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细胞保留着全部的核基因组 它具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即能够表达本身基因库中的任何一种基因 也就是说分化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 称为全能性。 ...
又称去分化。是指分化细胞失去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变为具有未分化细胞特性的过程。在动物中 去分化细胞具有胚胎间质细胞的功能。在植物中 去分化细胞成为薄壁细胞 称为愈伤组织(callus)。去分化往往随之又发生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 ...
生物体的整体或器官受外力作用发生创伤而部分丢失 在剩余部分的基础上又生长出与丢失部分在形态与功能上相同的结构 这一修复过程称为再生。再分化是再生的基础 也就是说 在再生过程中 有些细胞首先要发生去分化 然后发生再分化 形成失去的器官或组织。生物在正常非生理条件下也要不断更新某些组织或细胞 如上皮细胞的脱落和置换 血细胞的更新等 这一现象虽与再生有些相似 但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是由于干细胞的增殖对衰老 ...
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少的基因 如编码组蛋白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基因、线粒体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的基因等。这类基因在所有类型的细胞中都进行表达,因为这些基因的产物对于维持细胞的基本结构和代谢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
指细胞分化过程中,奢侈基因按一定顺序表达,表达的基因数约占基因总数的5%~10%。也就是说,某些特定奢侈基因表达的结果生成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另一组奢侈基因表达的结果导致出现另一类型的分化细胞,这就是基因的差别表达。其本质是开放某些基因 关闭某些基因,导致细胞的分化。 ...
即组织特异性(tissue-specific gene)表达的基因。这类基因与各类细胞的特殊性有直接的关系 是在各种组织中进行不同的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如表皮的角蛋白基因、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基因和肌球蛋白基因、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基因等。 ...
基因活性调节的一种方式。这种调节主要是根据DNA片段在基因组中位置的变化,即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从而改变基因的活性。最熟知的两个例子是酵母交配型的控制和抗体基因的重排。
一类含有同源框的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水平对于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类基因的突变,就会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导致某一器官异位生长,即本来应该形成的正常结构被其他器官取代了。例如,果蝇的同源异型基因Antp(触角基因)的突变,导致果蝇的一对触角被两隻腿所取代。已发现的 Hox基因的产物基本上都是转录因子,同源框的蛋白产物呈螺旋-转角-螺旋的立体构型,可以和DNA双螺旋的主沟吻合,附着于邻 ...
简称同源框,是同源异型基因中一段高度保守的DNA序列,最初是通过对果蝇的同源异型突变和体节突变体的杂交分析发现的。同源框由180个碱基对组成的序列,可编码60个氨基酸。同源框普遍存在于果蝇、鼠、人、蛙等生物中。
同源异型基因的突变称为同源异型突变。这种突变可致使身体某一部位的性状特征在其他部位出现,并有可能干扰机体各部分的正常发育。
发育过程中体态的改变。如果蝇的幼虫发育成成虫时的形态与幼虫完全不同,蛙从蝌蚪发育成成蛙也发生了形态的改变。
未受精的卵细胞中携带有大量的mRNA但这些mRNA在发育的早期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一般将这些储存在卵细胞中为后期发育合成蛋白质用的mRNA称为“伪装的”mRNA,因为它们被一些蛋白质结合并抑制了活性。但是受精后,这些伪装的mRNA迅速去抑制,进行蛋白质的快速合成。 ...
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在看护细胞中转录,然后将合成的mRNA运送到卵母细胞的基因。由于这些mRNA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在早期胚胎发育中调节合子基因的转录,故此将它们称为母体基因。根据它们的作用,可分为四群,每一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控制不同区域的分化。前部基因群(anterior-group genes),它们控制头和胸的发育;②后部基因群(posterior-group genes)控制腹节(abdom ...
果蝇的受精卵在一天之内就发育成幼虫,然后经过连续的三个幼虫发育阶段(称为龄期),此过程持续4天多。在早期胚胎建成过程中,幼虫体内会形成几十种尚未分化的细胞团,称为成虫盘,变态期后不同的成虫盘可以逐渐发育为果蝇的腿、翅、触角和躯体的其他部分的结构。
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基因称为合子基因,受母体基因产物的激活。合子基因的表达是胚胎模式形成的开端。合子基因分为若干组,表达顺序有先有后,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连锁关系,协调有序地调控着胚胎发育的模式形成。
沿果蝇前后轴最早表达的合子基因,它们均编码转录因子,参与果蝇胚胎前后轴早期模式的形成。胚胎尚处于合胞体胚层阶段时,沿前后轴的Bicoid蛋白梯度即启动了间隔基因的表达。间隔基因包括hunchback、giant、krüppel、knirps、tailness等。由于这组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体节模式发生间隔缺失现象,所以将它们称为间隔基因。
副节是指胚胎沿前后轴由一套选择基因作用后形成的空间区域,是发育的单位。果蝇胚胎共分14个副节,每一个副节在特定的一组基因控制下成为一个独立的发育单位。前3个副节参与形成头部体节,再3个副节形成胸部体节,最后8个副节形成腹部体节。副节与后来的体节并不对应,每一个体节是由一个副节的后区和后一个副节的前区组成。胚胎前部的副节发生了融合,因此头区不分节。
对控基因是控制副节形成的基因,由于这种基因发生突变,可引起每隔一节缺一节,因此之故称为对控基因。对控基因包括fushi、tarazu、hairy、even-skipped基因等,它们在细胞副节的条纹中表达,编码产物是转录因子。每一个对控基因在7个副节中表达, 表达的副节可以是偶数,也可以是奇数副节,表达后产生7条表达条纹。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条纹的出现为一渐变过程,条纹的最初边缘模糊,随后才逐渐 ...
一类决定体节发育的基因。有两簇选择基因在控制果蝇外部结构的正确发育途径中起关键作用:双胸复合物(bithorax complexBX-C)和触角足复合物(antennapedia complexANT-C)。BX-C含有三个结构基因,分别是:Ultrabithorax(Ubx)、Abdominal A(abdA)和Abdominal B(abdB),它们各编码一种具有同源框的转录因子。这三个基因都 ...
体节极性基因是一群多种多样的基因,它们的蛋白质产物和作用机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往往使体节的前后极性颠倒,体节前部或后部发生镜像对映重复,故此称为体节极性基因,如wingless和engrailed基因。体节极性基因作用时,胚胎发生中的细胞化(cellularization)过程已经完成,所有的细胞都包有细胞质膜。因此,体节极性基因是在细胞中起作用,而不是在合胞体中起作用。进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