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更多资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3D 小鼠脑成像小视频

使用前沿显微成像技术-光片荧光显微镜对小鼠全脑做的高清 3D 成像,该小鼠纹状体注射了α 突触核蛋白 PFF,并且在四个星期内在注射同侧黑质紧密部出现了聚集体。(该 3D 成像由丹麦 Gubra 公司使用 StressMarq 小鼠 α 突触核蛋白 PFF 制作而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从手抖到帕金森,我们该如何面对

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目前第二大最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全球患病率超过 600 万人。年龄是患帕金森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患,患病率约为 3:2。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 PD 患者的数量快速增加,帕金森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帕金森病的具体病因仍未阐明,发病机制主要是大脑黑质区和其他脑组织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神经元内 α-突变核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y)。临床症状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是运动症状,其特征是运动迟缓或运动缓慢,并伴有静止性震颤或僵硬。运动障碍导致进行性残疾,使得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帕金森病的进程图片来源:文献1虽然帕金森病被定义为一种运动障碍,但几乎所有患者都伴有多种特异性的非运动症状,这些非运动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运动症状,包括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焦虑抑郁、嗅觉功能障碍、便秘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非运动症状期间,潜在的神经变性已经开始并发展。临床诊断:诊断流程诊断标准:(1)存在帕金森氏症(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异常放电的神经元——癫痫的始作俑者

癫痫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的神经科第二大疾病,影响着全球超过 7000 万人,中国约有 1000 万癫痫患者且存在巨大的癫痫治疗缺口。癫痫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诊断癫痫的最大障碍是癫痫发作是短暂的,突发的,发作频率不定,导致临床医生对于是否存在癫痫发作难以判断。因此,找到癫痫的生物标记物对于诊断与治疗癫痫来说意义重大。临床特征癫痫是多种病因所致疾病,其诊断需遵循三步原则:首先明确发作性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其次明确癫痫发作类型及是否是癫痫综合征;最后明确发作的病因是什么[1]。不同类型的癫痫具有不同的临床发作特征,但所有癫痫发作都有共同的特征:图1.国际抗癫痫联盟的癫痫分类框架[2]癫痫相关生物标记物[3]:在癫痫发作后脑脊液以及血液循环中的部分生物化学物质含量均会产生一定特异性的变化。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在获取人脑组织样本方面的困难促使研究人员在癫痫的背景下对血液、血清、血浆和脑脊液中的标本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寻找癫痫发作期相关标志物。癫痫发作期相关的蛋白1. S100β 蛋白S100β 是一种钙结合蛋白,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鼠悬尾实验

1.悬挂用的胶带应牢固地粘贴在小鼠尾部和悬挂杆上,防止测试过程中小鼠掉落,且要注意胶带不要太黏,避免给动物带来疼痛应激2.使用软件分析时,选择高对比度的背景,白鼠用黑背景,黑鼠用白背景3.实验环境应保持安静,突然大的噪音会使小鼠惊慌失措。测试中,只有小鼠的前肢活动,但后肢未动的情况,一律视为动物摇摆不动行为(绝望状态)由于运动惯性,小鼠的类似“钟摆”活动也一律视为动物摇摆不动行为(绝望状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鼠自体血注射脑出血

1.定位 钻孔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将小鼠的头微微垫高,顺着人字缝切开皮肤大约 3-5cm,露出小鼠头骨2.钻孔注射小鼠尾尖取血后,并用装有抗凝血剂的试管将血液收集,将针管对准小鼠头骨人字缝在其右边 1~2mm,同时在人字缝右边 2mm 处,使用注射器钻孔,有落空感后停止,后将血液针管插入小鼠颅腔内,深度大约为 1.5cm,缓慢注入血液,推进深度大约 2ml。完成后,等待大约 5 分钟后,将针管抽出。3.缝合用缝合针将小鼠的头部皮肤重新缝合后,将其放回笼休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鼠阴道涂片

将小鼠单手固定好,取适量生理盐水于小鼠阴道内反复抽吸 5 次以上,将抽吸得到的液体滴在预先处理过的载玻片上,涂片自然干燥后,进行病理检测按照性周期阴道涂片的细胞变化特点来划分小鼠性周期的各阶段,动情前期:涂片可见大量有核上皮细胞、少量角化上皮细胞动情期:涂片可见满视野角化上皮细胞及白细胞均可见动情间期:涂片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少量粘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输尿管结扎模型

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上,上腹中线偏左约 3-4mm 切开腹壁,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及腹壁各层,暴露左侧输尿管,在距输尿管膀胱暴露并分离左侧输尿管,用 5-0 丝线结扎两道,上一道结扎点位于左肾下极水平,在两道结扎点中点将输尿管切断,逐层缝合。模型制备完成,后续进行动物肾功能指标的生化检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皮肤黑化模型

