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纤溶激活酶的作用下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部分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清除已在血管内沉着的微量纤维蛋白。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形成各种FDP碎片。r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的升高,表示纤溶活性增强,提示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 ...
尿脱落细胞学分级标准(巴氏分级国际标准) Ⅰ级:未发现异型细胞。 Ⅱ级:细胞有异型性,但无恶性证据。 Ⅲ级:具有可疑的恶性细胞,但不能确定。 Ⅳ级:具有较明显的恶性细胞。 Ⅴ级:具有肯定的恶性细胞。 注: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疏漏,在Ⅱ级与Ⅲ级间增加一档Ⅱ~Ⅲ级,标准是涂片内有非典型细胞或异常细胞,且出现频率在10%以上。 按巴氏分级标准。 1级:细胞少,无不典型。 1~2级:有细胞,属非肿瘤的良性病理情况。 2级:细胞不典型,但结构良好。 3级:有可疑恶性细胞(细胞很不典型,但 ...
1. 实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2.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2.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3. 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 试剂 ...
一、尿液的生成 尿液由肾脏生成,通过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排出体外。 肾单位是肾脏泌尿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与肾小管两部分,肾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当体内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其中的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和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乳酸及肌酸、部分硫酸盐、尿酸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肾小管也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肾 ...
从尿液中确定阿司匹林药效的ELISA测试 血小板功能化验鉴定不适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个体 F. Jon Geske, Ivana J. Muncy, Luis R. Lopez, 与Daniel J. Tew 编译:王佳芳 阿司匹林是广泛使用的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辅助处方,因为它可以抑制血栓素A2 (TxA2) 的生成,TxA2可以有效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凝聚1,2。因此虽然阿司匹林每年在全世界被上百万人消耗,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并非所有的个体对于阿司匹林的反应都是一致的。 目前以血液为基础的阿 ...
尿液蛋白为尿液化学成分检查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正常人的肾小球滤液中存在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在曲小管时绝大部分又被重吸收,因此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仅为30-130mg/24h。随机一次尿中蛋白质为0.80mg/L。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反应。当尿液中蛋白质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蛋白尿,含量大于0.1g/L时定性试验可阳性。正常时分子量在7万以上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分子量1-3万的低分子蛋白质虽大多可通过滤过膜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因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激活了凝血因子或血小板,从而引起了微血管内广泛性凝血,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同时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血小板减少,继而引起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成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加快。因凡而形成了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出血倾向。 纤溶机制是保持血液流动状态的重要因素。正常血液中存在有纤溶酶原,处于不活动状态。它可以被纤溶酶原活化物所激活,成为有纤溶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原 ...
作者:张勇 刘芳(贵州省铜仁地区人民医院 554300) 【摘要】 分析目前实验室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后血涂片复检的现状,分析血涂片复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重要意义,并分析目前血细胞分析后血涂片复检率偏低的原因,探讨增加检验人员对血涂片重要意义认识方法,分析提高检验专业人员对血涂片细胞学分析的能力,提高血细胞分析的准确性及规范性。 【关键词】 血细胞自动分析 血涂片 检验 复检 伴随近年来血细胞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检测仪器不断更新,血细胞检测技术同既往发生 ...
作者:吴守义作者单位: 甘肃会宁县中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血液细胞分析仪 质量控制 全自动 质控物 临床实验室 抗凝管 测试 血液凝固 采血部位 偏低 仪器与材料: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一次性Hb吸管、一次性离心管、一次性采血针及注射器、抗凝管等。 方法:仪器工作模式为封闭进样。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测试前产生误差最多的环节。因此,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标本采集部位的不当,样本的混淆、放置时间的过长 ...
血尿即为尿中排出大量红细胞,是一种常见临床表现。血尿的出现常常被认为是泌尿系统疾患的重要讯号,即便是轻微、间歇或无症状性血尿,临床上也常予以高度重视,以便尽早发现病因,及时给予正确诊断和施治。 血尿的发生,病变可涉及从肾脏、肾盂到远端尿道等一系列解剖结构,或起源于全身性疾患对肾脏和/或泌尿系统的继发影响。从病因学上看,血尿产生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在临床上既要做到早期、正确的诊断,又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血 ...
