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有四肢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脊髓反射,例如后肢、足的皮肤受到刺激(机械的、电气的、化学的等)同侧的肢会产生屈曲反射。脊髓反射蛙容易进行实验。由于踝、膝、股等关节的屈肌群发生反射,所以对于损伤刺激具有防御反射的意义。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射会扩展到其他三肢,根据情况有时会伴随着侧肌的交叉伸肌反射。用猫作实验省略反射时间是4毫秒左右,可以看到在脊髓内经过2—3个突触。 ...
异缬氨酸isovaline α-氨基酸的一种。为α-氨基甲基乙基乙酸。未发现其天然物,而是根据斯特雷克(Strecker)的氰醇法由甲基乙基酮合成的DL型。DL型的氯乙酰衍生物,在25℃下由猪肾的酰基转移酶作用时,仅引起L-型的不对称水解,可获得良好的收率的L和D型。 ...
对重力刺激的趋性。眼虫和鞭毛虫的衣滴虫属其向上的游走运动,可通过适当的油覆盖液面,证明它是与趋氧性有区别的负趋地性。单鞭金藻的游走子,在6—7℃时呈正反应,在15—20℃时呈负反应。这样与温度有关的情况也见于水蚤类(高温下由负向正转换)。明暗的影响(在明处向正转换)是浮游生物垂直分布的日周变动的原因。蚯蚓在雨天爬出地表的现象,也是由于地下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引起的趋地性的转换(正→负)。水母类的复位 ...
异相形态形成allomorphosis 指不同种类生物的相对生长关系,为广义的异速生长(allometory)的一部分。异相形态形成可以区分为属于同一系统中有很大差异的个体间的异相形态形成(individual allomorphosis)、不同系统、不同品种或不同亚种间的异相形态形成(raceallomorphosis)、同属异种间的异相形态形成(s-pecies-form allomorpho ...
当把电极插入到游动生物浮游的介质中并通以直流电时,生物便向阳极或阴极游动,这种现象称为趋电性。向阳极游动时,称为正趋电性。浮游的细菌类和绿藻类等,多数显示为负趋电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溶液中发生电解,在两极产生各种酸或碱,所以也称为趋化性。原生动物在正常条件下,以显示负趋电性者居多(例如草履虫),而纤毛虫的趋电性是因为在细胞表面的兴奋部位,纤毛产生倒转反应(纤毛逆转)的效应,而成为“极性刺激法则 ...
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在植物界,于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在没有鞭毛依靠滑行运动的蓝藻、硅藻和鼓藻甚至连细胞性粘菌的移动体也具有这种性质。虽然眼虫等是用眼点感光,但其缺少眼点的突变体和本来就没有眼点的双鞭藻仍具有趋光性。动物界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 ...
即由介质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差异形成的刺激所引起的趋向性,称趋化性。例如,细菌对肉汁呈正的趋化性,如将肉汁变为酸性则呈负的趋化性。尤其是大肠菌,其对单糖和氨基酸等是呈正的趋化性,对醋酸、吲哚、苯甲酸等便呈负的趋化性。关于这种现象的机制,根据用突然变异菌株所作的研究证明,是因为作为趋化性刺激源的化学物质中存在着特异的化学感受蛋白质的关系。许多蕨类植物的精子可对苹果酸发生反应;而藓类和苔类的精子则分别对糖 ...
亦称刺激相称性。作为动物的定向趋性是最典型的基本特征。这是J.Loeb的趋性学说的依据。这种趋性的形成是以接收器、调节器、效应器组成的反应系统在构造上和机能上的左右对称为前提。亦即左右的接收器所受到的刺激强度差,使两体侧的运动肌肉之间产主紧张度差,引起体驱的回转,其结果体驱转向刺激源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当两接收器所受到刺激均等时,则体轴的转向则停止,然后沿原来的方向笔直前进,转向趋性单靠刺激强度的 ...
也称趋水流性。指因水流的刺激而引起的趋性。这在植物中粘菌类的变形体是常见的。在直立放置的玻璃板上贴上滤纸,把变形体放在下边,然后把水或培养液等沿玻璃板从上往下少量地流动,此时变形体因抗重力而向上爬,而显示出正趋流性。另外如所周知,鱼有溯流而上的趋流性,这是(1)由于视觉的固有趋性,(2)由于侧腺器官的转向趋性,(3)由于鳍或腹部的接触感觉器的转向趋性等三种因素所控制。可是鲑鱼、鳟鱼的溯河而上,除趋 ...
