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用药剂量准确,单剂量、一日剂量包装的散剂,应进行装量差异检查。取散剂10包(瓶),分别精密称定每包(瓶)的重量后,每包(瓶)内容物重量与标示量比较,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散剂,应不多于2包(瓶),并不得有1包(瓶)超出装量差异限度1倍。装量差异限度因装量而异,药典附录对散剂装量差异限度作出具体规定。未规定用量的外用散剂,或非单剂量大规格包装的散剂不检查装置差异。
①指毒理学实验中,实验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用mg/kg表示。是衡量药物毒性的指标之一。②最大耐受量指全组染毒或给药的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常用LD表示。
指药效动力学中星效关系的基本概念。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此关系可用量效曲线表示。当剂量增加至足够大,测量的效应不再增强之点,此点称为最大效应,以民删为起点而平行剂量坐标轴(横坐标)。在实践中Emax用以确定半数效应(E50)。
用药后药物进入血液所达到的最大血液浓度,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口服、舌下、吸入、注射)、给药次数以及获得最大的血液浓度所需时间有关。
指提取、制备制剂药膳用药液的方法。为了保证制剂、药膳质量的稳定,用量准确,并保持药物有效成分在制作过程中不被破坏,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药物或食物的有效成分,精制成药液。常用的方法有煎煮法、渗滤法、蒸馏法、回流法等,这也是中药材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常用的提取方法。
指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所倡用的植物双名法。作为国际统一的植物命名法。植物的名称十分繁杂,不仅因各国文字不同而异,就是一国之内各不同地区,也往往不一致,因而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科学普及与经验交流极为木利。为了使植物的命名得到统一,国际上采用了科学命名(简称学名)。双名法规定,每种植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为某一植物隶属的“届名”,第二个字是“种加同”,起着标志某 ...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指把药物及其辅料放火锅中加水共煮的方法。目的是消除毒性或刺激性和涩味,减少副作用。煮制时要注意两点:①煮制时间长短,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情况而定,一般煮至中心无白色或刚透。已为度。②加水量视具体情况而定,需要吸干浓汁的,用水量不易太多;需煮透心的,加水量不宜过少。
由明胶制成的一种质地坚硬而具有弹性的,由上、下两个囊套的空胶囊填入固体药物而制成的胶囊剂。 S—葡萄糖 /流试①结构式为 R—N=c so3-k 水解后能产 \o/生具有R—N=C=S结构的油状异硫氰酸酯类、葡萄糖及硫酸氢钾。硫式有数种,主要存在于十字花科的多种植物中。芥子式是一种常见的硫贰,芥子式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芥子油,芥子油具有一定程度挥发性,与皮肤接触时产生发红剂和抗刺激剂的功效,达 ...
植物所呈现的颜色主要是由叶绿体所含叶绿素、有色体所含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细胞液中所含的花青素所致。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为脂溶性色素,三者常共存;花青素又称花色式,为水溶性色素,普遍存在于花卉中,其色泽随细胞液中酸碱度不同而改变,植物色素在植物中分布广泛。叶绿素有一定抑菌作用,水溶性色素中有些可作为着色剂供食用或药用。
其本意为最大效应力;通称效能。系错药效动力学中,其量效关系的基本效应概念之一。药物的效应随剂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直至达到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力;这一点与最大效应(见“最大效应”条)含义相同。当同类药物比较药效大小时,各药的最大效应力常用测效指标的绝对值(而不是相对值即100%)表示,称为效能;与此同时,有人常将最大效应力的相对值(即100%)称做最大效应(Emax),作为研究量效曲线的一般 ...
(1)多指果实类药材表面有突起成凹下的圆点(油室),如陈皮、积壳等柑桔类的外果皮。(2)野猪皮密布的黑色圆形细小颗粒状毛孔亦称棕眼(野猪皮为动物象皮之伪品)。
即散剂的另一种应用形式。煮散剂自唐代以后颇为盛行,但现已少用。煮散即将原生药(药材)制成粗粉,按处方称取,临用以水煎煮,去渣服用。煮散剂保存了一般散剂的简便和速效的特点。《金匮要略》中所载治疗脑痈的“附子薏苡败酱散”即是煮散。
将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火锅中(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以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改善药性,增强药效;清洁药物。例如川、草乌经水煮后其毒性降低。
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通常多和高级脂肪酸或酯或以游离状态而存在。尤其多和油脂类共存于许多植物的种子和花粉粒中。一般植物油脂经过皂化转为可溶于水的钠肥皂或钾肥皂后,其中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的不皂化物中,可能含有多量的游离自醇。此外,甾醇也可和糖结合成甙的状态而存在于植物体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的阳热症状,例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将药用酒精(或白酒)喷洒于药材表面,置密闭容器中或用大口玻璃瓶,加入酒精,放在药材中间待酒精散发,利用酒蒸汽达到防虫防霉的目的。
饮片边缘卷曲而不平整,系药材软化时,内部含水分太过所致,又称“伤水”。例如槟榔、白芍、木通等常出现这种情况。
指有机化合物分子,在试剂作用下,发生裂开反应。其含义甚广,种类很多,有时与降解难以区分,但通常在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时,往往用降解一词;在制备有机化合物时,则称裂解。主要的裂解反应:①甲基烷基醚用碘氨酸处理时,分子发生裂解,得碘钾烷和醇;②烯类用高锰酸钾和高碘酸盐溶液处理或依次用四氧化铁和高碘酸钠作用,均发生氧化裂解;③邻位二醇类用过碘酸或四乙酸铅处理时,裂解成醛或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