随机选择一只豚鼠制作,取棕色皮肤部位去除被毛,经 UV 紫外线照射,波长为 310nm,持续 7 天,未照射部位以斑试器覆盖,建立皮肤黑化模型,运用皮肤生物物理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美白化妆品原料的功效评价和机制研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旷场试验

旷场实验是评价实验动物在新的不同环境中的自主行为、探究行为和紧张程度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要注意:1. 小鼠的周龄和性别需要保持一致; 2. 旷场的形状、体积、实验持续时长、数据采集方式等,也要尽量保持统一; 3. 实验期间需保持安静,并且让实验人员和实验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验主要记录动物在旷场中不同区域所待的时间及尿便次数、直立次数等行为,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状态来判断动物运动能力的差异。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鼠尾静脉注射

使用固定器将大鼠进行固定,酒精棉球擦拭尾巴使血管扩张,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大鼠尾巴固定,注射时左手扯尾,使尾巴紧贴中指,中指垫高处为进针部位,一般选择距尾尖 1/4 或 1/3 处进针,针进入后,切记手不可发抖,因为血管壁非常薄,容易扎穿。推药时,感觉无阻力后缓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鼠失神经性肌肉萎缩

大鼠麻醉后,于左下肢背侧行纵向切口,钝性分离股二头肌和股外侧肌,在梨状肌下缘寻找并游离坐骨神经,左侧距离神经入肌点约 1cm 处锐性切断,神经断端返折 180 度后缝合固定于周围的肌肉组织中,阻止神经的自然生长,建立大鼠左下肢肌肉失神经萎缩模型。神经受损后,肌肉会出现失神经性萎缩,选择和优化动物模型,是进行基础研究的关键,左下肢神经失去支配后,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鼠缺血性休克模型

选取颈部正中切口,切开皮肤,钝性分离暴露气管,留单线,动脉夹夹住颈动脉一侧,须夹稳,注意保持大鼠呼吸道的顺畅,以免发生窒息。左侧颈动脉穿刺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塑料管插管,用线结扎固定气管插管,血液通过颈动脉插管放血,直至达到平均动脉血压为 35±5 mm Hg;将该压力保持 60 分钟。休克过程中上下轻微移动注射器空筒调节注射器内的血液水平来控制平均动脉血压,放血后封管,持续观察血压,你学废了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鼠 SCI 模型

大鼠麻醉后,背部脱毛,于 T9-T11 胸椎区域消毒,划约 2-3cm 纵行切口,咬除椎板,暴露硬脊膜,将大鼠固定于多功能鼠固定台,应用脊髓打击器撞击骨髓(打击高度 12mm,重量 10g)大鼠出现尾部痉挛性摆动,表明造模成功。造模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脊髓损伤的行为学评分,利用斜板实验评测动物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在脊髓损伤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你的痴呆风险竟藏在骨密度里?别慌,多吃这些食物可有效预防!

痴呆症是指以智力减退、认知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症,其特征是认知功能的恶化程度超过了正常衰老的速度,多发于老年人群。据统计,2050 年,全球痴呆症人数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5740 万增加到 1.5 亿,这将给全球的医疗体系、社会服务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目前,临床对于痴呆症仍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因此提前预防是关键。下面让我们链接学术,了解近期两篇有关痴呆症的相关研究。2023 年 3 月 22 日,一项发布在Neurology上,题为Associ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Dementia: The Rotterdam Study的研究表明,与骨密度较高的人群相比,骨密度较低的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更高,其中股骨颈的骨密度与痴呆症风险的相关性尤其明显。图 1 相关研究(来源:[1])该研究由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团队开展,历时约 18 年,涉及 3651 名老年人,在研究开始时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 72 岁。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都没有痴呆症,都接受了包括全身、腰椎和股骨颈的 X 射线骨密度检查。截至 2020 年年初,共有 688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11 篇 Science 连发!今日特刊解析基因组的关键之处,揭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信息

导读从两克重的大黄蜂到重达数吨的鲸鱼,地球上存在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丰富的物种,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它们几乎适应了地球上的所有环境。其中,哺乳动物是最多样化的一类动物,无论是在大小上,还是在形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自生命科学研究出现以来,了解哺乳动物的变异是何时、如何以及在何种选择压力下发展起来的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通过研究人的进化史,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健康状况,例如,那些在许多物种中保守的基因可能是对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的基因,因此当其发生改变时可能导致疾病。2023 年 4 月 28 日,诸多科学家们与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基因组学比较资源Zoonomia Project的国际合作,同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11 篇研究论文。他们对 240 种哺乳动物物种(占哺乳动物家族的 80% 以上)的基因组多样性进行了编目。其中,部分研究发现指出人类基因组中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后保持不变的部分,提供了可能揭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信息。图片来源:ScienceZoonomia Project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牵头的一个大型国际研究项目,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系列哺乳动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NAS:浙大学者分析 14 万人,你常吃的食品,增加抑郁和焦虑风险

