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外翻出而脱垂于肛门外。如脱出的组织仅为直肠粘膜,即称为部分脱垂;如脱出的组织包括肠壁各层,即称为完全脱垂。在完全脱垂,肛管可能与直肠一同脱出,也可能保持其正常解剖位置,仅直肠通过肛管脱出。临床表现 1.常有便秘腹泻史,或久病、营养不良、腹压增加的病史。 2.排便时有粘膜脱出肛外,自感为柔软团块,初可还纳肛内,病程较长者咳嗽、喷嚏甚至搬物、行走均可脱出 ...
外力的作用致结肠穿孔称为结肠破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及细菌性腹膜炎。 结肠破裂多发生于上腹或两侧腹的创伤,绝大多数为开放伤,闭合伤极小。对比小肠而言,结肠组织愈合能力差,腹腔污染重,因而术后容易形成肠瘘。临床表现 1.腹痛、腹胀、发热。 2.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可伴有休克表现。诊断依据 1.明确的腹部创伤史。 2.上述的临床表现。 3 ...
招风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畸形的构成主要是由于舟甲角角度过大所致。表现为耳廓平坦,与颅骨近似直角,耳廓较大,不完全对移。对耳轮发育不全,耳甲深大,耳舟及对耳轮正常解剖形态消失,耳廓上半部扁平,舟甲角大于150°或完全消失。 正常成人耳廓上端与颅侧壁距离不超过2cm,耳廓整体与颅侧间夹角为30°。招风耳则表现为这一距离的超限,和夹角的扩大,约成90°。畸形多为两侧,轻重程度可不相同,或只见 ...
耳垂缺损是位于耳廓最下端的耳垂遭受外伤或烧(冻)伤或有肿瘤切除情况遗留下来的一种耳部后天性或先天性畸形。其程度不等,缺损或多或少。但因耳垂位于耳下部,不论是否穿戴耳环,都最为引人注目。 耳垂缺损发生率并不少见。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耳垂缺损的程度取决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作用的强度。耳垂修复方法较多,可利用耳后乳突区皮瓣进行修复,方法比较简单,临床上采用较多。也可以利用乳突皮瓣,植皮及埋植耳软骨综 ...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临床表现 1.疼痛:盆膈肌下方脓肿位置较浅,疼痛较重且为跳痛,影响行走和下坐。盆膈肌上方脓肿位置较深、疼痛较轻,多为胀痛。排便时疼痛加剧,可伴排尿困难。 2.中毒症状:有寒战、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脉速等。 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4.检查:盆膈肌下方脓肿可见肛门周围或坐骨直肠窝处 ...
唇缺损是由各种外伤(撕裂伤、火器伤等),感染(坏疽性口腔炎),或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唇瘤等)切除等原因造成的唇粘膜、皮肤或全层唇组织缺损。为毁容性畸形。 唇缺损不仅损毁容貌,亦影响表情,以及进食、语音,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唇缺损,口涎不断外溢更为不便。口腔失去其屏障作用,易受风袭及染患呼吸道感染。儿童期出现者也会导致颌骨发育、齿列和咬合的失常,并伴进食等功能障碍。其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修复 ...
大肠癌(又称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在北美、西欧发病率有较高。大肠癌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性,家族遗传性因素也有所报道。 由于癌瘤生长速度缓慢,在其达到产生症状、体征之前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一般早期不易引起注意,一旦症状出现,通过X线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多数可发现病灶。 根治切除有可能使70%病人得到治愈。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常为最早出现 ...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0%左右)。绝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或便秘、腹泻等。 2.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液质。 3.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必要检查步骤。约80%的直肠癌患者于就诊时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 ...
2,6,8-三羟基嘌呤。在酮型和烯醇型之间具有变构现象。是弱二元酸(pk1=5.4,pk2=10.6),微溶于水(约0.0025%),几乎不溶于醇和醚。加热时也不熔化,400℃以上时分解。是鸟类、陆生爬行类、昆虫类(双翅目除外)等作为氮代谢的主要的最终产物而排出。哺乳类的灵长类及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中排出的也很多,具有比较生物化学的意义(酶缺失现象)。痛风症患者的尿和血液中很多。蝴蝶的翅膀等也含有游离 ...
血液中含多量尿素的现象。海产软骨鱼类的血液和硬骨鱼的血液几乎含等量的盐类,但另外含有2%或2%以上的尿素,此尿素参与血液渗透压的调节。虽然这些软骨鱼类的肾脏,不像硬骨鱼类那样可将由海水进入的盐类积极向体外排出,但相反却具有对尿素不透性的鳃,同时在肾小管处可对尿素进行重吸收的特殊结节很发达,从而能防止尿素逸出体外。淡水软骨鱼类的血液约含0.6%尿素,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还保存着海产软骨鱼类的血液特性。 ...
