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不亲和性(自身不亲和性)的一种类型,当具有不亲和基因(S基因)的花粉和雌蕊所带的不亲和基因相同时,花粉管的伸长就受到阻碍而防止受精。例如产生花粉的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S1S2,而雌蕊的基因型为S1S3,则含有S1的花粉由于不亲和性,它的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受到阻碍,而含S2基因的花粉由于亲和性所以能够正常伸长。花粉所表现的这种性质是由花粉的基因型、也就是由配子体的基因型所决定的,这种现象称为配子 ...
受精前的卵子或精子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死亡的现象,是合子致死对应词。是造成不育性的原因之一。从广义上说,植物也有配子世代致死的意思,在高等植物的胚囊或花粉管和真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等方面都可看到这种现象。
T.Tanada(1968)所发现的光效应。是指处于水中的根尖切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红光-远红光的可逆作用可附着在玻璃容器壁上的现象而言。在光照后约20秒钟就出现这种效应,它作为依赖于光敏色素的反应而受到重视。例如在预先用磷酸盐溶液冲洗而使容器壁带负电荷的玻璃容器中,加入适当浓度的ATP、吲哚乙酸、维生素C、 MgCl2、KCl的溶液,再把大麦黄化苗次生根的切片放入容器内,在红光下轻轻地搅动溶液 ...
指植物成熟后把种子或孢子一次喷射出来的运动,任何一种喷射运动都是由于细胞的膨压、或由膨压造成的组织压力引起的。喷射运动不是刺激运动。子囊菌类(Ascobolus)的子囊细胞,成熟时渗透压很高,最后顶端破裂,8个孢子连同子囊细胞的内容物一起被释放出来。水霉类(Pilobolus)的单细胞孢子囊柄,用以同样机制发生的紧张释放,使顶端的孢子囊飞出。喷瓜(Ecballium elaterium)的果实随着 ...
又称脑梗死,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夹层动脉瘤、烟雾病、外伤、心脏瓣膜病、颅底肿瘤等。临床表现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LA)发作性神经缺失,持续数分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h0,恢复后无后遗症,可反复发作:颈动脉系统TLA:肢体无力至瘫痪、感觉或语言障碍、单眼黑朦,少数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系统TLA:眩晕、复视、步态不稳、耳鸣、听力和吞咽障碍等。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 ...
颅底骨折大多为颅盖和颅底的联合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发生的原因:(1)颅盖骨折延伸而来。(2)暴力作用于附近的颅底平面。(3)头部挤压伤,暴力使颅骨普遍弯曲变形所致。(4)个别情况下,垂直方向冲击头顶部或从高处坠落时,臀部着地。按其解剖部位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颅底骨折一般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本身无需特殊处理,主要针对颅内、颅底严重的并发伤及预防感染。一般预后较佳。临床表 ...
头皮裂伤可由锐器或钝性致伤物所造成,头皮组织断裂,损伤深浅不一,形态也可不同,出血较多,可致休克,是颅脑损伤中较常见的一种。刃器伤伤口边缘整齐,钝器伤伤口边缘不整齐而呈直线或不规则的裂伤。头皮血运丰富,伤口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较强,一般经治疗后可愈合。临床表现 1.新鲜裂伤在短时间内常流血很多,甚至发生休克。 2.头皮组织部分或完全断裂,深浅程度及范围不一,伤口边缘整齐或不规则。 3.伤部肿胀。 ...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颅骨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而造成血管损伤出血所致。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头伤后发生短暂昏迷,醒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再次发生昏迷,并有脑疝表现。其发生率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占2—3%,在颅内血肿中占25—30%,大多数为急性者和单发性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为严重的继发性病变之一,治疗效果与及时诊治密切相关。只要早期诊断 ...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 ...
神经胶质瘤亦称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间胶质、室管膜、脉络丛上皮、神经元等,起因至今未明,占颅内肿瘤40%左右。常见分类有:星形细胞瘤、星形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松果体细胞瘤、神经元肿瘤及髓母细胞瘤。男性较为多见,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局限性神经损害症状。胶质瘤呈侵袭性生长,无包膜,分 ...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和硬脑膜破损,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约占颅脑损伤的17%。平时多因锐器、钝器打击和坠伤与跌伤所造成,战时则多由火器致伤。临床表现因受伤原因、方式和暴力大小不一而差别悬殊,但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创口及伤道内出血、局灶性脑症状以及易并发感染,特别是火器性颅脑损伤,其伤情多较严重、变化快、疗效较差、后遗症多和死亡率高。临床表现 1.头皮破损,创口或伤道内出血,可 ...
