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喹吖因(quinacrine)或喹吖因芥子(quin- acrine mustard)染色,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在人的Y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处能看到很强的荧光。在分裂期间的细胞核中也很容易看出这种荧光,因此把它叫做Y染色质或Y小体。由于Y小体只有在男性中才能观察到,所以可用于人的性别鉴定。最近也已被奥林匹克运动会用于检查运动员的性别。然而这种现象只在人和大猩猩中观察到,在黑猩猩和猩猩等其他动物中, ...
在由细胞周期的间期进入分裂前期时,在核内可见到的染色丝缩短,成为稍粗的丝状结构,称此为染色质丝。以后染色质丝逐渐螺旋化,并再凝缩,变粗变短,而成为分裂中期的染色体。
[1]从间期到前期开始时核内的异染色质块。在前期常染色体的一部分异常凝缩的染色中心亦称为前染色体。在间期核中呈分散状态的许多染色中心也是前期染色体的染色小粒,是染色体基本纤维局部强烈发生折叠的异常凝缩部位。由于每一细胞在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具有一个染色中心,所以可以测得间期核中的染色体数目。[2]在果蝇唾液腺染色体中有一个地方是结合的部位,这个部位是由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异染色质块。 ...
指向体细胞分化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将部分染色质放于核外而失掉的过程。某种蛔虫在卵裂过程中放出复合染色体的末端部分,产生了染色质消减,对将来可成为生殖细胞的细胞则无此消减现象。仅生殖细胞所保持的染色质,约占全染色质的24%,此部分DNA的比重较小,据报道有由125及131个碱基对所组成的单位,重复排列约50万次。再者,染色质消减一词也用于指中心粒融合(centric fusion)时,含动原体的染 ...
有丝分裂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分裂相的成分。染色体、核仁也是染色质相的一个重要部分。
亦称剑水蚤型幼虫期。系继后无节幼体之后的挠足类幼虫的一个发育阶段。身体较无节幼体长,前体部和后体部之区分明显。口器之构造接近于成体,尾叉已形成。可进一步分为第一至第六桡足幼体期,第二桡足幼体期后,每期增加1个体节,最后完成10个活动体节。尾鳃蚓属(鲺属Argulus)孵化时亦为桡足幼体,但可发生变态,而具有与桡足亚纲完全不同的外观。 ...
亦称多余染色体,是被称为A染色体的常染色体的对应词。在一组基本染色体外,所含的多余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称为B染色体,它们的数目和大小变化很多。一般在顶端都具有着丝粒,大多含有较多的异染色质。在减数分裂时不能和同样的常染色体配对,而且B染色体彼此之间配对能力也很差。在个体间数目和形状的变化是很显著的,同一个体的细胞中数目也有变化。虽然多数B染色体是没有活性的染色体,但其数目多时可育性降低。已知在植物( ...
气候带之一。指年平均气温20℃以上的地区,包括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年降雨量变动在12,000毫米左右,因地区不同而异。年中均匀降雨的地区,雨期常有两次(10°N—10°S)与一次之分。土壤为具有红壤和砖红壤特征的土壤类型。这个名称自从A.F.W.Schimper(1898)使用于植物分布地带以后,至今也常用于大略的区分。H.G.A.Engler(1905)根据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为旧热带(Pal ...
发病急剧伴有发烧、头疼、虚弱、食欲减退等症状和并发间质性肺炎的疾病,其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或Coxiella)burneti。1935年首先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Queensland)作为人类的疾病而被发现,此后在北美、地中海沿岸地区和非洲等地也有发现。原来它是某些种野兽间由螨类(Haema- Physalis humerosa和Ixodes holocyclus)为媒介所传染的 ...
指基因内无论自发或经诱变剂处理后特别容易发生突变的部位。这样的部位最初是在研究T4噬菌体的rⅡ基因座位的自发突变时发现的。基因中存在这样的部位意味着在DNA中碱基存在着某种特殊排列的地方,在自发或经诱变剂处理后,这些地方的DNA的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 ...
