中排出,覆盖整个身体的表面,形成很薄的蜡膜。
半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分泌蜡的腺体,是真皮细胞的特化物。在蜜蜂工蜂的腹部第3—6节腹面,各有1对蜡腺,工蜂将此腺的分泌物用后足取下,移到口中咀嚼,使之变质用以作巢。介壳虫和蚜虫等同翅目里有很多种类,或多或少都用蜡覆盖在体表。 ...
人类的遗传性酶病(hereditary enzymopathy)或称遗传性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突变导致酶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或量的改变,从而引起了所催化的生化反应链的改变所产生的一类疾病。据Mckusick 1988年的统计这种遗传性代谢病共232种。先天性酶缺陷也表明了“—基因—酶”的原理。通过对先天性酶缺陷的研究也为基因编码进一步地提供 ...
〔1〕睾丸内的间隙细胞。〔2〕散在于有尾类幼体表皮组织内的泡状细胞,有时在细胞质内有浓染性的郎罕氏(Langerhans)网。〔3〕存在于高等甲壳类支持性结缔组织中的大形细胞,浓的细胞质从中心呈放射状存在。 ...
〔1〕指由DNA可逆地逆转及可逆的修饰,而对其附近的基因表达出“开”、“关”作用的控制方式。参与对噬菌体Mu、Pl等的吸附力以及寄主区的决定等基因的表达,沙门氏杜菌馈毛相变异等是由可递递转而调控表达的熟知的实例。作为因DNA结构变化而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指在类脂的双层中,外层与内层间类脂分子的移动.(参见类脂双层、类脂人工膜)。 ...
包括人在内,高等哺乳类雌个体体细胞核内的二个X染色体中有一个特别凝缩,遗传上处于非活性状态,具功能的X染色体无论在雌性个体或雄性个体的体细胞核中都只有一个。这是莱昂(M·Lyon).(1961)根据性染色体不同组成的雌雄的基因作用在量上有代偿(基因量代偿)而提出的学说。这种X染色体在遗传上的非活性化现象以Lyon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莱昂化现象。这个现象从受精卵的胚泡期前后就开始出现了,每个细胞中的二个 ...
1930年在非洲东部莱弗特(Rift)山谷羊群中流行的一种以发热、食欲不振、衰弱、不安、流产为特征的传染病。将此病命名为莱弗特Rift山谷热。多布尼(R.Daubney)、亨德森(J.R.Hundson)和加纳姆(P.C.Garnham)发现并分离出病原病毒。该病毒属于虫媒病毒(arbovirus).病毒粒子直径为90—94毫微米。能感染猴、羊、山羊、小白鼠、鼠、田鼠,在流行地区并能感染给人。一般 ...
存在于脊椎动物平滑肌中的Ca2 调节蛋白。对于收缩蛋白如何调控平滑肌收缩所必需的Ca2 ,有二种说法。即存在于细的肌原纤维细丝的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侧的说法,以及根据粗的肌原纤维细丝的肌球蛋白L链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说法。Lei-otonin与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一起,在Ca2 的存在下使细肌原纤维细丝活化,使之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在无Ca2 条件下失活。这时,与肌球蛋白L链的磷酸化-去磷酸化无关 ...
由莱文(A.Levin)和怀曼(J.Wyman,1927)提出的肌肉粘弹性模型。该模型如图所示由串联连接的两个弹簧组成,上面弹簧是弹性因素,下面置于粘稠液中的弹簧(含有制动翼)表示收缩因素。此模型可用以很好地说明快速释放或快速牵拉肌肉时的强直收缩张力变化。 ...
纤维素分解真菌 cellulose-decomposing f-ungi 指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真菌。纤维素很难被分解,已知除真菌外,只有纤维素分解细菌及少数软体动物能分解它。在真菌中,从它们的异养生活实际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种属能起这种作用,已知主要是野生型的曲霉、青霉、毛壳属(Chaetomium)、镰孢属(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漆斑菌属(Myrotheci ...
指从某初代培养开始通过连续培养所产生的所有细胞。包括从初代培养的细胞和细胞群所发展的一系列的细胞。如果培养的状态清楚,则在前面冠以有限继代性(finite)或连续继代性(continuous)。例如,人二倍体成纤细胞系属于前者,HeLa细胞系属后者。另外连续继代性细胞系也称为树立细胞系。 ...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 cellulose decomposingbacteria 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由于纤维素酶等的作用,纤维素可一直被分解到葡萄糖为止,有时在分解过程中会积累纤维二糖。这类细菌多见于腐植土中。好氧性细菌如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噬胞菌属(Cytophaga)等能分解纤维素;但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纤维素分解真 ...
亦称细胞分离(cellular segregation)。从另一种(或同种)多细胞生物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用实验方法使各个细胞分离后再互相混合起来,在产生再聚合后,不同的细胞互相分开,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上组成不同的结构,而不会原样不动地混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细胞选别。多细胞动物的正常组织细胞原则上都具备进行选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可以认为是已分化的各种各样的细胞为了在一个个体内有次序排列的基本性质。 ...
P-纤维素 P-cellulose 即磷酸纤维素(phosphocellulose),为阳离子交换纤维素的一种。 ...
DEAE-纤维素 DEAE cellulose 为二乙氨乙基纤维素。是阴离子交换纤维素之一。 ...
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细胞的生理、生长、分化、遗传、进化间相关连的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任何生物现象无不来自细胞的功能,所以生物学的所有领域都与细胞学有关。细胞学的独立是从确立M.J.Schleiden(1838)和T.Schwann(1839)的细胞学说才开始的,而大部分细胞学的基础知识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得到的。在这一时期,显微镜的观察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详细地观察到核和其他细胞 ...
CM-纤维素 CM-cellulose 即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为阳离子交换纤维素之一。 ...
通常所说的细胞学说大致可概括为:“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的最根本的因素。”生物是由细胞及其形成物所组成的,这种认识虽从十九世纪初就逐渐形成,但是,直到1838年施莱登(M.J.Schleiden)在植物方面才肯定了这一认识;并且创立了关于细胞繁殖机理的学说。该学说的要点,认为新细胞的萌芽是在原有细胞内产生的(即在细胞内形成细胞)。1839年,施莱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