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尿素氮与肌酐比值是临床医学检验人员需要了解的知识,医学|教育网整理供检验人员参考如下:Scr和BUN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BUN还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脱水及高分解代谢时,可致BUN增高。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体内肌酐生成量恒定的情况下,Scr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故较BUN更为准确。因此血清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的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造血分为三个阶段:①卵黄囊造血期始于人胚第3周,停止于第9周。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最初的造血中心。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始于人胚第6周,至第4-5个月达高峰,以红、粒细胞造血为主,不生成淋巴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阶段还有脾、肾、胸腺和淋巴结等参与造血。脾脏自第5个月有淋巴细胞形成,至出生时成为淋巴细胞的器官。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并开始有淋巴细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干细胞也来源于卵黄囊和骨髓。③骨髓造血期开始于人胚第4 ...
一、血象①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常在50×109/L以上。半数患者在100-400×109/L,少数可达1000×109/L,极少数<50×109/L.血片中的中性晚幼粒、中性中幼粒及杆状核占大多数。原粒及早幼粒常<10%.嗜硷粒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常常减低或阴性。②血小板常增多,可高达1000×1012/L.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或增高,也可轻度减低。网织红细胞多有增高。血片中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有核红细胞、异形红 ...
【诊断及鉴别诊断】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绝对值(>6×109/L)持续增高而无其他原因解释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较长时间(>3月)观察下仍高或继续升高。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成熟淋巴细胞≥40%,伴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则可确诊。需与慢淋鉴别的疾病一、淋巴瘤慢淋后期淋巴结结构消失,与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不能区别。目前一般概念认为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病的两个方面。肿瘤细胞侵犯血液和骨髓时即为慢淋,只侵犯淋巴结而血液和骨髓未受影响者即为小 ...
【治疗】首先应仔细查找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因药物引起者,应立即停药。促白细胞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种类较多,但疗效均难以确定。如维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维生素B4、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康力龙等对抗癌药、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疗效。在病因治疗同时,对上述药物可选择其中1~2种,服用4~6周,观察是否有使白细胞回升效果,切勿认为药物越多 ...
一、血象 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二、骨髓象 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 ...
【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峰略往前移。男女之比为:2~3:1.一、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起病 浅表淋巴结起病占多数,而HD又多于NHL.受累淋巴结以颈部为最多,其次是腋下、腹股沟。一般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中等硬度。早期可活动,晚期多发生粘连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有些HD患者淋巴结肿大在某一时间可暂时停顿,甚至缩小,以致于误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深部淋巴结起病,以纵隔 ...
一、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为本病突出表现之一。贫血出现更早,呈进行性。严重者血红蛋白可降至20~30g.L.白细胞早期可正常或增高。晚期常显著减少,有时可出现少数中、晚幼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减少,晚期更甚。部分病人血涂片可找到恶组细胞。用浓缩血液涂片法可提高阳性率,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高低不一,晚期多数增生减低,三系细胞均减少。骨髓中出现异常组织细胞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异常组织细胞形态特点可归纳为下列5种: ...
血液完全凝固后,由于血小板栓收缩蛋白的作用,使纤维蛋白网发生收缩,血清被析出,血块发生收缩,这决定血小板的质和量,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酸痛的浓度、红细胞比积、因子XIII的水平等因素。1.血块收缩不良或完全不收缩:血小板减少性此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而致凝血酶形成重度减少者,纤维蛋白原增多症,阴塞性黄疸、何金氏病、妊娠、骨髓瘤、(异常球蛋白抑制纤维蛋白原聚合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及红细胞增多症。 ...
1.血栓栓塞性疾病:r值、k值明显缩短,ma值mε值增大,见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动脉/静脉血栓形成。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k值显著延长,ma、mε值降低。特别对XIII因子缺乏症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 ...
【参考值】凝血酶原:83%~127%因子V:50%~150%因子VII:65%~135%因子X:45%~155%【临床意义】将病人血浆分别与测定凝血酶原基质血浆(人工制备凝血酶原血浆),测定因子V用的基质血浆(储存血浆或先天性因子V缺乏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应1分钟),测定因子VII用的基质血浆(先天性因子VII缺乏症患者的血浆。基质血浆也可采用先天性因子VII缺乏症患者血浆与正常人硫酸钡吸附血浆等量混合),测定因子X用 ...
【参考值】正常积分应大于45.【临床意义】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因子XIII具有使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的能力,而单碘醋酸钠(MIA)可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双硫键上,从而阻抑不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此种作用与因子XIII的含量有关,如因子缺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则低浓度MIA即有阻抑作用,可见于先天性因子XIII缺乏症,但很少见。获得性因子XIII缺乏多见于肝脏疾病、胶原病、转移性肝癌、恶性贫血、DIC等 ...
【参考值】正常血浆200ug/L【临床意义】已并联的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逐渐产生D-D二聚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简称D-二聚体),γ-γ二聚体和复合物1,2,3等,D-二聚体属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在血栓前状态,DIC,肺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心肌梗塞,慢性肾炎时增高,但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参考值】ELISA法:0.8ug/L【临床意义】由于在纤溶系统起核心作用的纤溶酶的半衰期仅为0.1秒,不便进行测定,既往用于反映纤溶状态的指标是测定其前身纤溶酶或纤溶酶的抑制物(α2-抗纤溶抑制物),通过两者水平降低,而推断出纤溶活性增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近年来则转而测定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含量,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α2-抗纤溶酶1:1摩尔形成复合物使纤溶酶灭活,PIC的出现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在血栓前状态 ...
【参考值】90~120分钟或以上不溶。【临床意义】优球蛋白是在离子浓度低的环境中不溶解的血浆蛋白质。血浆的优球蛋白部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浆素原及活化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表示活化素增高,纤溶活性增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试验适用于下列3种情况:1.诊断急性纤溶状态。2.检查有无隐性纤溶活力增高,特别是对紫绀型心脏病及肝硬化患者手术前的准备。3.溶血栓治疗的随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
胎盘造血干细胞的用途:胎盘组织中造血干细胞的含量是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8-10倍,可供小孩自用几次,甚至可提供给多个成人患者的治疗。胎盘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解决了骨髓或动员后外周血来源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不够成人使用等技术难题,将有望取代骨髓、动员后外周血和脐带血用于异基因或同基因(小孩本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胎盘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用来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包括血 ...
一般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三个渠道:1 、骨髓造血干细胞。2 、外周造血干细胞。3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胎盘来源造血干细胞中华骨髓库主要开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全国只有汉氏联合开展采集胎盘造血干细胞,并且获得国家相关专利证书。
(1)光学显微镜(光镜)细胞形态学:主要用于临床常规检验;(2)细胞化学染色:主要用于白血病分型诊断及感染性疾病的鉴别;(3)相差显微镜检查:用于观察活细胞的内部结构及活动,观察细胞生长、成熟、衰亡过程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4)荧光显微镜检查:常用于DNA、RNA的检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现逐渐由流式细胞仪替代;(5)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了解细胞超微结构;(6)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对骨髓涂片检查的重要补充,有助于 ...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 ...
(一)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二)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三)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四)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五)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