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著名优良小型鹅品种。身体较狮头鹅约小一半。在江苏、浙江两省饲养最多,上海市郊县和安徽地区也有饲养。体型较长。全身羽毛紧贴,分白色与灰色两种,而以白色居多。嘴基部上方的肉瘤大而圆滑,无肉垂,颈细长似弓形,胸部发达,腿较高。白鹅的嘴、脚和肉瘤均为桔黄色,我国北方饲养较多;灰鹅背部羽毛有暗色条纹,嘴和肉瘤均为黑色,脚为灰黄色,我国南方饲养较多。成年公鹅体重5~6公斤,母鹅4.5~5公斤。母鹅成 ...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为我国著名的特有鸟。雄鸟体长约43厘米。羽色秀丽,最内2枚栗黄色的三级飞羽扩大成直立的帆状羽,极为明显。头具有冠羽,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环,嘴红棕色。雌鸟稍小,无冠羽和帆状羽,背部苍褐色,腹部呈白色。经常数对结成小群栖息于湖泊、水库和溪流中,多在树洞中筑巢产卵。雌雄鸟永不离居。飞行力颇强。在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北部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9~12枚,早成雏。迁徙时,旅经华北地 ...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雄鸟体长达82厘米,雌鸟较小。嘴黑色。雄鸟嘴基有1个大瘤,雌鸟瘤较小。羽毛棕灰色,由头顶达颈后有1条红棕色长纹。腹部有黑色条状横纹,主要栖息在河川或沼泽地带,偶见于树林中。飞行中,常排列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到堪察加。在我国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一带繁殖,迁徙时,经华北和东北中部大平原,在长江下游及稍南地区越冬。植食性,肉可供食用,绒羽可制衣被。可以驯 ...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雁亚科鸟类的通称。为大型游禽,但善于飞行。大小、外形一般与家鹅相似或较小。嘴宽而厚,嘴甲也较宽阔。啮喙具有较钝的栉状突起。多数种类的体羽以浅灰褐色为主,并布有斑纹。以植物的嫩叶、细根、种子为食,有的也喙食农田谷物。为我国常见的候鸟,如鸿雁、豆雁、白额雁等。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的西伯利亚一带,秋分后又飞往南方。雁在北方筑巢繁殖,巢极为简单,在水边用芦苇和水草架成,呈盆状,内铺 ...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牙齿已初步分化,与兽类(哺乳动物)相似。头骨的结构也很接近兽类,但因它的下颌非由1块齿骨构成,后端还有其他骨,故仍属爬行动物,是从爬行动物进化为兽类的中间类型。一般认为,卞氏兽还不是兽类的直系祖先。1938年,卞美年在云南省禄丰县的三叠纪末期地层中,发掘1个完整的卞氏兽的头骨、下颌及一些其他骨,这是我国对世界古脊椎动物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又名高山雪鸡。体色赤褐,密布黑褐色斑。颏、喉白色,上胸棕黄色、下胸和腹暗灰色并缀有红褐色粗纹。翅上有明显的大白斑。外侧尾羽为深褐色,杂以黑褐色斑。趾赤橙色,爪黑色。栖息于具有裸石和冲击碎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带,最高可达海拔5000米以上,平原少见。早晚出来寻食,午间或夜晚隐入灌丛或岩石下。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上至雪线,冬季下降至灌丛带以下直到云杉林。植食性为主, ...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为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雄雉体长近0.9米。羽毛华丽,尾羽较长、中央尾羽尖长,呈灰黄色,具有对称黑色横斑。头顶灰褐色,缀铜绿色光泽,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1圈显著白色环纹,故又称环颈雉。前额、耳羽、颈侧、颏部均为黑色,缀蓝绿色光泽。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雌雉较小,尾羽较短,均有黑褐色横斑;无距,羽毛呈黄褐色,具有栗红色斑纹。我国境内约有19个亚种。喜栖于蔓 ...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为我国特有的珍禽。善于快走。雄鸟体长约1米。体羽大部分为黑褐色,眼周裸出,呈赤红色。颏和上喉白色。耳羽也呈白色,并向后各展伸呈角状,故俗称角鸡。腰羽和尾上覆羽呈银白色。尾羽的基部银白色,末端转成黑色,并显出紫蓝色光泽,除最外侧的两对外,其他各对的外翈散离而蓬松,曲长下垂。雌鸟稍小,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脚上无距。成鸟约二三十只群栖于高山深林中,以植物的叶、芽、种子为食,也吃昆 ...
脊椎动物,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本属在全世界共有5种,均产于亚洲自喜马拉雅向东延续的高寒山区,其中分布在最东部的、海拔相对较低的1种为黄腹角雉,仅见于我国东部亚热带高山森林内。黄腹角雉系我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根据近年调查,在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浙江西南部以及江西井岗山、赣州地区等地有零星分布,呈不连续状态。栖息于海拔800~1400米的常绿 ...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长尾雉属的各种鸟的通称。长尾雉是我国的特产鸟,共有4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俗称“长尾野鸡”,又叫“地鸡”。身体大小近似野鸡,但尾羽极长。雄鸟的尾羽长约1.2~2.0米,羽色绚丽。上体棕黄色,有红、白、黑、褐等色斑纹;雌鸟尾羽短,长度仅有雄鸟的1/3。头和颈部白色,但在两眼间和头顶后方围有1道黑圈。在我国中部及北部的山区 ...
