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观客体的挂图中,“形”是被知觉者选出来的希望看到的事物或事件,它是知觉者感到有趣、想知道并有吸引力的东西,即目标刺激。“基”是构成背景的一切因素。在双孢蘑菇的挂图上,双孢蘑菇是教师要讲的内容,是形,草地、昆虫、灌木和其他蘑菇,则是基。根据不同排列,基可以衬托或加强“形”,也会混淆“形”。双孢蘑菇有草地和昆虫等,就衬托了“形”,使双孢蘑菇的大小和生长地方更加明显。 ...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管的不同部位,吸收速度不同。在口腔和食道,食物不被吸收。少量水分及水溶性物质,如钠、钾、葡萄糖、氨基酸等可通过胃粘膜被吸收,乙醇亦能在胃内迅速被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成人小肠约5~6米,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褶,皱褶上又有大量绒毛,每根绒毛上皮游离面还有1000~3000根微绒毛,因而吸收面积极大。肠腔内物质需先通过上 ...
苔藓植物地钱等的雄株(雄配子体)上,植物体背面中肋上的着生精子器的结构。由托柄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盘上有若干个精子器腔,每腔有小孔开口于托盘的上表面,腔内着生1精子器。成熟时,精子器顶端开裂,精子经精子器腔的小孔释放。 ...
在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由叶片基部叶缘向两侧伸出的耳状小突起。在分类上,可根据叶耳的有无、形状大小等作为鉴别植物种的依据。 ...
存在于叶绿体中的绿色色素。有a、b、c和d4种。凡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植物均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存在于高等植物、绿藻和眼虫藻中;叶绿素c存在于硅藻、鞭毛藻和褐藻中,叶绿素d存在于红藻。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由4个吡咯环通过4个甲烯基(=CH—)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称为卟啉(环上有侧链)。卟啉环中央结合着1个镁原子,并有一环戊酮(Ⅴ),在环Ⅳ上的丙酸被叶绿醇(C20H39OH)酯化(见图)、皂化 ...
藜科。 二年生草本。根圆锥状或纺锤状,多汁。茎直立,具条棱。基生叶丛生,具长柄;叶片长圆形,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宽楔形,全缘。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或成顶生圆锥花序。花两性,花被片5;雄蕊5,柱头3。胞果2~3个成一簇,通称种球。原产欧洲。为中温带地区主要栽培糖料作物,性耐寒、耐旱、耐盐碱。世界甜菜产区在东欧平原和西北欧地区,其中原苏联占世界甜菜种植面积的40%,产量占25~30%。我国甜菜主要 ...
主要指叶片的结构。叶片通常为绿色的扁平体,是叶的主要部分,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表皮 通常由一层生活的表皮细胞组成,覆盖在整个叶片的表面,可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亦有由多层细胞组成的复表皮,如夹竹桃和印度橡皮树。表皮细胞一般形状不规划,侧壁常呈波状,彼此凸凹镶嵌,使之成为无细胞间隙的紧密连接的组织。一般植物的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外壁常加厚并角质化,其外方常覆盖着一层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 ...
自养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体内的有机物的过程。有3种类型: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及绿色植物分别具有细菌叶绿素及叶绿素,借以吸收光能,作为能源同化二氧化碳。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其中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最广泛,合成有机物最多,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
亦称C3-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仅以C3途径同化二氧化碳的植物。如小麦、大豆、烟草及菠菜等。与C4植物相比,它们的光呼吸及二氧化碳补偿点(50~150ppm)均高;光饱和点(2~3万米烛光)、光合作用最适温度(15~25℃)低,在强光及其他条件适合情况下,光合速率(10~40CO2毫克·分米-2·小时-1)也低。 ...
亦称四碳二羧酸循环(C4-dicarboxylic cycle)。光合碳同化的辅助途径。起源于热带及亚热带的一些植物,在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二氧化碳首次被固定的接受体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C4-羧酸——草酰乙酸。在NADP-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为苹果酸(C4-酸),它由叶肉细胞运到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经脱羧释放二氧化碳并形成C3-酸,C3-酸又回到叶肉 ...