异形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鉴别� 1、形态、大小:前者大小很不一致,圆形、椭圆形,相对较规则;后者大小较一致,但形态可不规则,可以伪足突出。 2、细胞核 核形:前者较规则,核形变化不大;后者不规则,凹陷、折叠、扭曲常见,有大脑沟回感。 核仁:前者偶尔有,后者无。 核质:前者着色深,呈紧密块状排列;后者纤细网状,染色较淡,有起伏不平感。 3、细胞浆: 颜色:前者天蓝色,透明感,着色较深或表现为边缘染深蓝色,后一表现有人称之为滑边型异淋(DowneyⅡ型)。核周可有淡 ...
1.非晶形尿酸盐结晶小的黄褐色颗粒,似沙子样。 2. 尿酸盐结晶小的黄褐色球形颗粒。 3. 尿酸饷结晶元色至1炎黄色的针状,单个或小堆状出现。 4. 尿酸结晶钻石形、立方形或堆积成攻瑰花形,薄的结晶常元色,厚的结晶呈黄色至红褐色。 5. 草酸钙结晶无色,大小各异,多数呈八面体形或信封状,单水草酸钙结晶呈小的卵圆形或哑铃形。 6. 胆红素结晶黄褐色,成束针状或小块状。 7. 脱氨酸结晶元色、六边形,边缘不整,折光性强,薄片状结晶。 8. 亮氨酸与醋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呈黄色、褐色,球形 ...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医院 肖志坚 1887年,Ehrlich(德国)建立血细胞染色法,开包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20世纪20年代,经May,G1emsa及Wright等对Ehrlich的血细胞染色法进行改良后,成功建立May-Grunwald和Wright血细胞染色法后,血细胞染色法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现代骨髓象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报告模式。1976年,法、美、英( Frenc ...
一、骨髓稀释,即取材失败: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具体特征如下: 1、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 2、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 二、增生重度减低 有核细胞/红细胞:1:200,有核细胞数/HP<5,常见于AA、完全稀释等。
临床实验室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除了按实验室严格的质量控制外,还与医护人员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有很大关系,一份送检标本合格与否,往往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 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检验结果的及时性与可靠性由检验科来保证,而实际工作中导致检验结果质量误差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患者个体的差异、仪器误差、操作者个体误差和采样送检是否正确等。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应注意标本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 标本采集 由于小孩、老人、烧伤、低 ...
尿沉渣检测有‘体外肾活检’之称,尤其是红细胞的检测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辅助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UF—50全自动流式尿沉渣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及电阻抗原理,通过检测经荧光染色后的尿沉渣中单个细胞的荧光强度和荧光波幅度、激光散射强度和散射波幅度及电阻抗的大小来识别尿中细胞、管型、结晶等各种有形成份(1),给出的红细胞信息,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由于该仪器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好,摆脱了繁琐和费时的手工尿沉渣分 ...
1.光镜细胞形态学;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和常用的检查方法。 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和化学两者相结合的形态学方法,保持细胞完整组织结构显示化学结构成分-定性/半定量,主要用于白血病分型鉴别诊断。 3.相差镜检查:用于观察活细胞的内部结构及活动,细胞生长成熟衰亡过程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4.荧光显微镜检查:用荧光染色血细胞,常用于DNA、RNA的检查。近年来由于流式细胞仪的应用而逐渐被替代。 5.电镜(透射/扫描):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了 ...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光镜下G1红细胞鉴别肾小球性血尿的意义。方法:应用普通光镜对127例各型肾小球疾病患者及109例非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血尿标本进行观察;并对其中41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应用利尿剂后的血尿标本观察,了解其中具有明显芽孢状的红细胞(G1)的出现情况。结果:用G1≥3%的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4.3%;若应用利尿剂后,敏感性降为60%。结论:形态特异的G1红细胞鉴别肾小球性血尿,方法简单, ...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检验科 庄健海摘要 应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181例临床标本进行HLA-B27检测,同时作血清学试验。结果:PCR方法和血清学方法分析结果基本相符,PCR分型无假阳性及假阴性,血清学方法1例假阳性及1例假阴性,表明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准确、较之血清学方法更适合于临床。关健词 PCR-SSP HLA-B27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指标之一,对强直性 ...
第四章RNA 的提取和cDNA 合成 第一节概述 从真核生物的组织或细胞中提取mRNA,通过酶促反应逆转录合成cDNA 的第一链和第二链,将双链cDNA 和载体连接,然后转化扩增, 即可获得cDNA 文库,构建的cDNA 文库可用于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的分析;比较cDNA 和相应基因组DNA 序列差异可确定内含子存在和了解转录后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总之cDNA 的合成和克隆已成为当今真核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手段。自70 年代中叶首例cDNA 克隆问世以来,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