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RNA small nuclear RNA之缩写,也称为核内低分子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为一组代谢稳定的低分子RNA之总称。因分子种类不同,有的可出现于细胞质中。已知在哺乳类动物中有多种,如U1A,U1B,U1C,U2U3A,U3B,U4,U6,4.5SⅠ.4.5SⅡ,4.5SⅢ,5SⅢ等。由于这些snRNA命名法不统一,所以同一种分子常有不同的名称。例如U2也称为SnC,U3称 ...
在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腱上所看到的感觉神经的叶状终末。电鳗(Electrophorus elec-tricus)除具有600—800V发电能力的发电器官之外,在其身体后部具有发电能力弱的发电器官,这些就是萨克斯器官。构成这种器官的发电单元的发电能力和主器官的一样,有一百几十毫伏,但各发电单元的间隔是比较大的。有人考虑它是否具有方向探测装置的发信机的作用。 ...
鳐类头部发电器官的周围皮下大量聚集的触觉感受器的一种。它是完全闭合的直径为2—3毫米的滤泡,上面附着腱状的丝,并被一层扁平上皮所包裹。这层上皮在基底部分化为产生有毛感觉细胞的上皮。对萨维舍器官与发电器官的机能有否关系这点,由于有些鱼类有发电器官但无萨维舍器官,因而存在着疑问。
水中生活的动物最常见的呼吸器官。具有排泄和渗透调节机能。脊椎动物中,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的幼体和一部分成体。在脊椎动物咽头的左右侧壁,有前后排列数对的鳃裂与外界相通,而鳃是在鳃裂的前后壁,按背腹方向排列的扁平的粘膜褶襞。这种粘膜的扁平褶襞称为鳃瓣,其中血管很发达。鳃裂的一侧即前壁或后壁的鳃瓣列总称为片鳃(或半鳃)。鳃裂与鳃裂的隔壁称为鳃间隔,其内部的咽头依靠鳃弓支持。鲨和鳐类的鳃间隔很发达,所以长在 ...
两栖类胚胎,来来外鳃形成部位的盘状隆起,也称为鳃隆起(branchial ridge)。其前后为与咽头壁扩张成的鳃囊相对应的鳃沟(体表浅沟)所间隔。不久在其中间也生出鳃沟使鳃弓变得明显,再由鳃弓外表面的突起形成外鳃。也称为鳃叶或鳃小叶(gill leaflet bran-chial leaflet)。 ...
脊椎动物胚体中出现的基板之一。神经管闭合以后,在鳃的正上方,出现的前后伸长的表皮增厚。根据在两栖类上的研究,这一部分从表皮分离出来以后,一部分和前内耳基板(外胚层系中胚层,即神经冠)的细胞合并形成颜面神经节,一部分和后内耳基板的细胞以及外胚层系中胚层(神经冠)的细胞合并,形成舌咽-迷走神经节。
见于两栖类中无尾类的颈部,是卵形微带红色的1对小体。是来源于第三乃至第五鳃囊的一种鳃性器官,和鳃没关系,由于是从颈静脉附近生出来的,所以也叫颈小体(德Jugular kǒrperchen)。
在脊椎动物接近前肠前端所形成的宽腔,以后分化成为咽头。由于在此部位左右壁上生出鳃裂,故有此名。也有称为呼吸肠(pneogaster)的。
这是脊椎动物从心脏将血液输送到鳃、再从鳃输送到通向背大动脉的血管。在鱼类从动脉干(腹行大动脉)开始左右对称,沿着鳃弓分枝,称为输入鳃动脉。此血管在所有的鳃瓣内分枝,成为鳃毛细血管,在那里进行气体交换而变成动脉血。血液从此沿鳃弓上行,由输出鳃动脉(鳃静脉),汇合于背侧动脉。
在硬骨鱼类,其鳃间隔退缩,成为全鳃,鳃瓣的大部分成为游离状态,为保护鳃瓣,覆在鳃裂外面的鳃盖很发达。鳃盖朝向第二内脏弓的外壁后方。生成为扁平的皱襞,其内腔称为鳃腔(亦称为鳃室)。鳃盖由其后端的鳃盖缝(opercular slit)与外界相通。鲨鱼和鳐类的鳃盖不发达,鳃裂直接开于外界。另外无尾类的幼体,有与硬骨鱼相似的发达的鳃盖,但其后端大部分与腹部皮肤相癒接,仅在左体侧残留有相当于鳃盖缝的小孔(呼 ...
