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5μ。胞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异常淋巴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 ...
原始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15~30μ不太规则,为所有原始细胞中胞体最大者。 胞核:巨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核仁2~3个,淡兰色,大小不等,不太明显。 胞浆:量很少,不规则,呈海绵样,深兰色无核周界,无颗粒但有叶呈泡沫状。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疏松些,丝网织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个,不太清楚,较大。 胞浆:中等量,灰兰色,无核周界,可见嗜天青颗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密集在部分胞浆中。
小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很小,一般为6~10μ,最大不超过15μ;外形似淋巴细胞,常有毛刷状或不规则的突起。胞浆少、呈云雾状,无颗粒或颗粒很少、很细。周围可有血小板附着。单个核、染色质粗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致密、核仁模糊。此细胞在骨髓中可分散亦可聚集存在。偶可在外周血找到。小巨核细胞多见于MDS、巨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时的骨髓或血片以及ITP的骨髓中。
浆细胞 浆细胞:直径10~20μ;核较小,占细胞的1/2以下,多偏于一侧,偶可见双核;染色质粗密、聚集成堆、常染成紫丁香色、不均匀,在近核处一边常伸出半月状淡染区;浆中偶见有空泡或有泡沫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原始浆细胞原始浆细胞:直径14~20μ;核较大,约占细胞2/3,圆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均匀分散或呈细网状。核仁2~5个,淡蓝色,不显著。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为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深蓝而不透明,近核处着色较浅,无颗粒,偶可见到空泡。原始浆细胞在正常骨髓中极少见到,只有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时才可大量存在,并有形态变异。
纤毛菌图片纤毛菌属厌氧菌,革兰阴性,直或稍弯的杆菌,1~1.5×5~15微米,具有一或二个圆端或尖端,在每个培养物中,通常可见具尖端的许多细胞。二个或更多的细胞排列在长度可变的无隔菌丝体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陈旧培养物中长达200微米的丝状体彼此环绕着,在一个丝状体中,当细胞溶有解时,有时可见大球状体和膨大的气泡。不形成棒状或分枝。细胞不运动。细胞在60℃、10分钟不能存活。
肺炎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原体形态多样,电镜下可呈现典型的梨形,其长轴长0.44μm,短轴长0.31μm,平均直径为0.38μm.核区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平均直径为0.24μm,核区和细胞膜之间有较宽的原生质区。肺炎衣原体不能体外培养,只能在细胞内寄生,鸡胚对其不敏感,因此一般不用鸡胚传代,而用细胞培养传代,肺炎衣原体敏感的细胞株为HEP~2或H~292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离心能促进肺炎衣原体对细胞的感染。肺炎衣原体包 ...
酪酸梭菌酪酸梭菌又称:酪酸杆菌,酪酸菌。拉丁文:Clostridiumbutyricum.是人的正常肠道菌之一,严格厌氧,为革兰阳性菌。由于产生的酪酸又叫丁酸,所以也被称为丁酸梭菌,丁酸杆菌或丁酸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菌存在于土壤、动物和人体的肠道中。
醋酸杆菌醋酸杆菌,椭圆或短杆,0.8~1.2μm×1.5~2.5μm,单生、成对偶尔成短链;细胞端尖或平。革兰氏阳性。运动,亚极生的单鞭毛或两根鞭毛。不产芽孢。极端严格好氧,化能无机营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氧化氢、还原CO2生成乙酸。也可营化能有机营养,发酵果糖和其他底物几乎只产生乙酸。乙酸是代谢的有机终产物。不产生接触酶。最适生长温度30℃。广泛分布于水生的厌氧环境中。
蛔虫蛔虫是寄生于人类内脏最多的寄生线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长到15到35厘米长。蛔虫通过摄食传播。蛔虫卵孵化后很快刺穿人的内脏壁,进入血液。通过血流进入肺部,然后被咳出和吞咽,再次回到内脏。症状:发烧、疲劳、过敏、皮疹、呕吐、腹泻、神经问题、喘息和咳嗽。
血吸虫这些小虫子寄生在宿主的血液中,它会让宿主患上血吸虫病。它们生活在水中,当人们接触到受污染的水后,血吸虫就会刺破他们的皮肤。这种寄生虫会引起发炎(肿胀),损害器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是肝脏。成虫能寄生在人类宿主身上数十年,可能数年不显示任何症状。它们随排便离开寄主,在蜗牛寄主中度过它们的余生。症状:发热、疼痛、咳嗽、腹泻、肿胀、昏睡。
黄曲霉菌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在一般情况下,巴氏消毒法或烘烤面包的热度(中心最高温度为100℃)并不足以使黄曲霉毒素完全灭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些毒素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因此,在提炼油时,用氢氧化钠萃取游离脂肪酸的工艺可以进一步破坏毒素的活性。
间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中间宿主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其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只有红细胞内期发生在红细胞内,其余两个发生在肝细胞中。
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
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丹毒,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产褥热以及链球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化脓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简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us)。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G. M. Sternberg分别在法国及美国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为革兰染色阳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菌体似矛头状,成双或成短链状排列的双球菌,有毒株菌体外有化学成分为多糖的荚膜。5%~10%正常人上呼吸道中携带此菌。有毒株是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革兰氏染色
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