在具有照相机式眼的各种动物,恰如对着目标一样向一个刺激源(光点)定向前进的趋光性的一种形式。左右两眼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而且即使用两个光源照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会无视某一方面向另一方前进,但这和转向趋光性的情况不同。在寄居蟹和糠蝦等甲壳类身上,因为球形的复眼位于长眼柄的前端,能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光线,因而显示正负两方面的趋目标性;但是多数的昆虫复眼是呈半球形的,来自后方的光不能入射,故仅产 ...
亦称趋风性。是生物体靠气流进行定位的一种现象,与根据水流定位的趋水流性相似。这种现象常见于喜欢飞向上风的虻、蜂、蝶等昆虫。引起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也有由化学刺激(果实的气味,性信息素等)引起的。趋气流性有保留趋性和转位趋性等。
趋性的一种。它与趋化性很难区别,当溶液中的某化学物质主要以其渗透压来夺取机体中的水分而成为刺激时,则称此为趋渗透压性。引起正趋化性的物质浓度升高而转化为负趋化性的时候,可能与趋渗透压性有关。对渗透压的反应,以反应时间长为其特征。
即趋向湿度的性质。与趋渗透压性具有相当类似的性质。变形菌的变形体呈正趋湿性,但在刚形成胞子囊之前的变形菌反而向干燥方向运动,表现为负趋湿性。具有趋湿性的动物,还有鼠妇,蚯蚓等。
指生物对水分的趋性而言。与趋湿性相同,但这里指的是对液态水显示趋性之意。把蚯蚓放到干燥地方时,可向装有水的玻璃皿方向移动,就是趋湿性,但一旦找到水分后就不再移动,这叫做趋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接触趋性的一种。
〔1〕亦称相近。是指不同系统的生物,在进化中逐渐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和性质特征。这一词可用于各种水平上,有时范围很广,如水生动物的鳃呼吸;有时很有局限性,如humming bird(蜂鸟)和hu-mming moth(雀蛾的一种)的相似等。是性状分歧的反义词,也与适应放散相对照。但也有与适应放散相关连而出现的会聚。例如在澳大利亚适应放散的有各种有袋类,其与其他大陆的高等哺乳类具有相似之处。另外还有与生 ...
指由于液体介质或其它介质中的温差产生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趋性。植物通常于10℃左右的温差下就能显著地显有趋温性。由于植物种类的不同,显示正趋温性的适宜温度是很不同的。粘菌的变形体,在温度达到约30℃时就明显地显示出正趋温性,温度再高就显示负趋温性。关于动物的趋温性,已知人虱就有向热放射线的趋性,但大多数是基于温度梯度的运动或指向趋性。无定向运动的最适温度带比较集中的现象(草履虫为24—28℃,人虱为 ...
具有自由运动能力的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引起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一定方向性时称为趋性。运动可分为定位的运动及不定位的运动不定向运动。前者为狭义的趋性,也称定向趋性(topotaxis),通常所说的趋性多指后者。即由于刺激种类的不同,趋性可分为趋化性、趋氧性、趋光性、趋触性、趋渗透压性、趋湿性、趋地性、趋电性、趋温性、趋流性、趋音性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凡向刺激源方向运动者为正趋性,向刺激源相反方向 ...
对某种刺激保持一定位置的反应。特别是对光刺激很易观察到,此时,对光线保持一定角度(定位角)而定位和前进。在昆虫很明显。将投射在网膜上一定点的光点或像继续保留在该点,如此定位体轴,结果出现所谓光指针运动。表现以光源为中心的圆周运动和涡卷运动,见于聚集于灯光下的夜间活动的昆虫、其他昆虫、马陆、鼠妇、海牛、蜗牛、多毛类、鱼类等。蜜蜂和蚂蚁在网膜上保留由太阳方位决定的天空偏光面,以确定归巢的路线,这也是一 ...
指通过药物等人为手段仅去除寄生或共生的小动物后的动物,这里不包括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共存。又把通过隔离等防止寄生(共生)动物的侵入和感染的动物称为无寄生虫动物(unfaunated animal)以资区别。这些都作用为与微生物生态学及与共存有关的实验系统来应用。 ...
把氧作为刺激源的化学趋性特称为趋氧性。好气性细菌和眼虫等单细胞生物由于趋氧性而聚集在含氧气泡的地方,这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见到。证明光合成中有氧产生的恩格尔曼的细菌试验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