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动双折射 double refraction of flow,streaming birefringence

在胶体颗粒呈棒状或板状的条件下,这种胶体溶液的流动其颗粒的长轴向液流方向统计性地平行排列,因此即使颗粒本身也不具有光学的异向性,有时也出现双折射。这种双折射,称为流动双折射。利用此现象可以了解颗粒子的长度及其分布。自从J.T.Edsall氏(1930)研制测定装置以来,用流动双折射法,特别是对肌肉的肌纤凝蛋白(actomyosin)和结缔组织的胶原(collagen)进行了研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动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关于生物膜构造的基本想法之一,是指在磷脂质双层膜上分布着保持流动性的蛋白质分子的模型。是辛格(S.J.Singer)和尼可尔松(G.L.Nicolson,1972)提出来的。磷脂分子保持着极性,亲水性大的部分排列在外侧,非极性部分(脂肪酸直链)排列在内侧而构成双层膜。另一方面认为存在于膜上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亲水性大的部分排列在外侧,疏水性部分在膜内排列起来。这一模型使蛋白质分子的旋转、膜面上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动平衡

  内容与动态平衡相同。是由L.Bertalanffy提出的。他认为生物体作为开放系统是处于流动平衡状态,生物体或生命现象表现为层次顺序结构,整个的生物的现象不一定能还原为部分现象,这是生命现象的特征。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感粘病毒组 Orthomyxovirus

  因为它是以宿主细胞的粘蛋白作为受体,所以就用“粘液”(myxo)作为它的名称。以前也叫粘液病毒组(Myxovirus)。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流感病毒就是粘病毒。病毒质粒是直径为80—120毫微米的球体(偶尔也有纤维形的)。被膜内包有螺旋状的核衣壳(宽9毫微米、螺距5毫微米、长800—1000毫微米)。核酸是分子量为 2—5×106的单链RNA,并由数段(subunit)组成,但它不是合成蛋白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体静力学性骨骼 hydrostatic skeleton

亦称流体骨骼。肌肉间的颉颃不依赖具有关节的骨骼系统,而是以体液、软组织、消化管内容物等的压力为媒介来实现的,此时这些压力传导系统可看作是机能上的骨骼。蠕形动物体壁或脊椎动物消化管等的纵行肌与环行肌的颉颃,就是借助于由这些肌内环绕而成的腔内压力进行的,这是典型的流体静力学性骨骼。流体静力学性骨骼,对低等无脊椎动物的运动和体形的维持以及脊椎动物内脏平滑肌的活动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原意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条件的科学。现在已扩展为集群中传染病所有问题的研究,所以也可定义为集群病理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入沟 incurrent canal,inhalent canal

  具有双沟型,复沟型沟系的海绵,连接体表小孔和鞭毛室的细管,其向鞭毛室的开口称为前幽门孔。双沟型的鞭毛室呈吊钟形,大的开口部直接开口于胃腔,leucon型的鞭毛室呈球形,鞭毛室和胃腔连接的第二细管称为流出沟,在鞭毛室和流出沟的分界处或鞭毛室在胃腔的直接开口处称为后幽门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系属于正粘病毒(orthomyxovilus)科流感病毒属的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进袭呼吸系统。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毫微米;但也发现有细丝状及多形粒子。具被膜,粒子中有分子量2—5×106的RNA,此种RNA由6个亚单位组成。病毒粒子带有病毒抗原(V-antigen,表面抗原)及可溶性抗原(S-antigen,核糖核蛋白抗原)。根据S抗原的血清学特异性发现有A,B,C 3种类型。A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

  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属于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科副粘病毒属。是RNA型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90—600毫微米,球状。感染后出现腮腺炎、胰腺炎,有时也可出现脑膜炎。青春期以后患本病时发生睾丸炎和卵巢炎的比率较高,有时成为不妊症的原因。可使各种动物的红细胞凝集,并有溶血和细胞融合能力。可感染一些猴(弥猴、豚尾猴、M.maura等)。接种到孵化7天的鸡胚尿腔内能很好地增殖。使用H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又称酵素。电话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目前已发现2000多种。分子量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生物体内的含量一般极少,能参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生化活动,起催化剂的作用。酶不同于一般的催化剂,它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在常温和常压下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的7次方~10的13次方倍,如一个过氧化氢酶分子在一分钟内能使500万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水和氢,比铁离子的催化效率高10的9次方倍。酶还有严格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痛经