脊椎动物,鸟纲中的1个大目。多为地面生活的鸟类。体格结实,足、爪强健,适于地面行走,善于用爪刨扒取食。嘴短而坚,上喙微曲,较下嘴略长。翼短而圆,不善高飞,飞翔能力较弱,雄鸟的跗跖部后面有距,羽毛颜色较为鲜艳美丽。多数头顶有肉冠。一雄多雌,雄鸟善斗。幼雏为早成雏。如原鸡、家鸡、环颈雉、褐马鸡、雷鸟、绿孔雀、长尾雉、吐绶鸡(火鸡)、鹌鹑等。本目包括很多重要经济鸟类。不仅肉卵营养丰富,并有驰名中外的 ...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又称银鸡。雄鸟体长1.1~1.4米。头上长冠和下体均为纯蓝黑色并有光泽。上体和两翼为白色,并布满整齐的“V”字形黑纹,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头的裸出部分和足均为赤红色。雌鸟的上体、两翼和尾的表面均为橄榄棕色。枕冠近黑色。下体灰褐色,上有灰白色斑纹。不善飞行,性机警。常栖息于多林高山和竹林间。夜间在树枝上过夜。1雄配多雌,雄鸟好斗,每结群觅食。分布于广西、广东北部,有的贵 ...
脊椎动物,鸟纲,隼形目,鹰科。体型很大,体长超过1米,翼展可达2.8米。眼周生有黑长刚毛,形成眉状斑纹,额下长着一撮毛,像山羊胡子,故称胡兀鹫。头颈不裸露,翅形较尖,鼓动时可发出“笛哨”声。喜食动物尸、肉和骨头,也捕食活的鸟类和兽类。飞行能力强,一天可持续9~10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也可作快速贴地飞行。性情较兀鹫机警,在欧洲,胡兀鹫的数量已极少,总数不超过50对。但在我国青藏高原的 ...
脊椎动物,鸟纲,隼形目,鹰科。为鵰类中最大、较常见的一种大型飞鸟。成鸟体长约1米。雌雄同为栗褐色。幼时,头、颈部为黄棕色,两翼飞羽除最外侧3枚外,基部均缀有白斑,飞翔时极为明显。其余部分呈暗褐色;尾羽灰白,端部黑色。成鸟翼和尾部均无白色,头顶羽色转为金褐色。性情凶猛,力强。多在高空翱翔搜寻捕食鸠、鹑、雉、野鸭、野兔、甚至小鹿、幼麝等动物。但与同族绝不残杀。多栖山地,于高山悬岩大树上筑巢。主要分 ...
脊椎动物,鸟纲,鹰科。俗称“老鹰”。为我国境内唯一的1种中型猛禽。体长约65厘米。上体暗褐色杂有棕白色。耳羽黑褐色,故又称“黑耳鸢”。下体大部分为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翼下具有白斑,尾羽叉状,当展开翅膀回旋地飞翔时极为明显。一般独来独往,常见于城镇、乡村附近,多在高树上筑巢。主食啮齿动物,有时也袭击家禽。终年留居在我国各省。冬季往往三五成群漫游,空中滑翔时两翅极少振动,好像高悬空中。多在高大树上 ...
脊椎动物,鸟纲,鹰科部分种类的通称。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视觉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由于鹰眼的视网膜的黄斑处有2个中央凹,不仅比一般动物多1个,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100万个(人眼仅约有15万个)。上喙尖锐弯曲,下喙较短。4趾具有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Aegypiusmonachas)。两 ...
脊椎动物,鸟纲,隼科。它是隼类中较大的一种。雄鸟体长约40厘米。头部及颈侧的羽毛为黑色,微蓝,并各贯以黑纹。上体其余部分主要为灰蓝色,下体为白色而缀有黑斑。性情极为凶猛,飞行迅速,常在空中俯冲击死野鸭等大型鸟类,所以又叫“鸭虎”。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游隼的冲击速度,每秒钟可达75~100米,能在空中盘翔数小时之久。被它击伤的野鸭落地后,游隼先啄断野鸭的颈部,再剥去羽毛,最后撕成肉块吞下。游隼捕 ...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孔雀有两种,一种生活在南亚,叫蓝孔雀(Pavocristatus);另一种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叫绿孔雀(Pavomuticus)。绿孔雀的雄鸟体长约2.3米(其中尾屏长约1.5米)。羽色极为华丽,有翠绿、亮绿、青蓝、紫褐色,多带有金属光泽。头顶上长着1簇直立的冠羽(扇形),长约11厘米。尾上覆羽延长成尾屏(勿错认为“尾羽”),上有五色金翠线纹,散布着许多近圆形 ...
脊椎动物,鸟纲,松鸡科。以红嘴松鸡(Tertaoparvirostris)最为名贵。它是一种半树栖半地面生活的鸟类。雄鸟体长约0.6米,体羽近纯黑色。翼羽、覆羽先端和下体杂有白斑。尾长大,呈楔状。雌鸟喉部乳白色,具有黑色细斑。上体锈棕色,具有褐色横斑,羽毛先端灰色。多栖息于我国东北高山和稠密潮湿的白桦林、松林和云杉林地区。喜群居。在树林内,喜食松、杉、柞和桦的嫩叶和幼芽,夏季在平原寻吃各种浆果 ...
脊椎动物,鸟纲,松鸡科。为典型的寒带鸟类。严寒冬天可钻在雪下避寒或过夜。雄鸟体长约33厘米。冬季和夏季的羽色不同。夏羽以栗褐色为主,背部、肩、腰部和尾上的覆羽均具有锈褐色横斑和白色细缘;翼和腹部的羽毛呈白色。雌鸟的头和颈部为黑色,上体其余部分为淡黄色,具有褐色横斑。冬羽除头顶和外侧尾羽为黑色外,其余的羽毛都换成白色,以适应降雪的外界环境,为极好的保护色,免受敌害。虽然飞得很快,但不能远飞,非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