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阴性患者是否只能使用Rh阴性血? 发生Rh溶血反应的前提是受血者体内有抗D抗体,输入的红细胞携带有D抗原,继而因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发生溶血,体内没有抗D抗体的Rh阴性患者即使输注了Rh阳性血,也不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抗D抗体是一种免疫抗体,只有在接触D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才会产生,这种异体免疫发生的原因一般为输血或妊娠。除了曾接受过Rh阳性血输注的人,和曾经怀过Rh阳性胎儿的女性外,Rh阴性的人体内 ...
医学界在输血治疗手段出现之初,曾发生过无数血的教训。1492年,首例输血由于使用的方法很原始,没有成功病人死亡;1667年法国国王御医Jean用羊血治疗精神病患者,偿试将动物血输给人导致死亡,这一严重事故使以后150多年没人再敢尝试输血治疗。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James Blundell首次用人血输治患者,取得一定效果。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及Rh血型系统 ...
据外媒报道,献血是能够救人性命的善举,但近日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血液若保存超过3周,质量便会大大降低。输送到病人体内后,会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跟让病人吃垃圾食品或是吸烟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医院一般会用保存时间在6周以内的血液进行输血,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员上周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血液保存超过3周,血液中的一氧化氮便会流失。而一氧化氮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同时也与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有关。若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流失, ...
血液不仅关系着人的生命,它自己也是有生命的。血液的生命周期多长?它与人的寿命长短有关系吗? 血液寿命会“循环”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的寿命约为10天,白细胞的寿命最短只有十几个小时。因此即使不献血,各种细胞到一定的时间也是要死亡的。人体的血液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体重为50 公斤的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有16毫升的红细胞(相当于40毫升全血中的红细胞)死亡,同时“造血工厂”——骨髓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年轻红 ...
近日,来自美国的佛蒙特大学研究者们揭开了特殊血型——Vel阴性血型背后的生化和遗传分子机理,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位66岁患有结肠癌的妇女进行输血后,随后便患上了严重的输血感染,但是研究者在其机体中却发现了一种潜在的抗体,这种抗体可以抵御其他人机体中红细胞中的一些未知分子,而并不是自身红细胞中的分子。但是没有人发现这种分子的真实面目,随后一个关于 ...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刘宏宇 心脏大血管外科作为传统的临床用血大户,输血率一般都在80%以上,而小儿和老年人输血率甚至超过90%。我科通过不断实践,力争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目前,手术患者年人均输入红细胞量控制在了2.5个单位以内,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血荒”一直是临床手术的重大阻碍。同时,临床输血也是一把双刃剑,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发热、过敏、溶血反应、感染疾病、出现免疫抑制、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所以,不按规 ...
汪德清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输血医学在国内已有近30年发展史,特别是1999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输血科作为新兴的、涉及多科学的综合性科室,成为医院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不少医院并没有将输血科单列,而是将其挂靠在检验科;有些三级医院对外称,有独立的输血科,但人事等都在检验科;还有一些虽然独立出来了,但没有相应的人力作支撑。缺人、少设备、不被重视等 ...
研究人员揭示了过去60年来一直是未解之谜的一种人类血型的根源基因。他们发现,该基因上存在一种遗传缺失是导致某些人缺失这种血型的主要原因。 在发现Vel血型背后的基因之后,医学科学家们现在能够开发出一种更可靠的DNA测试,来识别缺失这种血型的人们。这将降低带有抗Vel抗体的患者在接受Vel阳性供体输血后,发生严重有时甚至是危机生命的红血细胞破坏的风险。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34种血型系统的遗传基础均获得解析,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邓硕曾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纪宏文 中外专家输血共识 用自己的血治自己的病,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最好的输血是不输,不输晚输是上策。 血液管理指恰当使用血液制品,尽量减少使用。对病人的血液管理,就是科学地保持病人血红蛋白水平,防止贫血,优化止血,减少出血,并努力改善病人转归。 术前提升血红蛋白 术前贫血是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化基础血红蛋白(Hb)的目标,是使病人术前Hb接近正常值10~12g/dl。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 邓硕曾 张金华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红细胞输注虽可提高病人的血红蛋白,增加携氧能力,但另一方面不必要的输用红细胞,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和疾病传播的风险,甚至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目前认为限制性输血有利于病人康复,那么手术室内的输血该由谁来控制和下命令呢? 手术室内用血可能占到全部用血量的2/3左右,因此目前无论是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还是骨科大手术,许多术中用血都是外科医生下命令,护士取,麻醉医生输。而外 ...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一)发热反应 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原因: ①可由致热源污染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②受血者在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③其他原因。 2.症状: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3.防治 (1)预防: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 ...
