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一)甘油磷脂分类及生理功能 甘油磷脂是机体含量最多的一类磷脂,它除了构成生物膜外,还是胆汁和膜表面活性物质等的成分之一,并参与细胞膜对蛋白质的识别和信号传导。 甘油磷脂基本结构是磷脂酸和与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X); 甘油磷脂由于取代基团不同又可以分为许多类,其中重要的有: 胆碱(choline)+磷脂酸→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 ...
佚名 鞘脂类(sphingolipid),组成特点是不含甘油而含鞘氨醇(sphingosine),其基本结构是: 按照取代基团X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X为磷酸胆碱称为鞘磷脂(sphingmyelin) X为糖基称为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 (一)鞘磷脂的合成 体内的组织均可合成鞘磷脂,以脑组织最为活跃,是构成神经组织膜的主要成分,合成在细胞 ...
佚名 胆固醇是体内最丰富的固醇类化合物,它既作为细胞生物膜的构成成分,又是类固醇类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的前体物质。因此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保证胆固醇的供给,维持其代谢平衡是十分重要的。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中,其中约1/4分布在脑及神经组织中,占脑组织总重量的2%左右。肝、肾及肠等内脏以及皮肤、脂肪组织亦含较多的胆固醇,每100g组织中约含200至500mg, ...
佚名 胆固醇在体内不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而经氧化和还原转变为其它含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化合物。其中大部分进一步参与体内代谢,或排出体外。 胆固醇在体内可作为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此外,它还可以转变为多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在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变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性腺可以转变为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progestogen);在皮肤,胆固醇可被氧 ...
佚名 体内大部分物质都可进行氧化反应,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反应与体外氧化反应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遵循氧化反应的一般规律,常见的氧化方式有脱电子、脱氢和加氧等类型;最终氧化分解产物是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但是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反应又有其特点:①体外氧化反应主要以热能形式释放能量;而生物氧化主要以生成ATP方式释放能量,为生物 ...
佚名 体内催化氧化反应的酶有许多种,按照其催化氧化反应方式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一)脱氢氧化酶类 这一类中依据其反应受氢体或氧化产物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 1.氧化酶类(oxidases) 氧化酶直接作用于底物,以氧作为受氢体或受电子体,生成产物是水。氧化酶均为结合蛋白质,辅基常含有Cu2+,如细胞色素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抗坏血酸氧化酶可催化 ...
佚名 机体内进行的脱氢,加氧等氧化反应总称为生物氧化,按照生理意义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将代谢物或药物和毒物等通过氧化反应进行生物转化,这类反应不伴有ATP的生成;另一类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通过氧化反应进行分解,生成H2O和CO2,同时伴有ATP生物能的生成,这类反应进行过程中细胞要摄取O2,释放CO2故又形象地称之为细胞呼吸(cellular res ...
佚名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是由一系列的递氢体(hydrogen transfer)和递电子体(eletron transfer)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交给氧生成水,同时有ATP生成。实际上呼吸链的作用代表着线粒体最基本的功能,呼吸链中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就是能传递氢原子或电子的载体,由于氢原子可以看作是 ...
佚名 构成呼吸链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一)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称辅酶I(CoI)。 为体内很多脱氢酶的辅酶,是连接作用物与呼吸链的重要环节,分子中除含尼克酰胺(维生素PP)外,还含有核糖、磷酸及一分子腺苷酸(AMP),其结构如下: NAD+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从代谢物上脱下的2H(2H++2e),然后传给另一传递体黄素蛋白。 在 ...
佚名 (一)确定排列顺序的方法 1.根据各种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来确定。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数值表示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标准氧化还原电位负值越大,其还原性越强,容易被氧化;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正值越大,其氧化性越强,容易被还原。因此呼吸链中各种组分的排列顺序应当由低电位依次向高电位排列(图-4)。图6-4 各种传递体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2.根据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反应达 ...
