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γ-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基础。(2)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多聚体。vWF的测定包括含量测定、功能分析,必要时还可进行基因诊断。(1)原理:①vWF抗原测定:可利用免疫电泳法、ELISA或胶乳凝集散射比浊法进行准确定量。②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在瑞斯托霉素存在的条件下,vWF通过与血小板膜GPⅠb-Ⅸ相互作用使正常血小板发生凝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凝集的强度与被检血浆中vWF的含量和结构有关。将正常人混合血浆作为100% ...
1.维持红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酶(1)与糖代谢有关酶:丙酮酸激酶(PK)、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等。(2)谷胱甘肽还原酶系统。(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系统。2.红细胞酶的功能改变与酶缺陷红细胞酶缺陷多系遗传性,因其结构基因突变引起酶的活性减低、增加或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酶缺乏者常有程度不等的溶血,多表现为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部分对多种氧化型药物敏感,其中以G-6-PD ...
血管性血友病根据遗传方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三型:1)Ⅰ型:主要是由于vWF量的合成减少所致,而vWF的多聚体的结构基本正常。本型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Ⅱ型:主要是由于vWF的结构与功能缺陷所致,又分为ⅡA亚型、ⅡB亚型、ⅡM亚型和ⅡN亚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Ⅲ型:主要是由于vWF的抗原和活性均极度减低或缺如所致。Ⅲ型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出血严重。
①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
抑制剂:抑制剂必须具有选择抑制作用,在制备培养基时加入一定种类的抑制剂,目的在于抑制非检出菌(非病原菌)的生长,以利于检出菌(病原菌)的生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抑制剂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抑制剂。常用的有胆盐、煌绿、亚硫酸钠、亚硒酸钠及一些染料和某些抗生素等。
指示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种类的指示剂,是为了便于观察细菌是否利用和分解培养基中的糖、醇类。常用的有酚红、中性红、甲基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蓝、中国蓝等酸碱指示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美蓝常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
(1)与糖代谢有关酶:丙酮酸激酶(PK)、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等。(2)谷胱甘肽还原酶系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系统。
红细胞酶缺陷多系遗传性,因其结构基因突变引起酶的活性减低、增加或正常。酶缺乏者常有程度不等的溶血,多表现为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部分对多种氧化型药物敏感,其中以G-6-PD和PK较常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无氧酵解途径酶缺乏:PK缺乏较常见。(2)戊糖旁路酶缺陷:最常见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3)核苷酸代谢酶缺乏:有嘧啶5'核苷酸酶(P5'N)、腺苷酸激酶(AK)、腺苷脱氨酶(AD)增多或缺乏,后者活性 ...
珠蛋白肽链分析原理:尿素或对氯汞苯甲酸能破坏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可被裂解成肽链亚单位,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分离出各肽链区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参考值:HbA裂解后有四条带,可泳出四条带,分别为β、HbA、HbA2、α带。临床意义:①若有异常血红蛋白,则出现异常Hb和异常肽链。②肽链合成速率检测对地中海贫血诊断有参考价值。③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等位特异寡核苷酸(ASO)探针杂交诊断法(PCR ...
人体组织中有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分布在红细胞和神经组织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另一种是广泛分布于血浆及许多非神经组织中的假性胆碱酯酶(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我们一般称假性胆碱酯酶(CHE)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CHE是一种生物酶,具有降解胆碱酯并在自主神经系统和肌肉运动系统中起神经传递的功能,它存在于血清、肝、大脑、肾、肠及胰中,对其检测常被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辅助诊断。由于CHE是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的 ...
①血象:为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上细胞呈两种红细胞并存的“双形性”,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点彩红细胞可增多。获得性原发性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Pelger样核异常和少量幼稚粒细胞。②骨髓象: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红细胞为主,有的细胞呈巨幼样改变、双核或核固缩,胞浆常缺少血红蛋白或有空泡。
血糖样本:血糖测定是检查有无糖代谢紊乱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 (1)血糖测定结果与标本性质有关:血糖测定可以测定血浆、血清和全血葡萄糖。用血浆或血清测定血糖结果更为可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为葡萄糖可溶于自由水,而红细胞中所含的自由水较少,所以全血葡萄糖浓度比血浆或血清低10%~15%,且受红细胞比容影响。(2)血糖测定结果受饮食、取血部位和测定方法影响:餐后血糖升高,静脉血糖
贫血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引起贫血。什么是贫血呢?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正常标准。如:血红蛋白(Hb):90g~
①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15~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体的4/5左右,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粗而密集,核仁1~3个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浅蓝色或暗蓝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胞浆量少,染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无颗粒。②早幼红细胞(earlynormoblast):10~18μm,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颗粒有浓集 ...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 ...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μ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①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M2b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M3 型: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M4型:原粒细胞Ⅰ、Ⅱ型+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细胞≤5%.M5型:原单核细胞Ⅰ、Ⅱ型+幼单核细胞≤5%.M6 型:原粒细胞Ⅰ、Ⅱ型≤5%,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比例基本正常。M7型:粒细胞、红细胞二系 ...
血沉加快的临床意义:①各种炎症:各种急性细菌性感染和慢性炎症如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血沉明显加快;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肺梗死发病2~3天后血沉加快,而心绞痛时血沉正常;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血沉多加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均可使血沉加快;⑤贫血:H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