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其组分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各种因素所致损害而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病种已达数十种之多,发病机制甚复杂。 免疫缺陷病已成为临床上一组极重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儿科和内科。自1981年美国报道第一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guried immunodeficiency ...
佚名 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的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两大类型。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该类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根据所累及的免疫细胞或组分可以是特异性免疫缺陷,如B细胞或T细胞缺陷、两者联合缺陷等;也可以是非特异性效应机制的缺陷,如补体或中性粒细胞缺陷。 (一)抗体缺陷病 是B细胞发育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约 ...
佚名 一、感染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年龄越小,感染频率越高,病性也越重。感染可表现为反复的或持续的,急性的或慢性的。两次感染之间无明显间隙。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感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胞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 ...
佚名 一、B细胞缺陷性疾病 由于血清Ig测定的常规化,故先天性抗体产生缺陷病免疫学诊断较易。 (一)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首例病于1952年由Bruton报道,故亦称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为最常见的先天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患儿血清Igs水平很低或测不出,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b 细胞减少或缺乏,淋巴结中无生发中心,组织中无浆细胞。前B细胞虽VDJ重排及 ...
佚名 自从1981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现已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1992年每100个男性公民和每800个女性公民中各有1人已感染了HIV。仅1992年内美国HIV新感染者妁达4~8万例。就全世界而言,约每13秒钟就有1个新感染者,每9分钟有1人死于AIDS。到2000年,全世界HIV感染者将达3000万~1亿,其中儿童约1000万。据WHO ...
佚名 AIDD为传染性性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三,其中以性接触最具重要性。 (一)性接触 1.同性恋和(或)双性恋约占70%病例。男同性恋者HIV感染率甚高,尤以有色人种居多。HIV感染者精液中的HIV经直肠粘膜传给健康的同性性伴。 2.异性恋 约占4%病例。精液中的HIV感染细胞与子宫腔中Mφ、淋巴细胞、上皮细胞相互作用而使女方感染。阴道分泌物中的HIV感染细 ...
佚名 (一)HIV的基因及基因产物的主要功能 HIV于1983年首次分离出,但它是生物理学医学研究得最广泛的一个病毒。所分离出的大量HIV已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HIV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已得到鉴定(表17-3),表17-3 HIV基因、蛋白质产物及戎功能基因名称蛋白质产物大小(KD)功能GagP25(p24) p17衣壳结构蛋白质 基质蛋白质Pol(多聚酶)P55 ...
佚名 AIDS尚无法治疗,但是可以预防。最强大的预防武器是宣传教育。能预HIV感染的疫苗称预防性疫苗,而能阻止感染后进展成AIDS的疫苗称治疗性疫苗。至今尚无有明确应用前景的HIV疫苗可供广泛使用。疫苗研制中的主要困难在于对HIV的免疫应答了解仍不够。另一重要障碍是HIV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在HIV感染者中,HIV-1的突变率为0.1%-1%年。这就意味着,每HIV( ...
佚名 HIV感染所致的CD4+细胞的死亡和免疫功能的衰竭是不可逆的和致死性的。 虽现有针对IFV感染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许多药物,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个高效、低毒、安全的药物问世,现有的药物大多处于实验研究或临床试用阶段(表17-4)。美国已批准临床应用的药物有三个,即叠氮胸苷(3’-azidothymidineAZT)、二脱氧肌苷(2’,3'-dideoxyinos ...
佚名 肿瘤免疫学(tumor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的抗原性、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及其抗肿瘤免疫的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的科学。 早在本世纪初就曾有人设想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与正常组织不同的抗原成分,通过检测这种抗原成分或用这种抗原成分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肿瘤的目的,但这方面研究在随后 ...
佚名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物质的总称。细胞恶性变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正常静止基因的激活都可以产生新的蛋白分子。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降解后,某些降解的短肽可与MHCⅠ类分子在内质网中结合,并共表达于细胞表面,成为被CD8+CTL识别和杀伤的肿瘤特异抗原。此外,某些细胞在恶性变后,可使正常情况下处于隐敝状态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 ...
佚名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生率增高。 正常机体每天有许多细胞可能发生突变,并产生有恶性表型的瘤细胞,但一般都不会发生肿瘤,对此,Burner提出了免疫监视学说,认为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机制能识别并特异地杀伤突变细胞,使突变细胞在未形成肿瘤之前即被清除。但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不能清除突变细胞时,则可形成肿瘤。目 ...
佚名 肿瘤的免疫学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进行免疫学诊断和评估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一、肿瘤的免疫学诊断 (一)检测肿瘤抗原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肿瘤免疫学诊断法,如AFP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诊断价值,CFA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直肠癌、胰腺癌等。但对于人类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进展不大。 (二)检测肿瘤抗体 例如在黑色素瘤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自身黑色素瘤抗体,在 ...
佚名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免疫疗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疗效有限。故常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疗法联合应用。先用常规疗法清扫大量的肿瘤细胞后,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免疫方法,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当临 ...
佚名 机体丧失功能的器官,可以通过器官移植重建其生理功能。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则在本世纪初开始。Carrel等首先发现,狗的自体肾移植可维持良好的功能,而同种异体肾移植则总是在移植后1周左右被排斥。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不清。直到40年代,英国科学家Medawar应用家兔皮肤植实验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实了移植排斥反应本质是受体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进一步 ...
佚名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根据移植物与宿主的组织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状态,移植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超急排斥 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应一般在移植后24小时发生。目前认为,此种排斥主要由于A ...
佚名 一、移植排斥的遗传学基础 引起移植免疫应答的抗原称为移植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根据抗原性的强弱及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强度,组织相容性抗原又可分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二大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引起移植排斥 ...
佚名 一、HLA配型 器官移杆的供、受者之间组织相容性程度越高,器官存活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在器官移植前,慎重选择供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供者的ABO血型必需与受者一致,这是比较容易做的。此外,供者的HLA组织型别也应尽可能与受者相近。在HLA各座中,DR座最为重要,其他座配型不同,通过免疫抑制可控制其排斥强度,而DR座配型不同,则器官存活率明显降低。一般有亲缘关系 ...
佚名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有关免疫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如对传染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免疫缺损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的免疫学检测,对诊断、治疗均有很大帮助。此外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对抗原性物质或细胞的定性、定量检查不仅推动了对各种免疫学现象的研究,而且扩大免疫学与医学生物许多领域的联系。本章仅介绍常用免疫学检测方法 ...
佚名 免疫细胞膜分子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各有不同的角度。如前所述,CD抗原主要是应用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对于执行各种功能的细胞膜分子所进行的分类,几乎是包罗万象。在CD中,实际上包括了粘附分子中部分Ig超家族成员、大部分粘合素超家族成员和所有选择素成员。除此之外,从功能分类的角度,细胞膜分子还包括免疫活性细胞抗原识别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细胞因子受体、T和B淋巴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