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物中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的相同阶段,称为细胞的同步化。细胞同步化分自然同步化和人工同步化。自然同步化是自然界存在的现象 在动、植物细胞都有发现。它们不受人为条件的干扰 因而有可能在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进行观察 但自然同步化的细胞群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人工同步化是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 用各种理化因素处理获得的同步化生长的细胞。常用的细胞人工同步化的方法分为选择同步化、诱导同步 ...
将处于分裂期(M期)的细胞与处于细胞周期其他阶段的细胞融合 使其他期细胞的染色质提早包装成染色体 这种现象称为染色体早熟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 由于G1 、S、 G2的DNA复制状态不同,早熟凝集的染色体的形态各异,如与M期细胞融合的G1期的染色体为单线状 S期为粉末状 G2期染色体为双线。 ...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并且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是浮动的呈周期性变化。随着细胞周期阶段的不同,有时浓度高大几千倍,有时有降为零。周期蛋白作为一种调节亚基,与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结合并将之激活。 ...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期的因子。在结构上,它是一种复合物,由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和G2期周期蛋白组成,其中,周期蛋白对蛋白激酶起激活作用,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是催化亚基 它能够将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特定底物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酵母细胞周期中只有一种Cdk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周期中有多种Cdk所以哺乳动物的MPF是由Cdk1和周期蛋白B组成的复合物。 ...
APC即遍在蛋白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E3)复合物。 E3通常是一种复合体由多亚基组成。例如从非洲爪蟾卵细胞中分离的周期蛋白B的E3至少含有8个不同的亚基。APC激发E2-遍在蛋白复合物同有丝分裂周期蛋白破坏框结合 然后激发遍在蛋白同破坏框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结合,此过程不断循环使遍在蛋白多聚化。 ...
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由于受周期蛋白的激活而得名。真核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
芽殖酵母在G1期发动细胞周期的点称为起点(START)。通过出芽形成的子细胞比母细胞小得多 它必须长到足够大才能进行分裂。当芽殖酵母在G1期生长到足够大时 一些可导致进入S期的基因进行程序表达。如果将处于G1期的细胞在它的体积尚未达到足够大时从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转移到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 这些细胞继续维持在G1期并缓慢生长直到达到足够的体积才进入S期。但是 一旦G1期的细胞体积达到足够大 就会启动细 ...
Cdc34蛋白是E2遍在蛋白结合酶,与E3遍在蛋白连接酶(SCF)联合作用,降解期周期蛋白 Cdc28复合物的抑制物,从而激活S期周期蛋白激酶,起始DNA复制。
Cdc28蛋白是芽殖酵母CDC28基因编码的蛋白 是第一个被分离的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细胞周期蛋白。CDC28基因的功能相当于裂殖酵母的CDC2。CDC28基因突变成温度敏感型(cdc28) 就不会出芽 这表明Cdc28对于芽殖酵母进入S期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对野生型CDC28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DC28与已知的蛋白激酶同源。当将CDC28基因转入E.coli 然后从E.coli中分离Cdc28蛋白 ...
Cdc2蛋白是裂殖酵母cdc2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两34kDa所以有称为p34cdc2 蛋白。通过对分离的裂殖酵母突变体的研究发现 没有Cdc2的活性细胞不能进入有丝分裂。这表明Cdc2是裂殖酵母进入有丝分裂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实际上它是一种蛋白激酶,与周期蛋白结合后被激活,并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由于裂殖酵母中只有Cdc2一种蛋白激酶,所以p34cdc2 蛋白又被称为细胞周期引擎。 ...
与MPF相似,芽殖酵母的S期促进因子(S phase-promoting factorSPF)也是异质二聚体 一个是Cdc28 另一个是在G1期起作用的周期蛋白。芽殖酵母中有三种G1周期蛋白:CLN1、CLN2和CLN3。前两个在突变体中起作用,最后一个在野生型细胞中起作用。 ...
限制点是哺乳动物细胞周期G1期控制进入S期的调节点,相当于酵母的START点。主要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发现的。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需要添加多肽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的分裂。如果缺少生长因子 就会被阻止在G0阶段 一旦在培养基中添加了生长因子 这些细胞在14~16小时后通过细胞周期限制点 再过6~8小时 细胞进入S期 并完成余下的细胞周期过程。若将通过限制点的细胞从含有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转移到没有生长 ...
严格地监视着细胞周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否严格按程序进行控制点称为关卡。如酵母细胞在DNA合成开始前的启动点(start)、哺乳类细胞周期的G1期R点或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等。这些关卡保证了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如DNA损伤未修复前不能进入S期 S期DNA合成未完成不能进入M期 如果M期的纺锤体和染色体连接不良则不能进入后期。在典型的细胞周期控制系统中至少有三个关卡: G1 ...
脊椎动物细胞中有三种类型的核纤层蛋白(ABC) 核纤层蛋白A和C是由同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 只不过是通过可变剪接形成不同的mRNA。它们在肽链上的差别是:核纤层蛋白A的C末端比核纤层蛋白C的C末端多133个氨基酸残基。核纤层蛋白B是由另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 通过转录后的修饰在羧基端添加了疏水的异丙基 添加的脂肪酸帮助核纤层蛋白B插入到核膜的内脂层。三种类型的核纤层蛋白都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有球形的头和 ...
有丝分裂是细胞周期的丝裂期(M期)进行的分裂活动。在这个时期,通过纺锤丝的形成和运动,以及染色体的形成,把在S期已经复制好了的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以保证遗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出现纺锤丝,故称为有丝分裂。通常有丝分裂是指整个的细胞分裂而言 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过程 一般在核分裂之后随之发生胞质分裂。据形态变化的特征 通常将有丝分裂分为前期、早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
前期是有丝分裂的第一期 该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质凝缩成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连接而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染色体。前期发生的主要事件有4种:染色体的凝集、分裂极的确定、核仁的消失和核膜的解体。染色体凝集是前期开始的第一个特征 实际上是染色体的螺旋化、折叠和包装过程。此时出现线状的纤维 有丝分裂因此而得名。核仁消失和核膜解体是前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前期末核膜解体核仁缩小消失分散于胞质之中。 ...
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的一个过渡期。前中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剧烈地活动 个别染色体剧烈地旋转、振荡、徘徊于两极之间。此时期的主要事件是纺锤体(spindle)的装配。核周围的纺锤体侵入细胞核的中心区一部分纺锤体微管的自由端结合到染色体的着丝粒上 形成动粒微管,这一过程是随机进行的。 ...
每一条染色体逐渐向纺锤体中心区移动,最终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当两极的纺锤体微管分别同染色体的动粒结合,装配成动粒微管之后,即进入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体动粒微管的作用下 逐渐移向纺锤体的中心区 称为纺锤体赤道(spindle equator)。 染色体移向赤道 是纺锤体动粒微管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染色体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的过程。 ...
有丝分裂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着丝粒分开 染色单体移向两极。在后期的开始阶段 每一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纺锤体微管的作用发生断裂进而造成染色单体分开 并移向两极。几乎所有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同时分裂 此时每条染色单体成为独立的染色体。根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又将后期分为后期A和后期B。在后期A,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动粒微管的去装配产生的此时的染色体运动称为向极运动。在后期B,染 ...
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后,染色单体分别移到纺锤体的两极并重新形成核膜的时期。该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解螺旋形成细丝 核膜小泡重新包围两组染色体,相互融合 形成完整的核膜和新的细胞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