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花序和伞形花序的中间型。有柄花着生于花序轴的位置成总状,但花柄有长短,与平顶相似而接近伞形。蔷薇(Rosa spp.)和日本樱花(Prunusyedoensis)常不显明,十字花科(Crusiferae)的花序在开完时虽为总状,但花开时由于下方花柄的伸长,很快成为平顶状,与本型相似。
复合花序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伞形花序的重复,也可以理解为圆锥花序带有伞形花序的形式。紫苑(Aster tataricas)、美花风毛菊(Saussureapulchella)、泽兰(Eupatorium stoechadosmum)就是头状花序具有这种排列的三次分歧花序。
指花轴顶端由许多有柄花组成的花序,如伞形科(Umbelliferae)、五加科(Araliaceae)的基本花序。有从花柄等长球形的到愈向周边花柄愈长而成为平顶状的各种形态。
在眼的光学系统中产生的象散现象。屈光面(主要是角膜)的曲率,若因经线方向出现差异时,则来自光点的光就不能会聚于一个焦点上,而产生前后两条焦线,因而妨碍清晰的视觉。如果在看绘有许多放射状直线的散光表时,不能同时调节使所有的直线都清晰,由此即可检知散光。这种散光称为正散光或规则性散光(astigmatismus regularis)。最大曲率的径线(强主径线)与最小曲率径线(弱主径线)一般是正交的、强 ...
指春材或秋材、导管的大小大体相等,并在年轮上作均匀分布的木材。因此,年轮的界限不明显多在双子叶植物,如悬铃木〔法国梧桐(Platanusorientalis)〕、樟(Cinnamomum camphora)、钝齿水青(Fagus crenatu)、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var.gaponica)、胡桃(Guglansspp.)等。图为黑柳(Salixnigra)木材的横切面。
单子叶植物类的茎中柱,从断面看,为多数的外韧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内。一般在茎内侧维管束大而稀疏,靠近表皮的小而密。从叶的附着点的下方,有数个向外侧或一度向茎的内方(此为髓维管束)移动,在节上,则作为叶的维管束(叶迹)外出。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化以后,维管束内不留有形成层,因此不能增粗,但也有在基本组织内出现次生的形成层而能增粗的〔例如百合科(Liliaceae)的龙血树(Dracaena draco) ...
不具囊胚腔的一种囊胚类型(与作为卵期一个阶段的桑椹有区别)。这种类型囊胚,系多数细胞的球状结块,可看作是囊胚的一种极端类型。一般无腔囊胚具有与囊胚腔位置相应的点或面,而各细胞在内部均与这些点或面相接,而相对的另侧即背侧则必朝向外界,相反地而桑椹囊胚则缺少与囊胚腔相应的部位,所以两者概可以其有否不显露于外界的细胞这点来区别〔如刺细胞动物水螅虫类的棒螅(clava)。
终止于肌梭梭内纤维的一种受纳器,在梭内纤维中,为位于细核锁纤维中心部附近,呈花枝状的向心神经的终末。这种神经纤维比粗的终止于核囊纤维的螺旋末梢细,后者称Ⅰa群纤维(径12微米以上)前者称Ⅱ群纤维(径4—12微米)。Ⅱ群纤维的放电阈值比Ⅰa群高,同时在肌伸展期,逐渐增加放电,持续整个伸展期。Ⅰa群的放电与肌伸展速度和长度成正比,相反而Ⅱ群的放电是其长度的函数,与长度变化的速度无关系。
多细胞动物全裂卵的卵裂期,卵裂球形成团块状时期的胚胎,卵裂腔几乎没有或者很小。桑椹胚因其外形与桑实相似而得名。桑椹胚时期称为桑椹期(morula stage)。另外桑椹胚这一名称,有的对部分卵裂球处于相同发生阶段的胚胎也有使用。桑椹胚与桑椹囊胚是有区别的。
具有对材料表面立体结构直接观功能的电子显微镜。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原材料表面的立体结构时,必须用间接的复制法,但扫描电子显微镜则是用电磁透镜使集中的电子射线细束在材料表面扫描,并将从材料表面产生的次级电子、反射电子等放大,而使这些量子强度变为辉度,在布劳恩管上成像。如与分析材料内元素产生的特征X射线的X线微量分析器一同使用,可以作为检验材料内特定元素和确定其分布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通常分辨能力 ...