前不久,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在进行第二季度输血病历专项督查时发现,某科室一治疗组在临床用血时,没有和病人进行“输血存在风险”的沟通谈话,院部按规定对该治疗组罚款500元,并在全院通报批评。此举让更多医生意识到,临床输血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就是因为强调了医生必须多说几句话,这家医院的不合理用血得到明显控制。一些可输可不输血的病人,在医生的建议下,愉快地接受了不用输血的医嘱。据该院今年1月~6月临床用血情况统计,虽然 ...
医院的输血科主任多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或者是兼任。例如,以心血管和骨科手术为主的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都选择了麻醉科主任或教授兼做输血科主任。有些综合医院则选择血液科副主任兼输血科主任。这是正常现象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 缺少专才只好选择兼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邓硕曾 目前我国输血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因为没有专门的专业和培养渠道,所以输血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多来自检验 ...
2014年4月23日至24日卫计委高新强处长在第四届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总结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报道发言中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无偿献血和血液检测方面的工作,从98年颁发实施《献血法》以来,确定了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也标志着我国的血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过这10多年的努力,我国血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建立并完善了无偿献血的制度和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采供血体 ...
血制品名称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由合理输血理由不合理输血理由红细胞1、血红蛋白�70g/L;2、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3、严重创伤合并感染,Hct可达0.351、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输红细胞;2、血红蛋白�100g/L;3、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1、血红蛋白�60g/L或Hct�0.2;2、若有严重感染,Hct可达0.35。血红蛋白�60g/L或Hct�0.2,无缺氧症状。新鲜冰冻血浆(F ...
随着医院发展及临床供血的紧张,自体输血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什么是“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也被称为“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自体输血大体上分三种。 1、储存式自体输血。 储存式就是在术前一段时间,需要条件允许的病人到血库献血储存,手术中或急需血时再回输给病人。 2、稀释式自体输血。 在术前采出病人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以达正常血容量的血液稀释。血液处于稀释状态,减少 ...
镰状细胞贫血是遗传病,由镰状血红蛋白(HbS)引起的。镰刀状聚合物破坏红细胞、缩短其寿命并触发血管闭塞性疾病。中风是镰状细胞贫血的并发症之一,常伴随大脑低速血流,这与内皮损伤、颅内和颅外血管闭塞、脑出血相关。输血可减少脑血流低速、降低循环镰状细胞百分比等。 镰状细胞贫血患儿约 35% 有脑血管疾病,包括静止性脑梗塞和中风。在静止性脑梗塞输血(SIT)试验中,通过磁共振成像进行静止性脑梗塞检测正常的儿童和不具有中风高风险的患者随 ...
1900年,奥地利内科医生卡尔·兰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最早发现血型,并因他1930年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那以后,科学家研发了更强大的工具来探究血型的生物学。他们发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线索——比如,追溯血型的深层祖先,以及检测血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血型依然不可思议地神秘。科学家对血型的存在还须提出更好的解释。 19世纪早期的输血为什么失败,其原因的最初线索是血块 ...
美国血库学会(AABB)出版了成人患者血小板输注管理的指南。这些指南是根据已发布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制定的;大部分的建议都是基于低质量的证据。他们只能给出一个中等质量证据的强有力的建议:血小板应当作为预防性输注来降低成人患者的自发性出血,而这些患者因低增殖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109/L或更少)入院,而且低剂量和高剂量疗效相同。 尽管血小板输注只有部分临床证据有效,医疗实践和更新的指南反映小剂量血小板和大剂 ...
小昭同学:不知不觉我都在微生物呆了一个多月了,从真菌结核到手工鉴定,再到血培,血清,培养基,最后一周就是前台。说一下我的 感受,也希望后面来轮转的同学能从我这提前得到点信息 (每个实习点都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这不仅仅是说同学,我们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和理论联系实际。诸位同学在上课时候学了 很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中哪些是常用的核心,所以实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学习微生物常用内 容的机会,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