植物绿色细胞中存在的有色质体。其内含有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高等植物中一般呈椭圆形,长轴4~10微米,短轴2~4微米。它被双层膜(称为外被)包围着,内部为层膜系统和基质(或称间质)所组成。在电镜下观察,每一层膜是由双层膜组成扁平的囊,中间是隙,称为类囊体(thylakoid)。类囊体沿长轴平行排列,在一定区域排列紧密,类似一摞硬币,称为基粒(grana),其中的类囊体称基 ...
叶片上可见的脉纹。由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或维管束及其外围的机械组织组成。为叶的输导组织与支持结构。它一方面为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输出光合产物,另一方面又支撑着叶片,使能伸展于空间,保证叶的生理功能顺利进行。叶脉在叶片中呈有规律地分布,通过叶柄与茎内的维管组织相连。 叶脉的排列方式称为脉序,主要有三类:(1)网状脉序,具有明显的主脉,主脉分出侧脉,侧脉一再分枝,形成细脉,最小的细脉互相连接形成 ...
又称原植体。无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的植物体。如藻类、地衣、真菌等植物的营养体。通常为片状或丝状。其形态和组织分化程度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如水绵的植物体是由单列细胞组成的不分枝的丝状体。紫菜的植物体为一种很薄的叶状体,大多数由1层细胞组成,缺少组织分化。海带的植物体可区分为固着器、带柄和带片三部分,带柄和带片已有明显的组织分化,有表皮、皮层和髓部三层组织。 ...
又名芋头。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块茎通常卵形。叶具长柄,叶片卵形,盾状着生。很少开花,佛焰苞长达20厘米,下部成筒状,长约4厘米,绿色,上部披针形,内卷,黄色;肉穗花序下为雌花,上部为雄花,顶端具附属体,原产亚洲南部,现广植热带各地,我国南方各省广为栽培,块茎供食用,亦可药用。用块茎繁殖。 ...
亦称需水量。植物在一定生长期中,所消耗的水分总量与这个时期所产生的总干物质量的比值。通常以生产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表示。该数值因植物种类而异,玉米为368,小麦为513,高粱322。同一种植物因外界条件及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玉米总是比小麦的需水量少,这就表示不同作物生产1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所需的水量不等,即对水分的利用率不等,玉米对水分利用率高于小麦。因此,需水量对计算灌水量有一定参考 ...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常绿或落叶木本,仅无根藤属是无叶寄生小藤本。叶及树皮均有油细胞,含挥发油。单叶互生,革质,全缘,三出泳或羽状脉,背面常有灰白色粉末,无托叶。花常两性,辐射对称,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花各部轮生,3基数;花被6~4,同形,排成2轮,花被管短,在结实时增大而宿存,或脱落;雄蕊9(12~3),成3~4轮,常有第4轮退化雄蕊;花药4~2室,瓣裂,第三轮雄蕊花药外 ...
研究各种植物和植被在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规律、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学者洪堡(A.von Humboldt)被认为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根据研究的内容,可分为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两大方面。前者探讨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后者研究各地区植被的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尤其着重研究这些因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植物地理学是一门综 ...
某一地区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如长白山植被主要由森林群落组成,而华北植被则由森林、灌丛和草甸群落组成。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 ...
一种天然的细胞分裂素。化学名称为6-(4羟基-3-甲基-2-反丁烯基)氨基嘌呤。它是从甜玉米灌浆期的籽粒中提取并结晶出的第1个天然细胞分裂素。已能人工合成。 ...
一大类含叶绿素及其他光合色素的低等植物。为植物界中最原始的类群。除少数海产种类外,植物体大多微小。藻体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和叶状体等多种类型,但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属于原植体。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结构。有性生殖过程形成的合子不发育成胚,而直接发育成幼体。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也有的生活于潮湿的土表、树皮及岩石上,即使在终年积雪的两极及高山雪线以上的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