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的体温升高。因机体产热过多(如剧烈运动),或环境过热,使散热受阻,不属发热范畴。 ...
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进行全部胚胎发育过程。卵在体内受精。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等条件,使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程度。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少数爬行类和鱼类为胎生。 ...
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动物推倒或翻转,它可以迅速翻正,恢复直立,此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由于动物翻倒后,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与前庭迷路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首先复正。头部复正造成颈肌扭转,颈肌内的感受器发生兴奋,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直立。如破坏动物两侧迷路,遮盖眼睛,翻正反射就不出现。说明视觉及前庭迷路在完成翻正反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翻正反射要靠中脑的 ...
组织细胞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简称自律性。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称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其单位时间(分)内能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哺乳动物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来自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起搏细胞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形成是以膜电位在舒张期(4期)自动除极为基础。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在舒张期(4期)复极化达最大值(又称最大舒张位)时,即自动、缓慢去极化,达 ...
硬骨组织工程的终极目标,在能于解剖学所需之位置上,精确地产生骨胳愈合反应。在临床上,必须能够与四周原有的骨胳整合,并产生足够的机械支撑性质。组织工程的核心概念中,有几个基本要素:(1)细胞:即在硬骨组织工程上,必须找到能产生骨胳的细胞。(2)支架:意即能携带成骨细胞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填补骨缺损的位置之后,能使成骨细胞贴附、移行、分化与繁殖。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之为具有「骨传导」性质。(3)生物性 ...
在成人气喘的病例当中,约有 15% 的病因可归因于工作场所的暴露。一般来说,劳工在工作时因职业性的暴露使其气喘症状发作或更趋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如周末或休假等,上述的症状会有减轻的现象。然而,也有另一种可能性是在未接触职业性暴露时,劳工的气喘症状仍然持续地发生,这种情形也使得临床诊断的困难度增加。 诊断职业性气喘的标准包括:劳工暴露在此工作环境中会使其呼吸产生不顺畅或不良的现象。诊断职业 ...
体重要维持在什么程度才叫做标准呢?目前营养学界是利用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来判定体位是否标准,全球统一的 BMI 计算方法是 身体质量指数等于将人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体重 60 公斤,身高 1.6 公尺的人,其身体质量指数为 23.4。 肥胖会对个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一般认为肥胖的人其社会竞争力较差,不管是交友或是求职,肥胖的人总是遭 ...
生物性人工肝脏于 1987 年首次应用在临床治疗上,它是利用冷冻的兔肝细胞,使其存活在一个充填许多中空纤维管卷筒的内腔里,藉由供给营养及生长要素来维持包埋在其内的肝细胞活性和功能。同时,病人的血液在此装置中会先通过一个分离血浆的储存处,将血球与血浆分离,然后让血浆通过一个活性碳过滤器后,进入充填中空纤维管的卷筒中。血液中的毒素即可经由其中空纤维薄膜,渗入内腔而被包埋在内腔的肝细胞所代谢,被解毒后的 ...
饥饿胃的收缩幅度增加。曾被称为“饍食的收缩”,它可掠夺掉任何形式的收缩,一般在胃排空时收缩消失。在饥饿出现前的期间,Ⅰ型波行经胃窦约占25%,Ⅱ型波15%,其余60%处于胃安静状态。如此时继续禁食,出现胃活动增强,Ⅱ型波增加,约占50%,在各波之间可能有不完全舒张。 ...
指单位时间内从肾脏排出菊粉的总量,相当于多少毫升血浆所含的量,此血浆毫升数即菊粉的血浆清除率,简称菊粉清除率。菊粉是人体内不含有的一种多糖,试验时从静脉注入,保持其在血浆中的浓度(P)为1毫克/100毫升,测定受试者尿排出量(V)为1毫升/分钟,尿中菊粉浓度(u)为125毫克/100毫升,则 =125毫升/分钟 菊粉不参加体内代谢,对人体无害,分 ...
肌肉收缩产生动作电位的描记图称为肌电图。应用金属电极、放大器和示波器记录沿肌膜传导的肌肉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在单肌纤维中自发产生(纤维颤动),也可由于冲动从α或β运动轴突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而产生。此种冲动是由于神经系统内自发的、随意的、反射性活动或电刺激活动而产生。在实验室内常用EMG来识别肌肉的活动,确定哪块肌肉是活动的以及他们活动的时间,但EMG也用作临床诊断的目的。 ...
肌肉组织大部是由特殊分化了的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也称肌纤维。许多肌纤维由结缔组织包围组成肌束。肌束间有丰富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以及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神经末梢分布于肌肉内。肌肉依其结构及机能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三种肌细胞内皆有肌原纤维,形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纵纹,有收缩的能力。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所以也叫横纹肌,而平滑肌上无横纹。骨骼肌收缩能力强,但不够 ...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60~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
结肠运动的一种。是在结肠袋消失后产生的强烈的蠕动运动。可把结肠内容物向直肠推进。这种运动每天仅发生几次,通常在进餐或早晨起床时出现。当结肠内容被集团运动推至直肠时,即有大便感。 ...
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同种抗原刺激后,所释放的一组可溶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主要由致敏T细胞产生,故又称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物质。对淋巴因子的研究历史较短。从50年代晚期劳伦斯(Lawrance)提出转移因子以来,所报道的淋巴因子已不下几十种。由于各研究者的报道,一般都是根据其发现的淋巴因子的作用命名。因而很可能有同一种淋巴因子而命名不同,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物质,但作用相同。至今尚未有一个理想的、 ...
指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淋巴液由淋巴毛细管经各级淋巴管及相应的淋巴结,最后汇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入静脉。淋巴循环,一是靠淋巴毛细管首端的压力(约8~10毫米水柱,1毫米水柱=0.0098千帕)与胸导管开口于静脉处的压力之差,此压力差很小,故淋巴液的流速缓慢,为静脉血流线速度的1/10。二是靠“淋巴管泵”,淋巴管中的瓣膜使淋巴液只能从外周向心脏方向流动,瓣膜和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一起构成“淋 ...
重要的化学感受器,为扁圆形小体,直径3~5毫米,位于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颈动脉体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间分布着许多窦状小动脉,神经末梢膨大,呈网状分布在上皮样细胞上,能感受血液化学成分的变化,颈动脉体接受动脉小分支的血液供给,是全身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器官,每百克组织,每分钟约2400毫升,这样,小体组织的需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相对于血流量都是很小的,流入和流出小体 ...
联系上下肋骨间的骨骼肌。共11对,在肋骨隙内,居深层,肌纤维斜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从上一肋骨近胸骨处斜向下一肋骨近脊椎处。当收缩时,胸骨下降,肋骨向下斜并向内侧旋转,使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缩短,产生呼气效应。 ...
为联系上、下肋骨间的骨骼肌。共11对,在肋间隙内,肌较厚,肌纤维从上一肋骨的近脊椎端斜向下一肋骨的胸骨端,自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向前,肋间外肌纤维退化,而代以结缔组织膜,直到胸骨缘。由于脊椎位置是固定的,而胸骨可以上下移动,当此肌收缩时,肋骨、胸骨都向上提升,并可使肋骨稍转向外侧,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延长,产生吸气效应。 ...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前者为主)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它在胞体中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而后释放出来。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此外也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并减少肾髓质的血流量,有利于维持内髓的高渗梯度,这些作用均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抗利尿)。下丘脑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控制肾的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