处于次稳定状态固定的能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活化变成电子的激发能,进而再以光子的形式放出称此物理现象为热发光。植物的叶或叶绿体在低温下用光照射后,当温度上升时便可观察到热发光。其光谱与叶绿素a的荧光光谱类似。
这个定律有多种表现,在独立系统(闭锁系统)内,熵的变化(dS)没有负值,这个表现对生物学来说是最有用的。因为生物体是开放系统,I.Prigo- gine(1947)把这个概念扩大为除系统内的熵变化(diS)外,还考虑到系统内外间的熵的运输(deS),作为dS=diS deS,一见便知生物体是违反第二定律的。K.S.Trincher(1965)认为熵的概念并不适合于生物体,但一般尚未承认。 ...
一般是指对热量进行测量的装置而言。在生物学中,特别是指在测定营养元素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热量,以及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装置(也有用生物热量计bio-calorimeter一词的)。有直接热量计与间接热量计。前者是对营养元素燃烧时所产生热量的直接测定,或将生物体放入密闭的室内,测定散发热量的装置;后者是测定气体交换,根据测定结果以算出能量代谢的装置。Berthelot·M- ahler ...
投向生物的辐射能被生物体表吸收后,能量的形态发生转换,分为反射、不同波长的辐射、蒸发散出的潜热、温度上升、化学能等,但合计起来并没增减,即收入与支出相等。这种热平衡的原理,除被利用于气候学、气象学的分析外,在生物学方面,尤其在生态学的分析上也有所利用。例如植物群落上植物群落内的CO2、水蒸气等物质的运输上紊乱气流扩散系数的确定、一枚叶片的气体交换,特别是蒸腾速度的解析,其他日照下的昆虫生活、毛皮动 ...
指生物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而死亡。动物体由于外部环境温度的升高体温也升高,物质代谢增强,一般活动力亦增高。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则出现不安、兴奋状态和躲避行动。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发生障碍而陷于热昏睡(heat coma)。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则可死亡。致死温度可因受热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别。各种生物对热的抵抗力有很大差异,能耐受相当高温的温泉生物等是和各种类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即或是同一种生物也因性别、发育阶段 ...
把感染病毒的植物放在30—50℃的温度下数分钟乃至数月,因为病株内的病毒被钝化,从而使病株复康。这仅适用于一部分病毒病。此疗法已施行于马铃薯、大丽菊、草莓、石竹和甘蔗等方面。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为预防稻瘟病,在播种前把稻种浸于温水中的冷水温汤浸种法。 ...
指将生物的整体、组织、细胞等从其生活的温度范围内急剧地从低温移向高温时,可显著地促进合成的一组蛋白质。例如将果蝇的幼虫或培养细胞从28℃移至35℃时,则几乎大部分的蛋白质合成停止;与此相反,而休克蛋白的合成却反而被促进。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在转录DNA的合成(转录)阶段产生的。同样的现象也见于哺乳类动物、培养细胞、原生动物、植物组织和细菌等。另外观察到,由休克以外的其他处理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这种现 ...
指在恒温动物个体代谢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中,代谢量最小时的环境温度范围,缩写为TNZ。在此范围内即使外界温度变化,而代谢量并不变化。这是因为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或扩张以及毛的竖立等而对散热加以控制和调节。在TNZ的下限(lower critic- al temperature)体表或其外层(绒毛或羽毛)的热传导度最小,而外界温度低于此限则通过战慓或非战慓产热(NST)使代谢量上升。TNZ上限(uppe ...
简称HLA.在人类方面是红细胞以外存在于几乎所有组织细胞胞膜的抗原,显示出每个个体特有的特异性。是与ABO血型抗原一起决定皮肤或器官移植成败的组织相合性抗原中最主要的抗原。由于采用人白细胞来鉴定此种抗原的类型,故有此命名。 ...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目前,以一元论占主要地位。以一种化石灵长类来确定人类祖先或人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迄今,还未得到肯定的结论。森林古猿类和山猿类虽曾作为人类祖先的候补者,但目前人们已将视线转移到从中新世末到更新世初的拉玛古猿上来。然而,最近这一主张则遭到严厉的批判,尚未得到肯定。认为将人类进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则是妥当的。即(1)第三纪灵长类:即上述的拉玛古猿等;(2)早期猿人类:即南方古猿类。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