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法
最新修订时间:
原理
汤剂是药材加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少数外用作洗浴、熏蒸、含漱用,它是我国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目前仍是中医临床上应用的重要剂型之一。汤剂是用煎煮法制备而成的。
中药合剂是指用水或其它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灌装者也可称“口服液”)。中药合剂是在汤剂应用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它既是汤剂的浓缩品,又是按药材成分的性质,综合运用了多种浸出方法,故能综合浸出药材中多种有效成分,疗效可靠、安全。中药合剂的制法与汤剂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药材煎煮滤过后需要净化、浓缩、并添加附加剂,可成批生产,其制备工艺流程分为:浸出、净化、浓缩、分装、灭菌等。
材料与仪器
步骤
一、麻黄汤的制备
1. 处方
麻黄 9 g
桂枝 6 g
杏仁 9 g
甘草 3 g
2. 制法
将桂枝、杏仁、甘草加水200 ml浸泡,另将麻黄置砂锅内,加水600 ml浸泡10分钟,煎煮15分钟后,加上述三味药煎煮至150-300 m,滤过去渣,即得。
3. 附注
(1)本方中麻黄既能疏表发汗以散风寒,又能宣利肺气以平喘咳是主药。
(2)桂枝温经通络,使表血液循环旺盛,以助麻黄发汗为辅。
(3)杏仁宣肺气,协助麻黄止咳平喘。
(4)甘草协和诸药,含麻黄、杏仁有利于化痰止咳。
(5)服用本药后,禁食生冷油腻等物。
二、紫草油的制备
1. 处方
紫 草 0.75 kg
大 黄 0.5 kg
麻 油 7.5 kg
2. 制法
取紫草、大黄、拣去杂质,酌予碎断,置麻油中浸渍半天,加热至100℃并保持10分钟,继续浸渍24小时,用纱布滤过即得。
3. 附注
(1)紫草中含紫草红,又含酸基紫根红,加碱分解得紫根杜,紫根杜易溶于油,对热不稳定,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有的在水浴上加热1小时,过滤后残渣再煎一次,合并两次滤液。即得。也有用参漉法制取,即用已灭菌放冷的麻油,(处方半量)浸泡三天后,渗漉放出,再加剩余麻油浸24小时放出,合并二液即得。
(2)亦可用其它植物油浸取。但应将油先煮沸去泡并冷至1000℃,再按上述操作制取。
三、肝炎合剂
1. 处方
菌 陈 2857 g
车前草 2857 g
大青叶 2857 g
薄公英 1429 g
2. 制法
以上四味药用水煎煮二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1000 ml,趁热加入苯甲酸3 g,搅拌使溶解,即得。
3. 附注
(1)本品消炎利胆,用于一般性或黄疸性肝炎。
(2)遮光、密封、阴凉处保存。
四、生脉饮的制备
1. 处方
党参 300 g
麦冬 200 g
五味子 100 g
2. 制法
以上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约300 ml,放冷,加乙醇600 ml,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滤过,加单糖浆300 ml与防腐剂适量,再加水至1000 ml,搅匀,灌装,熔封,即得。
3. 附注
本品系灌封于安瓿内,灭菌后供口服用,服用时,应避免将玻璃碎片混入药液,同时亦不得与注射用安瓿剂混淆。
五、清喉咽合剂的制备
1. 处方
地黄 180 g
麦冬 160 g
玄参 260 g
连翘 315 g
黄苓 315 g
2.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粗粉,按渗漉法,用57%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约1 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漉液约6 000 ml,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约1 400 ml,取出,加水800 ml,煮沸30分钟,静置48小时,滤过,滤渣用少量水洗涤,洗液并入滤液中,减压浓缩至约1 000 ml,加苯甲酸钠3 g,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加水使成1 000 ml,搅匀,即得。
以上五味,粉碎成粗粉,按渗漉法,用57%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约1 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漉液约6 000 ml,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约1 400 ml,取出,加水800 ml,煮沸30分钟,静置48小时,滤过,滤渣用少量水洗涤,洗液并入滤液中,减压浓缩至约1 000 ml,加苯甲酸钠3 g,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加水使成1 000 ml,搅匀,即得。
3. 功能与主治
养阴,清咽,解毒。用于局限性的咽白喉,轻度中毒型白喉,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
养阴,清咽,解毒。用于局限性的咽白喉,轻度中毒型白喉,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
3. 用法与用量
口服,第一次20 ml,以后每次10~15 ml,一日4次,小儿酌减。
口服,第一次20 ml,以后每次10~15 ml,一日4次,小儿酌减。
4. 附注
(1)本品系《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法定制剂,为棕褐色的澄清液体,味苦。
(2)本品相对密度应在1.20~1.24;pH值应为4.0~6.0。
(3)其他: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来源:丁香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