佚名 体内很多物质氧化分解产生NADH,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则产生的NADH可直接通过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但亦有不少反应是在线粒体外进行的,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乳酸脱氢反应及氨基酸联合脱氨基反应等等。由于所产生的NADH存在于线粒体外,而真核细胞中,NAD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因此,必须借助某些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才能被转入线粒体,这就是所谓穿梭机 ...
佚名 ATP几乎是生物组织细胞能够直接利用的唯一能源,在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氧化分解中释放出的能量,相当大的一部分能使ADP磷酸化成为ATP,从而把能量保存在ATP分子内。 ATP为一游离核苷酸,由腺嘌呤、核糖与三分子磷酸构成,磷酸与磷酸间借磷酸酐键相连,当这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时(磷酸酐键断裂)自由能变化(G)为30.5KJ/mol,而一般的磷酸酯水解时(磷酸 ...
佚名 体内ATP生成有两种方式 (一)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底物分子中的能量直接以高能键形式转移给ADP生成ATP,这个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这一磷酸化过程在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包括有: (二)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和磷酸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氧化是底物 ...
佚名 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通常用两种方法。 (一)P/0值测定 P/0值指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消耗一克原子氧所消耗的无机磷的克原子数,或者说消耗一克原子氧所生成的ATP的克分子数。P/0值实质上指的是呼吸过程中磷酸化的效率。 测定P/0值的方法通常是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加入氧化的底物、ADP、Pi、氧饱和的缓冲液,再加入线粒体制剂时就会有氧化磷酸化进行。反应终了时测 ...
佚名 ATP是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催化ADP与Pi合成的。ATP合成酶是一个大的膜蛋白质复合体,分子量在480?00kD,是由两个主要组成(或称因子)构成,一是疏水的F0,另一是亲水的F1,又称F0F1复合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时,可见到线粒体内膜基质侧有许多球状颗粒突起,这就是ATP合成酶,其中球状的头与茎是F1部分,分子量为350?/P380k ...
佚名 有关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已经作了许多研究,目前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还不完全清楚,50年代Slater及Lehninger提出了化学偶联学说,1964年Boear又提出了构象变化偶联学说,这两种学说的实验依据不多,支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目前多数人支持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这是英国生化学家P.Mitchell于19 ...
佚名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可分为三类,即呼吸抑制剂、磷酸化抑制剂和解偶联剂。 (一)呼吸抑制剂 这类抑制剂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也就是抑制氧化,氧化是磷酸化的基础,抑制了氧化也就抑制了磷酸化。呼吸链某一特定部位被抑制后,其底物一侧均为还原状态,其氧一侧均为氧化态,这很容易用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检定,重要的呼吸抑制剂有以下几种。 鱼藤酮(rotenone)系 ...
佚名 机体的氧化磷酸化主要受细胞对能量需求的调节 (一)ATP/ADP值对氧化磷酸化的直接影响 线粒体内膜中有腺苷酸转位酶,催化线粒体内ATP与线粒体外ADP的交换,ATP分子解离后带有4个负电荷,而ADP分子解离后带有3个负电荷,由于线粒体内膜内外有跨膜电位(△ψ),内膜外侧带正电,内膜内侧带负电,所以ATP出线粒体的速度比进线粒体速度快,而ADP进线粒体速度比 ...
佚名 无论是底物水平磷酸化还是氧化磷酸化,释放的能量除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于周围环境中之外,其余部分多直接生成ATP,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存在。同时,ATP也是生命活动利用能量的主要直接供给形式。 (一)高能化合物 人体存在多种高能化合物,但这些高能化合物的能量并不相同。 体外实验中,在pH7.0,25℃条件下,每克分子ATP水解生成ADP+Pi时释放的能量为7 ...
佚名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体内的大多数蛋白质均不断地进行分解与合成代谢,细胞中不停地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和分解蛋白质成为氨基酸。体内的这种转换过程一方面可清除异常蛋白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的积聚会损伤细胞。另一方面使酶或调节蛋白的活性由合成和分解得到调节,进而调节细胞代谢。实际上酶的水平取绝于其合成同样也由酶的分解来决定。所以,对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