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希菌属的肠道感染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埃希菌属的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 ...
埃希菌属的常规检验项目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EHEC的血清型50种,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在北美许多地区,O157:H7占肠道分离病原菌的第二或第三位,是从血便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病原菌,分离率占血便的40%,6、7、8三个月O157:H7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且0157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功衰的主要病原菌,所以CD ...
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 内毒素:破坏肠粘膜;肠壁通透性;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外毒素(志贺毒素,ST):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活性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1.急性菌痢。 2.中毒性菌痢。 3.慢性菌痢。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
志贺菌属的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选择脓血便或粘液便,必要时可用肛拭子采集。
志贺菌属的分离培养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分离培养:取粪便(粘液或脓血部分)或肛拭标本接种GN肉汤增菌及再进行分离培养。一般同时接种强弱选择性不同的两个平板。强选择鉴别培养基可用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可用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培养18~24h后选取可疑菌落进行下列鉴定。
志贺菌属的鉴定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1)初步鉴定:挑选可疑菌落3~4个先用志贺菌属多价诊断血清作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将试探性凝集试验阳性的菌落至少接种2~3支KIA和MIU,经35 ℃培养18~24h,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并结合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可鉴定为志贺菌属。 3.与类志贺邻单胞菌和伤寒沙门菌的鉴别:可用动力和氧化酶 ...
志贺菌属的防治原则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目前尚不理想,治疗细菌性痢疾一般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沙门菌属的生物学特性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1.形态与染色:本属菌为(0.7~1.5)μm×(2.0~5.0)μm,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直杆菌。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 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产H2S者在 ...
沙门菌属的致病性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致病因素有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3种。临床上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等。其中肠热症属法定传染病。 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为法定传染病之一。 2.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以鼠伤寒、肠炎、汤卜逊、猪霍乱、乙型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常见。 3.慢性肠炎:沙门菌可引起老人和儿童的慢性肠炎。 4. ...
沙门菌属的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部分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标本进行分离与培养。肠热症的第一、二周采血液,第二、三周采粪便与尿液。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食物中毒采集食物与粪便。
细菌的形态细菌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一)球菌 多数球菌:直径为1μm左右,呈球形或近似球形(豆形、肾形、矛头型等)。根据球菌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和分裂后菌体间相互粘附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①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后两个菌体成双排列,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②链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后多个菌体粘连成链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溶血性链球菌;③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粘附在一起呈葡 ...
球菌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有的呈矛头状或肾状。单个球菌的直径约在0.8~1.2um左右。 由于繁殖时细菌细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细菌粘连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 (一)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双排列,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二)链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链状排列,如溶血性链球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四联球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个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联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个菌体 ...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类的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不完全相同,个别种类要求特殊的环境条件。但其基本条件包括营养、pH、温度、气体等方面。 1. 营养物质:细菌在机体外人工培养,必须按细菌的种类嗜性满足其营养需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 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的酸碱度为pH7.2~7.6,在此pH下,细菌的酶活性强,生长繁殖旺盛。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碱性条件下生长最好,结核分 ...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按其理化性状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大类。液体培养基可供细菌增菌及鉴定使用;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的琼脂即成为半固体培养基,可用于细菌动力的观察及保存菌种;如琼脂量为2%~3%时,即为固体培养基,可供细菌的分离培养、保存菌种等使用。按用途的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五类: (一)基础培养基 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肉汤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 ...
(一)在医学中的应用 1.细菌的鉴定和研究:对细菌进行鉴定,研究其形态、生理、抗原结构、致病性、遗传与变异等生物学性状,均需人工培养细菌才能实现。 2.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须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菌才能确诊。同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作药物敏感试验,帮助临床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3.生物制品的制备:人工分离培养所得的纯种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制成疫苗、类毒素、诊断用标准菌液,或经类毒素、纯种细菌免疫动物后制备抗 ...
1.细菌对糖的分解 细菌一般不能直接利用多糖,必须经胞外酶分解成单糖后才能利用。细菌分解葡萄糖可经多途径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进一步分解时需氧菌和厌氧菌则有所不同,需氧菌将丙酮酸通过三羟酸循环分解为CO2和H2O,并产生ATP及其他代谢产物;厌氧菌则发酵丙酮酸产生各种酸、醛、醇、酮等多种产物。 2.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大分子蛋白质,必须由细菌分泌胞外酶,将蛋白质分解为短肽或氨基酸后,才能透过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 ...
由于细菌产生的酶系不同,因而对底物的分解能力不同,其代谢产物也不同。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这些代谢产物,可用来鉴定细菌,这种生化反应测定方法也称生化试验。 细菌的生化试验是将已分离纯化的待检细菌,接种到一系列含有特殊物质和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中,观察该菌在这些培养基内的pH变化,或是否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现代细菌学已普遍采用微量、快速、自动化等鉴定系统,已有很多相应的配套试剂供种属鉴定使用,常见的生化试验有: 1.糖(醇、苷 ...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这不仅见于原虫,蠕虫的成虫,而且也见于移行中的幼虫,他们对宿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夺取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寄生的虫数愈多,被夺取的营养也就愈多。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二)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 ...
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均为异物,能引起一系列反应,也就是宿主的防御功能,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其中有些是防御性反应。例如宿主的胃酸可杀灭某些进入胃内的寄生虫。有的反应表现为将组织内的虫体局限、包围以至消灭。免疫反应是宿主对寄生虫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可归为三类: ①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 ②宿 ...
①原生生物:此类寄生生物很广泛,常见的有疟疾原虫(Plasmodium sp.)、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等。 ②无脊椎动物:此类寄生虫从数量和种类上都是最多的,甚至许多门的无脊椎动物是专性营寄生的。常见的如营内寄生的扁形动物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中华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和营外寄生节肢动物的阴虱(Phthirus pubis)、头虱(Pediculus humanus capit ...