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门,涡虫纲,三肠目。体表具有纤毛,身体背腹扁平,伸长时约有5~25毫米,宽1~5毫米。体色多为褐色。头呈三角形,故又称三角头涡虫,两侧各有1个耳突;头端背面有1对黑色眼点,无视觉作用。身体的后端逐渐变细,扁平的腹面中央稍后有口,口内具有能够伸出口外的肌肉咽。咽连接有3条分枝的肠,1枝向前,2枝向后,3枝末端均闭塞,故称三肠目(Tri-cladida)动物。为三胚层原体腔动物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海葵目。为与珊瑚的亲缘关系较近的单体动物,但体内无骨骼。体呈圆柱状,高3~5毫米,用下端的基盘附着在岩石、贝壳或海蟹的甲壳上;上端为绿色的口盘,中央为长裂缝状的口,口的周围有多数绿色触手排成数轮,触手数通常为6的倍数,当充分伸展时,呈菊花状,受刺激可迅速缩入体内。体壁呈暗绿色,表面有很多纵行的疣突,在近口盘处的疣突较为粗大。体壁上有小孔,体内的毒丝可由小孔伸出 ...
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门的1个纲。体表具有纤毛,可自由活动,摆动时能激水呈旋涡状,故称涡虫。消化道无分枝,或具有分枝。多数营自由生活,分布于海中或淡水中,少数栖于土壤中或寄生,如真涡虫等。 ...
无脊椎动物的1个门。身体背腹扁平,不分体节,两侧对称,为低等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外胚层发育成表皮,中胚层发育成肌肉层和柔软组织的充填,内胚层发育成肠壁。消化道末端闭塞,无肛门。绝大多数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能异体交配和体内受精。种类较多,约1万种。可分3纲:涡虫纲,多数营自由生活,体表有纤毛而无吸附器官,无肛门,如涡虫;吸虫纲,全部寄生,体表无纤毛而有吸盘,无肛门,如血吸虫、肝吸虫;绦虫纲, ...
无脊椎动物,线虫纲,钩口科。寄生人体内的主要有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2种。十二指肠钩虫体细小,线状,微弯呈“C”形,肉红色,雌雄异体,雌虫长约10毫米,雄虫长约7毫米。头端有1个圆形角质口囊,口囊内的腹侧有钩齿2对。雄虫尾端有扩大的膜状交合伞及1对交合刺,可由生殖孔伸出。雌虫尾端圆锥形。成虫用钩齿钩住人的小肠壁, ...
无脊椎动物,线虫纲,尖尾线虫科。身体细小,形似细白线。口部有小唇片3个。雄虫长约2~5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常呈“6”字形,有1个交合刺。雌虫长可达10~12毫米,尾部长而尖细。寄生在人的大肠下段、盲肠及其附近的肠粘膜上,引起蛲虫病。常于夜间爬至肛门附近产卵。卵长圆形,一侧扁平。受精卵不仅污染衣被、手指缝,甚至空气都有污染。受精卵被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孵化为幼虫,到大肠变为成虫。成虫寿命1~2个 ...
无脊椎动物,线虫纲,蛔虫科。体长圆柱形,左、右侧可见2条显著的白色的侧线,背腹线不显。雄虫长约20厘米,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2枚。雌虫稍长而粗,尾部圆锥形,不弯曲。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吸食半消化的食物,引起蛔虫病。卵呈椭圆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外面有1层波状膜。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泥土中发育,被人吞入后,就在肠道内孵化出幼虫。幼虫穿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过心而至肺,在此处生长发育,然后再由 ...
又称线形门(Nematoda)无脊椎动物中的1个门。约有1万多种,分布极广,水域中、土壤中和动植物体内都可能发现。许多种类是人类、动植物体内的重要寄生虫。一般体长1~5厘米,在动物体内寄生的种类可长达30厘米,如人蛔虫。本门动物体呈圆柱形,具有三胚层和假体腔(初级体腔);体不分节或仅有环状纹;体表有表皮层分泌的角质膜;表皮层为合胞体,细胞核数恒定;消化道完全,并有肛门;具有原肾管;无特化的循环 ...
无脊椎动物,绦虫纲,带形科。体长较猪肉绦虫长,一般有4~10米,最宽处约7毫米,共有节片1000~2000片,后端的成熟节片最长可达25毫米。头节呈方形,具有4个吸盘,无顶突与小钩,故又称“无钩绦虫”。人是唯一的终宿主,寄生于小肠内,引起牛肉绦虫病。中间宿主主要为牛,生有囊尾蚴的牛肉,俗称“豆牛肉”。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内,严重时可引起牛的死亡。人因吃入未煮熟的、并含有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 ...