尿酸氧化的接触酶。亦称尿酸酶(uricase)。以EC1.7.3.3氧化尿酸生成尿囊素、CO2和过氧化氢。 尿酸 2H2O+O2—→尿囊素 CO2 H2O2在哺乳类,只有肝脏、肾脏、脾脏含有此种酶。此外,鱼类、两栖类、斧足类、腹足类、甲壳类、双翅类、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和Aspergillus等霉菌中也含有此酶。人和灵长类动物的组织中无此酶,所以尿的成分中主要是尿酸,没有尿囊素。此酶一分子中, ...
即动物体在氮素代谢过程中产生尿酸的现象。由蛋白质代谢所产生的氨对机体是有害的,所以陆生动物的鸟类、蛇和蜥蜴等类都是以尿酸作为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是与生殖、发生方式相关联,因为这些动物在封闭的卵内进行胚胎发育,在这种情况下若产生大量的尿素必将扰乱渗透压,结果引起尿毒症的发生,所以将尿素改变成不溶性的尿酸的机构也就发达起来。在鸡胚的发育过程中有生成尿酸的时期,可以说就是这种解释的有力证据。关于尿酸合 ...
亦称氨甲酰天冬氨酸,由氨甲酰磷酸和L-天冬氨酸生成,为乳清酸的前体物质,核酸的嘧啶碱基的前体物质。 ...
当抗体使抗原颗粒凝集时,则该抗体即称为凝集素。等于细胞凝集素。 ...
当红细胞和细菌之类的颗粒状结构物同能与其表面物质相结合的物质共存时,后者通过前者的桥梁作用使颗粒状结构物集结在一起的现象,称做凝集(作用)。作为具有凝集作用的物质有:与颗粒表面抗原相对抗的抗体,与红细胞胞膜物质相结合的细胞凝集素以及各种病毒等等。例如,由于抗体保有复数的结合部位,将邻接颗粒上的抗原决定簇彼此之间结合起来的结果,颗粒就集结成大的凝集块,用肉眼可检出其凝集。凝集反应广泛被应用于血型鉴定 ...
酰胺酶之一,为催化尿素水解的酶,EC3.5.1.5。 CO(NH2)2+H2O—→2NH3 CO2 在细菌、霉菌、高等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低等动物、哺乳类的胃粘膜、红血球等中可以找到。红血球中的脲酶可被血清中的某种物质和重金属、氟化物、卤素、硼酸盐、醌、H2O2、SH试剂所抑制,而还原剂、氰酸、蛋白质、亲水胶体则具有保护作用。萨姆纳(J.B.Sumner,1926)曾从刀豆中获得了它的结晶 ...
在琼脂等凝胶内,通过由抗原和抗体引起的沉淀反应,以检查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及组成的方法。出现沉淀反应,形成沉淀线的原理与在液体内进行的沉淀反应相同。从抗原一方和抗体一方扩散开来的两种物质的浓度比,在产生沉淀物最适宜(最适比)的位置上形成沉淀线。作为凝胶扩散法的实际技术有在已加入抗体的凝胶内使抗原扩散的单向扩散试验(singlediffusion test)和在一般的凝胶内使抗原、抗体从个别部位扩散的双 ...
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颗粒不能使比其网眼大的分子进入,但可使比其小的分子渗入内部,渗入程度因分子的大小而异。因此,高分子溶液在通过凝胶柱时,一定大的分子便能很迅速地通过而被滤出。而大小在其以下的分子可依次缓慢地滤出。应用这种原理,按照分子的大小将分子分部过滤的技术称为凝胶过滤或凝胶柱层析。此法由J.Porath等(1969)所创造。通常使用的凝胶是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并可选择桥接度 ...
一般也称rennin,因为容易与血管紧张肽原酶(renin)混淆,国际酶学委员会推荐使用此名,即chymosin,亦称rennet,Chymogen,Lab(德语),remnase。是一种蛋白酶,EC3.4.23.4。存在于幼龄的反刍动物的胃液中,很类似胃蛋白酶,但凝乳作用(即酪蛋白→衍酪蛋白的转变作用)远比胃蛋白酶强。分解血红蛋白的最适pH约3.5。随着动物的生长,胃中的凝乳酶减少,为胃蛋白酶所 ...
指亲水胶体的粒子集聚而变成浓厚的溶胶(Sol),是作为显微镜下的小液滴或肉眼可见的“相”而被分离出来的现象,为H.G.Bungenberg deJong(1929)所命名。把由此分离出来的“相”或体系叫做凝聚层(coacervate)。对于后者,则把液滴叫做凝聚层滴(层),把水层称为平衡液。凝聚层具有流动性(显示牛顿流动),通常显示光学的同向性现象,附着或合并于油滴、炭粉、胭脂红粉或其它种类的凝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