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接过程中形成的剪接复合物称为剪接体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核RNA(snRNA)。复合物的沉降系数约为50~60S它是在剪接过程的各个阶段随着snRNA的加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完整的pre-mRNA 上形成的一个剪接中间体。剪接体的装配同核糖体的装配相似。依靠RNA-RNA、R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可能比核糖体更复杂,要涉及snRNA的碱基配对, 相互识别 ...
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的一类内含子,它的剪接位点类似于核编码结构基因的内含子并同样遵从GT--AG规律。剪接机理同核内含子的剪接相似也要形成一个套索的中间体通过形成5'-2'磷酸二酯键将要剪接的位点靠近到一起。但是II型内含子的剪接又不完全与核内含子的剪接相同它具有自我剪接的功能不需要剪接体和snRNA的参与也不需要ATP供能。从结构上看II型内含子的6个结构域可形成发夹环 结构域5与6之间只间隔3个 ...
RNA编辑是指在mRNA水平上改变遗传信息的过程。RNA编辑是通过比较成熟的mRNA与相应基因的编码信息时发现的,成熟的mRNA序列中有几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包括U→C,C→U;U的插入或缺失、多个G或C的插入等。最典型的例子是锥虫(trypanosome)动质体(kinetoplastid)的线粒体基因mRNA的编辑涉及上百个U的缺失和添加。由于RNA编辑是基因转录后在mRNA中插入、缺失或核苷酸 ...
引导RNA编辑的RNA分子长度大约是60~80个核苷酸是由单独的基因转录的具有3'寡聚U的尾巴中间有一段与被编辑mRNA精确互补的序列5'端是一个锚定序列它同非编辑的mRNA序列互补。在编辑时形成一个编辑体(editosome)以gRNAs内部的序列作为模板进行转录物的校正 同时产生编辑的mRNA。gRNA3'端的oligo(U)尾可作为被添加的U的供体。 ...
人的载脂蛋白有两种表达形式: apoB-48和apoB-100。该基因的序列在肝、肠组织细胞中是相同的但产物不同。在肝细胞中产物为456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apoB-100; 但在肠细胞中产物为只含2152个氨基酸残基的apoB-48 缺失了apoB-100的N端同LDL受体结合的结构域。原因是在mRNA水平上将2153位的谷氨酰胺的密码子CAA中的C编辑成为U形成一个终止密码子 UAA结果 ...
线粒体是1850年发现的1898年命名。线粒体由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基质内含有与三羧酸循环所需的全部酶类内膜上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有细胞"动力工厂"(power plant)之称。另外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 但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有限因此线粒体只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线粒体的形状多 ...
包围在线粒体外面的一层单位膜结构。厚6nm 平整光滑 上面有较大的孔蛋白 可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在5kDa左右的分子通过。外膜上还有一些合成脂的酶以及将脂转变成可进一步在基质中代谢的酶。外膜的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 ...
位于外膜内层的一层单位膜结构 厚约6nm。内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很低 只有不带电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内膜向内折褶形成许多嵴 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内膜含有三类功能性蛋白:①呼吸链中进行氧化反应的酶; ②ATP合成酶复合物; ③一些特殊的运输蛋白 调节基质中代谢代谢物的输出和输入。内膜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
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间隙 约6~8nm 其中充满无定形的液体 含有可溶性的酶、底物和辅助因子。膜间隙的标志酶是腺苷酸激酶。 ...
内膜和嵴包围着的线粒体内部空间 含有很多蛋白质和脂类催化三羧酸循环中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 也都存在于基质中。此外 还含有线粒体DNA、 线粒体核糖体、tRNAs、rRNAs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基质中的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内膜向基质折褶形成的结构称作嵴(cristae) 嵴的形成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有两种排列方式:一是片状(lamellar) 另一是管状(tubular)。在高等动物细胞中主要是片状的排列 多数垂直于线粒体长轴。在原生动物和植物中常见的是管状排列。线粒体嵴的数目、形态和排列在不同种类的细胞中差别很大。一般说需能多的细胞不仅线粒体多而且线粒体嵴的数目也多。线粒体内膜的嵴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 ...
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是由前体蛋白本身具有的引导信号决定的。不同类型的引导信号可以引导蛋白质定位到特定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和过氧化物酶体等。这些蛋白质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释放之后需要自己寻找目的地因此称为蛋白质寻靶。 ...
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必须等蛋白质完全合成并释放到胞质溶胶后才能被转运所以将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翻译后转运。通过这种方式转运的蛋白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部分蛋白以及过氧化物酶体的全部蛋白等。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包括细胞骨架蛋白、各种反应体系的酶或蛋白等。 ...
主要是指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通过信号肽在翻译的同时进入内质网 然后经过各种加工和修饰使不同去向的蛋白质带上不同的标记 最后经过高尔基体反面网络进行分选包装到不同类型的小泡并运送到目的地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质膜、细胞外和核膜等。广义的蛋白质分选也包括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定位。 ...
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在它们进行翻译的同时就开始了转运主要是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 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转移。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或蛋白质运输(protein trafficking)。 ...
在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中 结合有mRNA的核糖体都是游离存在的(实际上是与细胞骨架结合在一起的)不与内质网结合。这种核糖体之所以不与内质网结合 是因为被合成的蛋白质中没有特定的信号,与核糖体无关。 ...
结合有mRNA并进行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的初始阶段处于游离状态,但是随着肽链的合成,核糖体被引导到内质网上与内质网结合在一起这种核糖体称为膜结合核糖体。这种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是由合成的新生肽N端的信号序列决定的而与核糖体自身无关。 ...
又称转运肽(transit peptide)或导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它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导肽是新生蛋白N-端一段大约20~80个氨基酸的肽链 通常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为丰富 如果它们被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取代就不起引导作用,说明这些氨基酸对于蛋白质的定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氨基酸分散于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序列之间。转运肽序列中不 ...
葡萄糖(或糖原)在正常有氧的条件下 经氧化产生CO2 和水这个总过程称作糖的有氧氧化又称细胞氧化或生物氧化。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糖氧化成丙酮酸。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反应,最后生成丙酮酸的过程,此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 并且是不耗能的过程;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在基质中脱羧生成乙酰CoA; ③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 ...
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柠檬酸经一系列反应 一再氧化脱羧 经α酮戊二酸、 琥珀酸 再降解成草酰乙酸。而参与这一循环的丙酮酸的三个碳原子 每循环一次 仅用去一分子乙酰基中的二碳单位 最后生成两分子的CO2 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