对占有固定位置的透镜等光学系统,能使感光部位周期性地振动的眼,称扫描眼。甲壳纲桡足亚纲之浆剑水蚤(Copilia)的眼虽为单眼,但藉附着于其感光部位(视细胞)之肌肉,视细胞能穿过正中线而作摆样振动(0.5—10赫兹),穿过位于前方之角膜透镜的焦点面而扫描。蝇虎的1对中央眼亦为一种扫描眼,藉一端附着于背甲,另一端附着于感光部位的6组动眼肌,感光部位除对物体作追踪运动(trackingmovement ...
芳香族氨基酸之一。L型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蛋白质中,但含量低,在胶原蛋白和丝心蛋白不存在。如同酪氨酸一样,遇硝酸呈现黄色,可借助于Hopkins-Cole反应(蓝紫色)、溴水的红紫色反应(古武反应)和其它各种显色反应进行检测。存在于茄科植物Hypaphours subrumbrans的种子里的色氨酸三甲基内盐(hypaphorine)就是色氨酸的甘氨酸三甲内盐(befaine)。是必需氨基酸之一。 ...
亦称为色氨酸-2,3-加双氧酶,色氨酸吡咯酶,色氨酸氧化酶,色氨酸过氧化酶。是催化L-色氨酸的吲哚核发生开裂形成甲酰犬尿氨酸反应的酶。EC.1.13.11.11。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动物存在于肝脏里,以高铁血红素为辅酶,能为像维生素C那种还原剂所活化。如果有底物色氨酸存在,高铁血红素结合能力增强,酶趋向于稳定。因此,当给动物色氨酸时就能延长此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加酶量。此外,副肾皮质激素也能使 ...
存在于细菌和霉菌中的酶,可从吲哚化合物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EC.4.2.1.20。在大肠杆菌里由A、B二种蛋白质组成,A蛋白质仅进行(3)反应,B蛋白质含有磷酸吡哆醛,能够进行(2)和(4)反应。由于两者合在一起,(1)的反应就进行得最强,所以认为反应(1)大概是真正的反应。大肠杆菌中,A蛋白质分子量为29,500,B蛋白质为10万8千。两者都由二个亚茶组成。 (1)吲哚甘油磷酸+丝氨酸→色氨酸 ...
由色氨酸脱羧形成的胺。由胺氧化酶氧化形成。为哈尔满(Harman)形成的前体(→哈尔满生物碱)。5-羟基衍生物(5-羟色胺,5-HT)存在于哺乳类的血浆和两栖类的皮肤中,具有血管收缩作用。
催化色氨酸厌氧分解产生吲哚和丙酮酸和氨的反应的酶,EC.1.13.11.11。在微生物中特别是大肠杆菌有大量存在,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对半胱氨酸和丝氨酸也有一定作用。在动物体内无此酶。
能辨别不同波长光波的感觉。亦称色觉。人不只能辨别亮度,也能察觉色这种光的质的差异。人的可视区域(visible range)约在波长400—760毫微米之间,据说在此范围内能分辨出165种单色光色调。脊椎动物,只在昼视觉时才有色感觉,这与锥细胞有关。灵长类对色光感度可随视网膜部位而异,在仅有锥细胞的中央凹处为最大,越向周边越弱。关于色觉机制很早就进行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计有杨-赫尔姆霍茨(Youn ...
缺乏色调辨别能力的状态。作为人的病症已知有两类:全色盲和部分色盲。与夜盲症相反,其原因是锥细胞功能不全。全色盲相当于锥细胞功能完全缺乏的状态,完全没有色调感觉,因为仅仅能感到明暗的差别,以在明暗适应时其视感度曲线并无不同,而与正常人黄昏视的曲线是一致的。不能观察到满金野现象。有的视力低下(0.08),而在昼间感到眩目,丧失视功能。部分色盲又有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之分,前者进一步又可分为红色盲或甲型色 ...
亦称色感视野,也就是感觉色调的视野范围。人的色感觉和明暗感觉相反,在网膜的中心部为最发达,在周边则随中心距的增大色的饱和度和识别色调的数量都减低。随中心距的增加,比绿色波长更长的光感觉是黄色,而波长短的光感觉是青色。只有两种颜色绿色和紫红色在周边视觉中不改变颜色,它们被称做原始色(Protocolor)、稳定色(stable color)、不变色(invariable color)等。在更大的离心 ...
色霉素A3 是灰色链丝菌(放线菌)7号产生的抗肿性抗菌物质。作用机制是阻抑RNA聚合酶,在抗菌物质与模板DNA的鸟苷基结合方面是同放线菌素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