无脊椎动物,绦虫纲,带形科。体长较牛肉绦虫短,一般有2~3米,宽7~8毫米,共有节片800~900片,后端的成熟节片长约10毫米。头节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具有4个吸盘,并有顶突和2圈小钩,故又称“有钩绦虫”。人是唯一的终宿主,寄生于小肠内,引起猪肉绦虫病。中间宿主主要是猪,囊尾蚴多寄生在猪的肌肉、肝脏、脑等器官内,为白色小点。生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豆猪肉”或“米心肉”。人因吃入未煮熟的、并 ...
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吸虫,统称血吸虫。在我国常见于人体的吸虫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雌雄异体,均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雄虫短粗,乳白色,长5~18也毫米,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1个小槽,称抱雌沟,用以夹抱雌虫。雌虫细长,后半部黑褐色,长7~27毫米。寄生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门静脉和肠系膜的小血管内,引起血吸虫病。雌虫在宿主肠壁附近产卵,卵呈椭圆形, ...
无脊椎动物,瓣鳃纲,牡蛎科壳形不规则,大小、厚薄因种而异;左壳或称下壳较大而凹,附着在岩石或石板上,右壳或称上壳较小而平,掩覆如盖。无足及足丝。闭壳肌仅有1个,外套膜外长着多数小触手,是感觉器官。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我国自渤海、黄海至南沙群岛均产,约有20种,主要有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长牡蛎(Ostrea giga ...
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门的1个纲。虫体大小不一,一般身体背腹扁平,体表光滑无纤毛,或有角质层。具有吸盘。消化道退化,分两盲支。生殖腺发达,结构复杂。营体外寄生或体内寄生生活。可分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两大类。单殖吸虫直接发生,不更换宿主,多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体外,如三代虫(Gyrodactylus);复殖吸虫的生活史中具有2~3个宿主(1~2个中间宿主),成虫多寄生在脊椎动物和人的体内,生活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常见的为大竹蛏(Solen grandis)。贝壳光滑,黄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表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故称为竹蛏。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三角形。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栖息浅海和潮间带沙中,掘穴栖居,如向穴中放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贝壳长方形而两端纯圆,长约4~8.5厘米,壳顶靠近前方。生长线显著,两片贝壳相等;壳面为黄绿色,常有磨损破落而呈白色。贝壳关闭时,前后端开口。栖息于河口附近和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的软泥沙中。以足掘穴栖居,深达10~20厘米,足部朝下,涨潮时,入水管和出水管伸出洞口,引进水流,以行呼吸、摄食硅藻和排出废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我国盛产,南北沿海多有分布 ...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的另一名称。身体侧扁,左右对称,身体外面具有贝壳2片,故又称双壳纲。 ...
无脊椎动物,瓣鳃纲,扇贝科的通称。贝壳略呈扇形,前端具有足丝孔。壳顶前后有耳,前大后小。右壳较平,壳面具有多条细的放射物;左壳稍凸,放射肋的主肋粗,约有10条,肋上具有棘状突起。壳面褐色或桔黄色,上有灰白至紫红色纹彩。略能游动,多栖息于水流较急、水质清澈的浅海底,并以足丝附着于砂砾或岩礁上。我国北方沿海多产。如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闭壳肌很发达,干制品味美,称干贝,现今已能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的1个较大的纲。全世界约有15000种,多为海产,少数为淡水产。头部不明显,全身侧扁,左右对称,外有贝壳2片,又称双壳纲(Bivalvia)。足常侧扁呈斧形,故又称斧足纲(Pelecypoda)。外套自背向腹扩展,左右各1片;外套腔内有瓣状鳃2对。产于淡水的如河蚌、蚬等;多数产于海水,如蚶、牡蛎、文蛤、蛤蜊、蛤子、乌蛤、西施舌、日月贝、贻贝、珠母贝、江珧、扇贝、砗磲、竹蛏 ...
动物界中的1个大门,简称贝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有些种类如螺类,由于身体中的内脏扭转、曲折而不对称。一般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少数种类的贝壳不发达或退化),由于种类不同变化很大。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比较多,而且分布较广的一大类动物,陆地、淡水和海洋均有。根据身体结构的不同,可将发现种(约107000种)分为多板纲(Poly-placophora)(如石鳖)、无板纲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中最原始的1个纲。此纲动物通称为“石鳖”。背部微隆起,外套膜包被在身体的背部,围成环绕周身的外套腔。贝壳由8块壳板组成,但不能覆盖整个身体,两侧裸露部分称环带,有的种类环带上生有鳞片,有的种类环带上生有针骨或角质毛等。头部不明显。鳃呈羽状,位于腹面足的两侧。神经系统较简单,无显著的神经节,主要由环绕食道的环状神经中枢派生的两对神经索构成,由横神经相联系。本纲动物全部海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