硬骨鱼类的鳃盖,原来是从相当于鳃弓的第二内脏弓的外壁发育的,常常在它的内面生出鳃瓣,形成具有机能的鳃。称为鳃盖鳃。也有称为伪鳃的。
脊椎动物颈部两侧横走的皱襞。原为呼吸器官,盲鳗有15对,七鳃鳗有8对,软骨鱼类一般有7对,少数有9对,硬骨鱼、两栖类、爬行类各为6对,鸟类、哺乳类各5对,在发生的一定时期出现,或终生存在。鳃弓的内面覆以内胚层性的鳃肠粘膜,外面覆以外胚层性的表皮。鳃弓中最前部的即第一鳃弓是颌弓,其次是舌弓,以下则称为鳃弓。在哺乳类,颌弓的表面分化成耳壳前半、外耳道、鼓膜外侧面、颊部、口唇、大唾液腺、颌、口腔前庭、舌 ...
亦称脏骨。是发生在鳃弓中的骨骼,构成所谓咽颅,在低等脊椎动物中虽然终生是软骨的,但到硬骨鱼以上前部发生骨化,并且变形分化,形成颅骨。后部残存形成喉头软骨。在板鳃类各鳃弓从背向腹与咽鳃节(pharyngobranchial,内侧端达脊柱)、上鳃节(epibranchial)、角鳃节(ceratobranchial)、下鳃节(hypobrainchial)相连,两侧的下鳃节由纵行排列于腹侧正中线的 ...
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外呼吸方式。呼吸介质(水),不断地流过鳃的表面。对鱼类来说,呼吸水流的方向是与二次性鳃瓣(secondary lamellae)的毛细血管血流相反(对流原理counter-currentprinciple),因此二次性鳃瓣的血流与水之间,常可保持一定的氧张力梯度,而血流通过水常保持有效的氧饱和。
即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幼体等的血管系统。从体的腹前方心脏流出的血液,向前分成4对或4对以上的左右对称的分支,通过鳃在背中线汇聚成背大动脉,再向后分支于体的各部。静脉血集中于静脉,前行于腹侧,经肝门脉→肝脏→肝静脉以及肾门脉→肾脏→肾静脉,血液汇合返回心脏。与文昌鱼型循环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出现了肾门脉系统。
在脊椎动物的个体发生中,尾芽期前后的胚,于咽头的左右侧壁(内胚层)前后一定间隔形成数对向外的膨出,这种于背腹上生成的长形的内胚层囊状构造叫做内脏囊(或咽囊,广义的鳃囊)。内脏囊由中胚层向左右排挤与体表外胚层相接,但外胚层与此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浅的凹陷,称为内脏沟(或称咽沟,广义的鳃沟)。由于动物的不同,在一定的部位,内脏囊和内脏沟之间的间隔消失,咽腔由此与外界相通。这相通的部位称为内脏裂。(广义的鳃 ...
圆口类在鳃裂中间扩张而成为鳃囊,其中生出许多鳃叶而形成鳃。鳃囊的数目一般为6—8对,多者达10—14对。在鳃囊与咽头之间为水的流入管,它与体外之间的部分,成为流出管。八目鳗具有7对鳃囊,它的流入管在食道下面,开口于口腔的盲囊状的1条呼吸管(respiratory tube)内。分别通过流出管开口于体外,盲鳗的鳃囊为6对,流入管直接开口于咽头,但流出管在各体侧汇合成1个开口。
文昌鱼及海鞘类从围咽带到鳃囊背面中线上的纤毛沟,其前端向左右分开与鳃下沟相连。与周围的组织一起,被称为背板线,在复海鞘类则分成几个叶状突起(languet)。
亦称为鳃耙。为鱼类和两栖类的幼体,于鳃弓的咽头侧面排列生长的结节状或纤维状的突起。可防止食物泥沙等和水一起进入到鳃裂,起过滤作用。因此以其它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物的鱼类,骨质突起不发达,但以浮游生物为食饵的鱼类则细长而发达。鲨类中,多数是没有鳃筛的。
软体动物斧足类的真斧足类、通过鳃瓣中气体交换后的排水经路,是鳃瓣沿附着于内脏块基部前后走行的细管。在外鳃瓣上的叫外鳃上腔,在内鳃瓣上的叫内鳃上腔,都是在外套腔的背后端与出血管的内腔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