女子在有经期或经期前后的腹部疼痛症。根据痛经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继发性痛经的病因比较明确,常由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肿瘤等引起。治疗继发性痛经在于消除病因。原发性痛经是指自月经初潮起即有的疼痛,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故也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前一二天或来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的青年妇女。引起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身体虚弱、有慢性病、精神紧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灭菌

将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全部杀死或除去的措施。灭菌的方法有加压灭菌、紫外线照射灭菌、过滤除菌和化学药剂灭菌。加压灭菌是在密封的高压蒸气锅中进行的。当锅里的蒸气压力上升到1.05公斤/平方厘米时,蒸汽温度可达121℃。在此高温下,连续20分钟,可将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全部杀死。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微生物细胞DNA同一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导致微生物的变异或死亡。过滤除菌是用细菌漏斗除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听觉

通过听觉系统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觉。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16~20000赫兹,以1000~3000赫兹是最为敏感。由声源振动产生的声波,经两条途径传入内耳:一是通过外耳道、鼓膜和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传递至内耳,即声波的空气传导(气导),此为正常听觉的主要传导途径。二是直接通过颅骨传递至内耳(骨导),此在生理状态下作用甚微,只是当气导发生严惩障碍时,骨导才显重要。声波传入内耳,刺激耳蜗螺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月经周期

育龄妇女和灵长类雌性动物,每隔一个月左右,子宫内膜发生一资助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阴道排血或子宫出血现象,称月经。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在月经周期中出现下列的变化过程:①女性达到 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刺激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唾液

由三对大唾液腺(下颌腺、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许多小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唾液无色无味,PH为6.6~7.1。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0~1.5升(牛、羊等食草动物,每天唾液分泌量多达体重的1/3)。人的唾液中99%是水,有机物主要是唾液淀粉酶、粘多糖、粘蛋白及溶菌酶等,无机物有钠、钾、钙、氯和硫氰离子等。唾液的成分随动物种类不同而民间,人和一些哺乳动物(兔、鼠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视觉

眼受光线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视中枢而获得的主观感觉。主要包含感知光的强弱,辨别物体或符号的轮廓、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色彩。人类眼球呈前面略突出的球形,结构颇似照相机,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折光系统,起凸透镜的作用;眼球壁构成“暗箱”;瞳孔的大小变化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入眼后,经过折光系统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倒像。视网膜由大脑皮层衍化而来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色觉

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而在人脑引起的感觉。色觉是视觉系统的基本机能,对于图像和物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人眼可见光线的波长是390~780毫微米,一般可辨出包括紫、蓝、青、绿、黄、橙、红7种主要颜色在内的120~180种不同的颜色。辨色主要是视锥细胞的功能。因视锥细胞集中分布在视网膜中心部,故该处辨色能力最强,越向周边部,视网膜对绿、红、黄、蓝4种颜色的感受力依次消失。由物理学可知,用红、绿、蓝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部分泌多种激素的总称。根据动物实验和对肾上腺机能障碍病人的临床观察,知道肾上腺皮质分泌着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关系的两大类激素,即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同时还分泌少量性激素。盐皮质激素对人体起着保钠、保水和排钾的作用,在维持人体正常水盐代谢、体液容量和渗透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类包括可的松(皮质素)和氢化可的松(皮质醇)等。这类激素对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都有影响,主要作用是促进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散光

由于角膜表面不平正,晶状体曲度异常造成折光不一致,使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不能同时聚集,导致视物变形、模糊。患者不论借助眼的调节作用还是移动被看目标与眼距离,均得不到清晰的物像。散光多数系角膜的曲率半径不匀以及晶状体的表面曲率不乐所致,可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两种类型。规则散光系指两个具有最大曲率和最小曲率的径线互相垂直,多由于角膜弯曲异常所致,常为先天性的。不规则散光系由各径线的弯曲度不一致所引起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远视

眼的调节处于静态时,近处物体反射的光线入眼后聚焦位置实际在视网膜之后,以致物体不能清晰地在视网膜上成像。主要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者由于角膜及晶状体的折光度过低而造成新生儿与婴幼儿80%都属于“远视”。随着年龄增大,眼轴渐增长,但至成年后仍有50%的人不同程度的远视。远视患者为求得清晰的视力,无论视近视远都需要通过睫状肌收缩致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来进行调节,以使平行光线的聚焦位置前移于视网膜上。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