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来自幼稚的血管形成组织的肿瘤,具有先天特性,占颅内肿瘤的1%—2%,高峰发病年龄为30—40岁,男女比例约2:1,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绝大多数位于小脑幕下,幕上者仅占12%—14%,临床表现主要有慢性颅内压增高,一侧小脑功能障碍或偏瘫等,可合并视网膜血管瘤、内脏囊肿,属良性,有囊性和实质性两类,囊性居多,手术切除可根治,早诊早治是关键。临床表现 1.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
颅内转移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大多为癌症转移。癌细胞多见经血流进入颅内,亦有直接侵入者,如鼻咽癌侵入颅底。 原发癌以肺癌多见,可转移至脑内各部位,大多为多发,肿瘤大小不一。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因肿瘤生长快,脑组织反应重,常伴出血,起病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出现早而显著,局部症状严重且范围广。原发癌可同时或几个月内出现。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可用γ-刀或X刀治疗,结果虽不能根 ...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是颅内神经瘤最多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多见于成年人,20岁以下者少见,性别无明显差异,左、右发生率相仿,偶见双侧性。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是良性肿瘤,早诊早治疗效好,肿瘤较大合并颅内高压者手术是唯一出路。临床表现 1.耳鸣或发作性眩晕,一侧听力进行性减退至失聪。 2.进食呛咳、声嘶、咽反射消 ...
黄色瘤病又称Hand-Schuller-Christain病,是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疾病之一,为一种遗传性脂质沉积病,不是肿瘤。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其中常见于3—5岁的男性儿童,偶发于成年人,发病原因未明,一般累及颅骨,其他骨骼发病甚少。典型病人临床表现为地图样颅骨缺损、眼球突出、尿崩症三大症状,尚可有低热、贫血、肌肉酸痛等表现。治疗方法主要为放疗和手术,大多数病人及时治疗能使病情得到缓解。临床 ...
脑挫裂伤是指头部外伤后脑组织发生的器质性损伤。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一般发生在着力部位或对冲部位,严重时可造成脑深部结构的损伤。损伤的脑组织呈不同的点片状出血、破裂、水肿和坏死,常合并有邻近部位局灶性脑水肿或弥散性脑肿胀以及不同程度的颅内血肿。 根据暴力大小、损伤机理和损伤部位,脑挫裂伤有轻重程度之分。临床表现大多为昏迷的时间较长、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脑膜刺激征。伤情严重或处理不及时,致残率和 ...
颅裂是指颅骨的先天性缺损;多发生于头颅的枕部,鼻根部和前颅窝底部较少见。颅裂又可分隐性和显性两类,前者只有简单的颅骨缺失,无隆起包块;后者则有隆起囊性包块,故也称囊性颅裂,据包块的内容物又可分:(1)脑膜膨出;(2)脑膨出;(3)脑膜脑膨出;(4)脑囊状膨出;(5)脑膜脑囊状膨出。 本病发病率无地区及男女差别,但较脊柱裂少,主要为手术治疗。隐性颅裂和显性颅裂中的脑膜膨出、脑膨出,预后较好,其余 ...
脑震荡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无明显变化,发生机理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昏迷、近事遗忘以及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它是最轻的一种脑损伤,经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其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他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合并存在,应注意及时作出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而时间短暂,可以短至数秒钟或数分钟,但不超过半小时 ...
狭颅症是指婴幼儿的颅缝过早闭合,限制头颅的扩大而使颅骨变形并导致脑功能障碍,又称颅缝早闭或颅缝骨化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颅变形、颅内压增高、智力发育障碍和眼部症状。本病发病率无地区性及男女差别,主要是颅缝再造手术治疗;预后大多良好,且生后6个月内手术效果较好,越晚手术效果越差。临床表现 1.头颅变形如舟状头、斜头畸形、短头或扁头和尖头畸形。 2.颅内压增高表现:患儿烦躁不安和呕吐等,可有双侧视 ...
结核性颅骨骨髓炎是指颅骨内结核桿菌感染产生的一种炎症。较为少见,其好发于青少年,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源。感染径路几乎都是通过血行传播。颅骨结核常伴有颈淋巴结结核和其他器官结核。颅骨结核初期仅表现头部包块轻微疼痛,形成脓肿后,不红不痛,脓肿溃破形成瘘管经久不愈。治疗主要抗结核治疗和病灶清除,大多数能痊愈。临床表现 1.表现有盗汗、低热、贫血、消瘦和血沉快等结核病征象。 2.初期颅骨有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