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饮食和睡眠差等症状,MDD 患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关,死亡率也较高。迄今,并不清楚抑郁症的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超过 3.5 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WHO 预测 2030 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2023 年 4 月 24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焦晶晶等人在著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igh fried food consumption impac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e to lipid metabolism disturbance and neuro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尤其是薯条,与更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密切相关,或使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 12%,使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7%,而且年轻人更为明显。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UK Biobank 数据库的 14072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午睡太久,有害健康!最新研究表明,午睡时间过长或增加肥胖、高血压风险

午睡,是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中午睡觉可以帮助缓解疲惫、弥补睡眠不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但是,也有不少研究揭示了长时间午睡的坏处。例如,长时间午睡和大脑衰老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每天午睡超过 60 分钟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要高出 40%[1]。此外,午睡还可能影响代谢过程,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2023 年 4 月 26 日,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在Obesity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Lifestyle mediators of associations among siestas, obesity, andmetabolic health的研究。他们发现,与没有午睡的人相比,午睡 30 分钟或更长时间的人与更高的体重指数(BMI)、腰围、空腹血糖、血压以及较高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相关。夜间睡眠和进食时间、午餐能量摄入、午睡地点和吸烟介导了这一关联。图片来源:Obesity「并非所有的午睡都是相同的。午睡时间的长短、睡觉的位置和其他特定因素会影响午睡的健康结果,」资深作者Marta Garaulet博士说,「我们团队之前在英国人群中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午睡与肥胖风险增加有关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推翻「DNA 之父」沃森的说法!Nature 揭开富兰克林对 DNA 双螺旋结构的真正贡献

2023 年 4 月 25 日,是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 70 周年纪念日。DNA 的发现使人类在分子水平开启了对生命活动发生、发育、遗传和衰老的研究与探索,具有跨时代的意义。1953 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首次提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发了生物学研究的重大革命。同年 4 月 25 日,沃森、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刊登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揭开了生命遗传的神秘面纱,分子生物学时代就此开启。1962 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但令科学界惋惜的是,另一位名叫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对 DNA 发现做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却因卵巢癌于 1958 年离世,未能等到这一荣誉。Nature:富兰克林是发现 DNA 的第四位贡献者对于界定 DNA 的最初发现者,科学界有传言表示,这三位诺奖获得者能够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是因为他们从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那里「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Mol Cell:高福/尚桂军等团队合作揭示STING自抑制和内质网滞留的结构基础

导读胞质中双链 DNA(dsDNA)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其主要传感器之一是环 GMP-AMP 合成酶(cGAS),它以 ATP 和 GTP 为底物合成 3', 2'-cGAMP。cGAMPs 作为第二信使激活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而作为一种内质网驻留蛋白,STING 在 cGAMP 刺激后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这被认为是信号转导的关键步骤。活化的 STING 利用其 C 端尾部募集并激活 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和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 3(IRF3),诱导干扰素(IFN)刺激基因的转录,最终达到抗感染免疫应答。然而,STING 的异常激活与自身免疫性和自身炎症性疾病有关。因此,揭示 STING 的工作机制对于开发抗感染、抗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有研究报道了几例起病于婴儿期的 STING 相关血管病变(SAVI)患者伴有组成性 STING 激活,但这些 SAVI 患者的功能获得突变机制尚未得到解决。此外,STING 的 CTT 也被认为是结合自身的自抑制元件。然而,先前的结构研究从未捕获到尾端与 STING 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压力加速衰老又添实锤!Cell Metab:手术/怀孕/新冠均会加速衰老,但在短期内可被逆转

20 世纪 70 年代,生物年龄的概念就已经出现,它被用来评估人体真实的衰老速率。生物体的生物年龄被认为在生命过程中稳步增加,但是,个体在生物学上可能比他们的实际年龄更老或更年轻。基于动物模型和人类的研究,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生物年龄可能受到疾病、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暴露等多因素的影响。衰老的经典概念是损伤累积和功能丧失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尽管人们普遍承认生物年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塑性,但生物年龄在整个生命中经历可逆变化的程度以及引发这种变化的事件仍然未知。2023 年 4 月 21 日,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题为Biological age is increased by stress and restored upon recovery的研究。该研究表明,生物学年龄是流动的,并表现出快速的双向变化。研究发现,人类和小鼠的生物年龄在应对压力时迅速增加,且在压力消失后可被逆转。根据多个独立的表观遗传衰老时钟,这些变化发生在相对较短的几天或几个月的时间段内。「这种生物年龄的波动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